APP下载

“知沟”视域下我国老年群体数字生存困境与应对

2022-11-21黄传武邓丰丰

关键词:群体老年人数字

黄传武,邓丰丰

(北京邮电大学 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北京 100876)

一、引 言

“知识鸿沟理论”(以下简称“知沟”理论)是Tichenor等[1]1970年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该理论假说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大。这是一个关于大众传播活动与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的理论假说,一经提出便受到来自传播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高度关注,假说本身也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得到进一步拓展。1974年,Katzman[2]又提出了“信息沟”理论。该理论认为,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信息沟”理论是对“知沟”理论的发展。1997年,Ettema等[3]将个人层面因素引入“知沟”研究,考察微观个体行为者的情景需求和动机。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的传媒技术由当初的电视时代发展到了数字时代,数字生活已经融入甚至成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全民数字素养的提升成为其重要一环。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工作。但在当今的数字社会里,半个世纪前提到的“信息沟”问题不是缩小了,而是惊人地扩大了。除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外,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因素也会对人们接触信息的量与质产生重要影响,而年龄因素正在使老年群体成为这个飞速发展的智能时代的“信息贫困者”,进而使他们中的诸多人因为无法有效融入日益智能化的现实生活而逐渐被边缘化。因此,如何帮助老年等弱势边缘群体获得有效的数字教育,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必须关注的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

我国拥有14亿人口,且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这就使“知沟”问题更加突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60岁以上网民占比为12.2%[4]。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因防控疫情的需要,我国采取严格的居家隔离措施和数字化出行方案,这使得老年群体在数字生存中的劣势骤然间凸显,尤其是年龄大且不太会使用数字设备的老人,他们甚至无法独自出门、乘车和购物。因此,在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不断加深、亟需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之下,如何帮扶老年群体接受必要的数字教育、提升数字素养、缩小老年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间的“知沟”差距,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务必重视且需尽快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笔者拟从数字时代老年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间存在的“知沟”现象出发,聚焦老年群体的数字生存现状,以期为有效促进老年群体数字素养的提升提供参考。

二、当下中国大陆老年群体的数字生存现状

(一)老年网民群体规模与触网情况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上升,老年群体网民规模有所增大,但老年群体上网人数仍旧偏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截至2020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6.0%。在非网民群体中,近一半人因为不懂电脑或网络而无法上网,多数老年人因为自身不会操作或身边缺乏教授操作的人而无法使用智能网络设备。相比用手机拨打电话等简单操作,使用互联网或利用其他手机应用满足日常需求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技巧。

老年群体的学历普遍较低,其学习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不断下降,难以快速掌握上网技能。从手机到平板电脑再到智能手表,学会使用这些具有明显更新换代性和功能复杂性的新设备对于绝大多数低学历的老年人来说不是件易事,而新媒体技术的复合性和关联性特征可能会降低老年群体适应新媒体的意愿。

(二)城乡老年群体触网行为差异

中国正在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且城乡老龄化差异明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5]。从网民规模上来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占网民整体的29.4%;城镇网民规模为7.14亿,占网民整体的70.6%。而城乡老年群体在上网人数和上网目的两方面同样表现出较大差异。《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有5.0%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在城市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为9.2%,而在农村老年人中该比例仅为0.5%[6]。虽然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在农村得到普及,但受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制约,中国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还停留在传统生活方式中,他们仅仅将智能手机作为电话来使用。此外,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指导老人上网的主要人群流失,这一现象也对老年人学习上网带来不利影响。

《报告》还显示,60%以上的城乡老年人会使用互联网看新闻,但受自身经济地位影响,在其他网络活动中城乡老人间存在较大差异。在网络购物层面,城市老年人占比为12.5%,农村老年人占比为5.3%;在利用网络炒股上,城市老年人占比为14.0%,而农村老年人仅占1.6%。由此可见,城市老年人的互联网活动整体上要比农村老年人的互联网活动更加多样化。

(三)老年群体数字信息获取状况

随着互联网向老年群体的进一步渗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拥抱网络生活,开始在网络上花费更长时间,但其获取数字信息的渠道并没有进一步拓宽,且其关注的内容较为单一,多数老年人更倾向于使用固定的主流APP平台。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0银发经济洞察报告》,百度、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是老年人群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7]。同老年群体相比,“00后”群体还会使用哔哩哔哩、百度网盘、豆瓣等移动客户端获取信息,还有一些年轻群体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钉钉、脉脉、知到等移动客户端;而老年人不善于灵活使用各类数字工具,主要依赖固定APP平台获取信息。从APP平台的类型上看,老年群体对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的月人均使用时长均在800分钟以上,远远高于他们对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移动视频类客户端的使用时长。老年人普遍退休在家,拥有大量闲暇时间,他们与各类工作场景接触较少,更关注家庭内活动和休闲放松活动。趣头条《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60岁及以上老人在早晨、中午和傍晚主要关注娱乐和影视内容[8]。

三、当下中国大陆老年群体的数字生存困境

Tichenor等[1]指出,受众层面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知识储量上的差异、相关社会交往上的差异等因素和大众传媒系统性质层面上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信息工具使用方面的优势,造成了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群体间“知沟”有扩大的趋势。Ettema等[3]又通过实证研究将传播技能、信息渠道可得性和动机的差异三个变量引入“知沟”研究。笔者拟结合“知沟”理论中涉及的社会结构层面和个人层面因素,对老年群体的数字生存困境进行分析。

(一)数字设备缺乏,数字设备使用城乡差距大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普及移动网络,但在农村地区仍有不少老年人未配备移动网络可以搭载的各类数字设备,他们自身无法正常融入数字生活,城市与农村老年群体间的数字设备接入量仍然存在差距。

此外,部分地区的农村老年群体虽然拥有数字设备,但其对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利用方式仍然停留在基本的接听功能上。农村老年群体的日常网络活动单一,多以观看手机娱乐视频为主;而城市老年群体的上网行为则更加多样化,他们除了在各类平台上观看网络视频外,还会利用网络进行炒股、购物等。

(二)数字消费意愿增强,操作技巧不足

数字技术的发展让老年群体加速拥抱数字生活,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老年群体的数字消费能力凸显。阿里研究院2020年发布的《后疫情时代的老年人数字生活》中相关数据显示,老年群体消费金额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9%,在疫情期间的消费增速位列第二,仅次于“00后”。然而,老年群体仍然面临着“知沟”带来的数字生活困境,阿里巴巴客户体验事业群(CCO)的洞察显示,淘宝老年用户日活规模增长,但支付率却明显低于年轻群体[9]。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老年人日益显示出较强的消费能力,但他们中仍有不少人由于缺乏网络购物经验和技巧,在遇到退款、物流、支付等方面的困难时会选择放弃,从而影响了自身的数字生活质量。

在服务类APP使用方面,老年人群对本地生活、用车服务等APP的使用率普遍较低。尽管老年群体有使用意愿,但他们遇到了操作不便的困境。出行、外卖等服务类APP的界面功能繁多,步骤烦琐,且外卖等服务涉及线下交互,老年人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摸索。从界面的复杂设计和繁多的登录验证方式可以看出,数字媒介在应用程序接入和信息分配上往往会迎合具有高消费能力、高经济地位的群体,这也是造成数字时代“知沟”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数字社交与搜索能力缺乏

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数字设备更新换代频繁,各类手机应用软件更是愈加复杂,诸如此类的改变让老年人在日益数字化的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

数字时代的“知沟”现象明显地体现在老年群体的接受差异上,而社会交往范围的缩减、数字教育的缺乏则会对老年群体网络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方式带来影响。尤其是在深度知识的获取方面,其与青年网民群体存在极大差异。近年来,我国空巢老人的规模有扩大趋势,老年人对于陪伴的需求日益增加。老年人偏好社交类工具,然而其在社交类工具的功能使用层面远不如中青年群体全面[9]。以微信为例,作为老年群体使用的第一大APP,老年网民对微信的维系使用率达到9%以上,但是仍有78.2%的老年群体不会使用或者没有微信朋友圈,只会点对点的聊天或群聊[10]。

四、应对我国老年群体数字生存困境的主要举措

“知沟”理论指明了信息获取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一系列深层次社会问题,包括社会不平等、社会冲突等。随着新技术迭代速度的加快,老年群体的数字生存引起各个国家的重视。纵览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弱势群体所采取的对策,可以发现,应对与解决问题的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以及教育机构、图书馆等社会力量,而我国还有一个特别的主体——家庭。家庭的数字反哺教育对中国老人来说,是提高其信息工具使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帮助老年群体适应数字生活

Djankov等[11]通过对全世界97个国家的媒体所有权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政治体制与国家的发展政策对“知沟”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就老年群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以行政手段来推动及指导相关社会机构、行业等力量,从整体与宏观层面促进针对老年人的数字生活帮扶。

如欧盟推出应对老龄化的研究计划,并将2012年定为“欧洲积极老龄化和代际团结年”,创造条件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在美国、欧盟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及地区,政府均采用不同方式帮助老年人接受低成本甚至免费的数字教育。

中国政府同样制定了旨在保障老年人数字生活权益的相关政策,从宏观管理和政策调控层面解决因地区差异和其他原因导致的老年群体在数字接入层面遇到的不平等问题。例如,2020年1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国办发〔2020〕45号),强调要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日常交通出行、消费、政务、产品服务应用等多个层面,推动解决老年人在移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工业和信息化部随即于2021年2月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 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通知》(工信部信管函〔2021〕18号),明确将保留线下服务渠道,并进一步推动对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将庞大老年群体的信息需求纳入产品开发与销售服务。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明确指出要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群进行数字设备及数字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

(二) 企业:提供产品服务,优化产品功能

企业服务主要体现为两种方式:一是以公益赞助性质的方式,帮助政府或者教育机构对老年群体进行数字服务帮扶和教育;二是以产品服务的方式,针对老年群体进行产品开发与服务,这也是企业可以提供的最有效的服务方式。

以电信运营商为代表的企业与数字性利益紧密挂钩,因此,其会更倾向于为老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服务。例如,微软创建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模块,在线开设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如何创作数字内容等课程。

在中国,腾讯旗下社交产品微信设置了放大默认字体,增添了方言识别功能;外卖平台美团增添语音点外卖功能,实现老年人通过语音直接下单;滴滴上线“滴滴老年版”小程序,未来将接入95218叫车热线,并优先为老年人派单;支付宝“长辈模式”试运行,新模式不仅简化原有界面,让老年人操作起来方便简单,还针对老年人的常用功能(如扫一扫、收付款、账单页等场景)进行大字号适配,去除非必要的营销推送、弹窗等设计,减少对老年用户的打扰等。

企业针对老年群体进行产品开发和服务,可以减少因老年群体无法快速适应当下新技术与新产品而导致的“知沟”扩大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针对老年人的数字产品开发与数字智能服务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尚需进一步拓展。

(三) 社会:建设数字化社区,进行老年教育

除了政府与企业,社会力量也应该参与到对老年群体的数字生活再教育当中。目前,“数字化社区老年教育”是我国一些地方推行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它具有“低门槛,低成本,线上与线下互动相结合,阶梯式互助”等特点,可以满足在城市居住的老年群体的需求。

云南“916”(谐音“就要乐”)数字化养老社区是国内首个数字化社区养老示范基地社区,自2011年开办至今,已拥有14 000余名中老年学员,按居住片区划分的61个互助组遍布昆明主城,辐射安宁、晋宁等县(市)区[12],这种教育组织模式非常值得推广与借鉴。当然,这种形式更适合居住在城市社区中的老年群体,而不适合居住相对分散且经济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老年群体。

(四) 老年群体自身转变观念,积极拥抱数字时代

“知沟”理论的后续实证研究揭示,兴趣和动机是缩小信息鸿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意味着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努力对有效缩小数字社会信息鸿沟起着重要作用。未来社会必然是以数字技术为底层架构的社会,老年群体自身也需要顺应时代变化,提高学习意愿,努力融入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社会。尽管新技术更新升级的速度会远远超过老年人通过自主学习接收新知识的速度,但老年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可以有效避免因无法融入数字社会而产生的消极、焦虑心理。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老年群体应当主动参与到能接触到的教育培训中,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综上所述,政府、企业与社会力量主要从政策制定、行业规划以及社会协调等方向性层面来应对老年群体的数字生存困境,而老年群体自身则需要从提升学习意愿、转变思想观念等个人层面扭转数字生存困境所带来的消极心理。

五、进一步完善我国老年群体数字再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所面临的“知沟”差距,其产生原因与老年群体社会经济地位、自身理解能力、知识存储量的差异,媒介分布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层面的信息交往程度,数字教育水平等因素紧密相关。其中,数字教育水平不仅影响老年群体接触网络信息的广度与深度,而且会决定老年群体是否具备接触新媒介的技术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终身教育已成社会共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日益加深,老年群体的再教育需求愈加迫切。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尚显薄弱。因此,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并根据我国现实情况,进一步推出和完善以下措施。

(一) 各类教育机构参与其中

老年群体人际交往的范围会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日趋缩小,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老年群体使用技能的提升不同步,又会使其与其他社会群体间的“知沟”逐渐扩大。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可以对老年等弱势群体进行数字媒介和其他文化再教育,老年群体则可以借此形成社交网络,从而在老年群体中形成较为活跃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自身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在我国,除了有针对老年人开办的老年大学以外,还可鼓励众多的公立和私立教育机构以合适方式将自身教育资源优势辐射到老年教育这一领域。

从1983年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开办至今,全国已有老年大学7万多所。 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7.6万余所老年学校,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老年学员共有1 300余万人,但学员人数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5%[13]。由此可见,老年大学的规模和覆盖人数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广大乡村地区的老年群体还很难享受到这样的教育机会。

目前,我国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主要是由各地方政府主导,具有公益性的特点,这就使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介入动力不足。未来企业可以考虑和政府、教育机构联合办学,以此提高民营资本对老年教育的兴趣和动力。

国内众多的公立大中专院校和逐渐兴起的私立教育机构,均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更多地参与到老年教育中来。

(二) 实行图书馆培训

图书馆历来是政府对普通民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提高民众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其在促进老年等弱势群体获取再教育方面的突出优势是低成本和公益性。在数字化时代,利用图书馆对老年群体进行数字素养教育是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比较常用的举措。

在美国,图书馆服务局(IMLS)与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公共图书馆联盟等机构于2013年联合成立了DigitalLearn.org门户网站,推出旨在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的相关课程,供老年人自学[14]。在英国,伦敦图书馆则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电脑学习、文件管理等数字技术类的免费课程。

但是,上述形式在我国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区域性数字鸿沟影响了数字媒体资源、图书馆资源的分布,乡村文化资源较匮乏;二是区域间和城乡间老年群体的生活水准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地方政府可考虑联合当地企业、教育机构共同兴办公益性图书馆,以便对老年群体进行有效的再教育,为老年群体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需要进行这样的文化设施建设。

(三) 开展家庭数字反哺教育

关于“知沟”的影响因素,丁未[15]认为,家庭传播环境、传播习惯和传播观念上的差异,对其下一代之间的“知沟”形成可能具有不可避免的作用力。这说明家庭传播是老年群体获取网络信息的重要途径,从家庭传播入手可以改善老年群体的数字生存现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0.07亿,20至39岁网民占比为38.2%[4]。这一数据表明,由年轻人对长辈进行家庭数字反哺教育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

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紧密的家族关系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特点,因此,年轻人对家中长辈进行数字反哺教育是完全可行的。这种方式可以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动力,并收到比其他教育形式更为显著的效果。这是目前我国提高老年人信息工具使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对城乡老年人都有效的手段。此外,还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发动青年志愿者以适当形式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老年人进行义务帮扶。

总之,应对老年群体数字生存困境是一个综合性、立体化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各方共同努力,应本着低成本、公益性和普及化的原则,朝着“2025年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显著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16]这一目标迈进,为老年群体数字素质再教育构筑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现有的应对举措中,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目前我国各方力量之间的协作还有所欠缺,尤其是企业与政府、教育机构的合作远远不够,未来应加大合作力度。

猜你喜欢

群体老年人数字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答数字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