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
2022-11-21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宝塔校区张宏伟
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宝塔校区 张宏伟
小学生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的体育教育会对其终身的成长发展都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在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教师更应当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能与健全的心理素质。但目前,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足,仍然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教师应当重视运用多种高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兴趣,保证体育教学的效果。
一、小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概述
1.生理特点。
小学生基本处在6岁至12岁的这个年龄段。此阶段,学生骨骼发育的速度显著增快,骨骼中有机物含量高于无机物;肌肉中蛋白质、无机物成分相对较少,水分含量高……这是学生身体的平衡力、协调性、灵敏度以及反应速度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学校与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体育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养成能够让自己受益终身的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当重视依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将多种创新高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广泛地应用于体育课堂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基。
2.心理特点。
小学生整体的心理特点可集中概括为以下几点: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控能力差、情绪丰富易变、表现欲充足、好奇心强烈、意志力相对薄弱。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比更高学段的学生以及成年人,具有突出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并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提升学生对体育课堂的热情。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习惯的初始阶段,多数富有趣味性的体育锻炼项目与体育游戏项目都能够让小学生感到新奇,进而对体育锻炼形成一定的主动意识。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习惯的这一重要年龄段,让体育教育能够为小学生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
二、影响小学生体育兴趣的不利因素
1.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自主性。
由上文可知,小学生具有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体育课堂,更多依赖于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小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较为有限,这虽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课堂的纪律性,但也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部分体育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在安排体育课堂中的体育项目时,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堂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对体育锻炼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特别是对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强度的体育锻炼项目,具有明显的厌倦心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提升,以及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2.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
小学生处在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但每一名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总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发现,即使是在同一个班集体中的同学,在身体素质上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提升。例如,一些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对体育课堂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部分学生因为一些身体上的原因,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如体重较重的学生完成一些体育活动较为困难,身体机能差的学生在课堂中容易疲惫,等等。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很有可能在体育课堂中出现一定的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体育课堂的兴趣。
3.学生对体育课堂缺乏正确认识。
学生对体育课堂缺乏正确认识,也是阻碍小学生体育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不少学生对体育课堂充满热情,是因为能够在室外玩耍,这些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不够正确。若教师在课堂中安排一些具有专业性的体育锻炼项目,这些学生往往就会对课堂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疏导
1.营造富有人文特色的教学氛围。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为实现对小学体育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疏导,教师应当重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里的教学环境,指的不仅仅是对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材的设置,更指的是对一种具有人文特色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大量的实践表明,在具有人文特色的教学氛围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体会到体育锻炼的快乐。因此,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怀揣一份高度的责任感,对体育课堂怀揣一份强烈的事业心,以旺盛充沛的精力和满腔的师爱,投入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以优美又大方的动作、精湛的体育技巧、熟练的体育技术、生动幽默又不失启发性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感染学生,消解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抵触心理,让学生在这种富有人文特色的教学氛围中,油然而生一种对体育锻炼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2.发挥教师动作示范的作用。
实践表明,教师优美、规范、熟练、准确的动作示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明确地把握体育活动的特征,还能够为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篮球项目中的“快速三步转身上篮”动作时,就可以通过连贯准确、一气呵成、刚劲稳健的动作,为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再例如,教师在教学“双杠”这一项目时,就可以通过飘逸、挺拔的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解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抵触、畏惧心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教学时,应遵循以下要点:其一,在进行动作示范教学时,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语言讲解;其二,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示范教学的目的,以及什么时候示范、示范的次数、示范的重点等信息;其三,教师应当重视把握自身动作的节奏,对于一些具有难度的关键动作,教师可放慢示范速度。必要时,教师可展现对这一动作的错误示范,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3.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加强对那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显著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如下:
(1)问题悬念教学法。
教师可在体育课堂中,有目的、有方向地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提升其对体育课堂的探索兴趣。例如,在教学“蹲踞式跳远”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如下的问题,供学生深入思考:其一,对于蹲踞式跳远而言,助跑的速度是越快越好吗?其二,助跑距离以多少米最为合理?其三,单脚起跳的意义是什么?起跳应该越高越好吗?其四,身体腾空后,后脚应当怎么样?落地的时候有什么注意要点?教师可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作为探索主线,在体育课堂中深入探索,以此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2)多媒体教学法。
教师可依据体育课堂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体育兴趣。例如,对于一些在学习上具有难度的体育动作,教师就可运用幻灯片辅助教学,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降低学生学习体育技巧的难度,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进行某项体育锻炼时,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让学生的体育锻炼更具趣味性、节奏感,这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学生在课堂中反复学习,仍然难以掌握的重、难点动作,教师可直接将课堂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制作为精美的微课视频,上传到互联网教学平台或者学生的班级微信群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需求自主观看,这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技能学习并非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
(3)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融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健身性与教育性于一体。教师可加强在体育课堂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强化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屈腿跳”这一动作时,教师可为学生开展小猫抓老鼠、小猫越过小沟(障碍)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处在一种“角色情境”中完成游戏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小组竞赛式的游戏活动尤其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兴趣,教师应加强应用。教师可别出心裁地收集学生在课间喜欢玩耍的游戏,将其改编为体育游戏,并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最终将趣味性的游戏与专业化的体育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堂的亲切感,从而更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4)时事教学法。
当前的小学生无不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中出生、长大,相较于过去的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丰富,许多学生都对时事新闻抱有高度的关注,谈及喜爱的体育明星如数家珍,经常观看体育竞赛。因此,教师也可借助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应用时事教学法,提升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学习兴趣。以队列队形教学为例,这部分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迷。对此,教师便可为学生播放近年来,与体育赛事、阅兵仪式相关的时事视频,让学生观察体育健儿、解放军走队列队形时的步伐,让学生感受走好队列队形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提升课堂效果。
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评价标准时,应当重视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让评价标准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以此在不伤害学生课堂自信的同时,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良性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应当重视如下要点:
(1)重视评价的多元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提出的要求是:“突破传统评价方式中,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的弊端,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发展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由此可见,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当重视体现对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的多维度评价,以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实施对学生的评价,强化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例如,在学生完成球类竞技活动后,对于优胜组,教师可充分肯定他们在比赛中表现的团队合作精神、准确运用的体育技巧,指出他们还需完善的部分;对于落败的一组,也可肯定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体育技巧,同时多加表扬他们在比赛中体现的综合素质,例如,将体育器材用完回归原位的文明品质,等等;让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都能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充足的获得感,进而更愿意怀着充足的兴趣投入到接下来的体育学习中。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在课堂中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是制约学生体育兴趣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当重视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例如,对于那些体育基础稍差的学生,教师应当耐心疏导,加强鼓励,善于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的进步,以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动力。
5.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良好形成。除上文所提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体育基础薄弱的学生加强鼓励外,教师还应当重视在体育课堂中,以心理疏导的方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在长期的努力、艰苦的锻炼下,形成对一项体育运动的熟练的掌握,以此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重视运用心理疏导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例如,可引用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例子,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让学生逐渐感受到体育锻炼是一件光荣、值得骄傲的事情,以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体育课程的教育作用能够最大化发挥,推动学生的进一步成长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把握,从多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学生体会体育锻炼为自己带来的成就感,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一项稳固的良好习惯,助力学生终身的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