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皮松的育苗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2-11-21多海霞高进军

广东蚕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针叶褐斑病斑点

多海霞 高进军

白皮松的育苗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多海霞高进军

(1.甘肃省小陇山人造板有限公司甘肃天水741022;2.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东岔林场甘肃天水741022)

白皮松亦称“白骨松”,松科常绿乔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主干明显,树枝比较细长,主要呈现伞形树冠或塔形树冠,在我国诸多地区均有所栽培。在白皮松育苗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较多的细节,需要工作人员加以关注。文章分析了白皮松的育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提升白皮松栽培工作的成效。

白皮松;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大力建设经济林工程,而在经济林建设过程中,白皮松是主要的树种之一,其整体的质地较为轻软,并且树木的纹理比较清晰。白皮松属喜光树种,耐瘠薄土壤及较干冷的气候;在气候温凉、土层深厚、肥润的钙质土和黄土上生长良好。

1 育苗技术

1.1 选地整地

第一,在正式培育白皮松苗木之前,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而首要的准备工作就是选择合适的苗圃地,并需要对其加以有效处理。虽然白皮松的存活率较高且生命力顽强,但如若生产环境不适宜,仍旧会影响其整体的存活率。一般来说,适合种植白皮松的苗圃一定要地势平坦,并能够背风向阳。若条件允许,工作人员应尽量选择土壤较为肥沃并且浇灌条件、排水条件相对较为稳定的地块。需要注意的是,应排除地势较低的地块,否则,一旦出现阴雨天气,很容易产生积水问题,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温床[1]。

第二,完成选地工作后,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整地处理。这一阶段工作多开展于春季土地完全解冻阶段。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将这一工作安排在秋季,因为相较于春季,秋季的土壤熟化程度会更高,能够形成更加明显的整地效果。相比于其他类型植株来说,白皮松的生长速度并不快,并且害怕潮湿,害怕水涝,因此,在整地阶段,工作人员需要为其配备高床并需要均匀施加经过筛选的腐殖质土,以保证内部土壤具有较高的含氧量和营养成分。

第三,工作人员需要对土壤进行翻整和消毒。通过翻整,促使土壤内部的营养成分能够达到均衡状态;通过消毒,有效防治潜在的病虫害问题。在消毒阶段比较常用的试剂为高锰酸钾或锌硫磷。

1.2 播种处理

第一,在种子的采集阶段,工作人员应尽量选择比较健壮的母树,并且需要选择其中鳞片尚未开裂的球果,将这些集中好的球果放置在阳光下进行暴晒,当其自动裂开并散出种子后,将这些种子收集起来并放在通风干燥处进行保存[2]。

第二,在种子的处理阶段,工作人员需要采取两种方式,分别为沙藏和温水浸泡。沙藏指的是将种子与湿沙混合,放在阴凉处进行越冬处理的一种方法。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在育苗前一年的冬天,工作人员需要先对选择好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主要采取的试剂为高锰酸钾水溶液,且浓度为3‰~5‰。完成消毒处理工作后,需要用清水对其进行冲洗,然后将处理后的种子与湿沙混合,种子与湿沙的比例为1∶3。将经过混合的种子与湿沙置于阴凉处并盖上草帘。当其完成越冬,并且时间段处于播种前的15 d左右,工作人员需要将其转移到阳光下进行催芽。此时播种前的处理阶段结束。温水浸泡指的是将选择好的种子浸泡在温水中36 h,然后选择高锰酸钾水溶液对其加以进一步的浸泡,浓度需控制在3‰~5‰[3]。15 min后,整体步骤与沙藏方法类似,将经过处理的种子用清水冲洗,并按照1∶3的比例与湿沙混合。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越冬处理,而后者可直接放在阳光下催芽。在催芽阶段,工作人员应及时做好种子的翻动,尽量保证种子接受的阳光暴晒能够达到均匀状态,当发现种子出现1/3的裂口情况时,便可进入播种阶段。

第三,在播种阶段,工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两个要点:(1)可选择苗床播种。将出现裂口情况的种子均匀铺撒在苗床上并在其表面覆盖细土,将细土的厚度控制在0.5 cm~1 cm。完成细土覆盖后,还需要适当镇压苗床,并在其表面施加落叶松松针。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需要保证苗床表面维持湿润状态,可借由微喷系统进行处理。(2)可选择容器育苗。在白皮松树种的培育阶段,比较常用的育苗容器为蜂窝状无底塑膜容器。同时在采用这一方法时,工作人员需要限定苗床的宽度,将其维持在1 m左右,长度无限制。在育苗阶段,工作人员需要保证能够将苗床土装满容器,并以紧密摆放的方式将容器转移到苗床中,每个育苗容器中的种子数量应控制在2粒~3粒。而后整体流程如苗床播种,一般在表面覆盖落叶松松针,并借助微喷系统进行喷施。

2 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病害

2.1.1 松落针病

在白皮松生长阶段,最为常见的病害就是松落针病。这一病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白皮松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周围松散斑壳菌的侵染。当松散斑壳菌浸染到白皮松内部就会引发松落针病。一般情况下,这一病害的产生时间在冬季。冬季在白皮松的树叶上经常会出现松散斑壳菌,并为其提供一定的生长养分。翌年春季,松散斑壳菌会进化产生囊孢子,进而过渡成松落针病。该病害一般只会对两年生的白皮松针叶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4]。当白皮松产生这一问题,其针叶会出现枯萎情况,并且整个病害也会不断蔓延,对其他树龄的植株造成影响,致使整棵植株死亡。调查分析显示,如若白皮松的种植区域年降水量较高或者整体环境比较潮湿,也会导致松落针病的产生与蔓延。

针对松落针病,在防治阶段,有关部门需要构建完备的抚育管理规划和防治规划,需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处理林区内存在的衰弱树木或濒死树木,维持良好健康的生长环境,切实增强白皮松对于松落针病的抵抗力。在日常养护工作中,若林区人员发现松落针病,则需要及时对具体树木加以标记,并使用波尔多液或代森锌500倍液对其进行处理,整体的使用比例为1∶1∶100。具体的药物喷洒规划为每周1次,历经3周。在3周之后,需要重新检验白皮松的病害状态,如若发现整体病症仍旧比较严重,则需要选择在无风傍晚使用百菌清烟剂,借由这一化学药剂实现烟熏治疗。

2.1.2 褐斑病

褐斑病的主要形成原因在于白皮松受到立枯丝核菌的侵染。在褐斑病形成初期,主要症状为白皮松的针叶会出现一些淡黄色斑点,并且这些斑点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如若在病害形成后,工作人员未对此及时关注,而导致病程延长,那么针叶上的淡黄色斑点也会出现颜色加深、范围扩大的情况,变成褐黄色斑点。当白皮松的褐斑病病症进入后期,在针叶的病斑处,甚至还会产生孢状物,且多为灰黑色。褐斑病的主要变化趋势为从树冠下部开始发病,并逐渐向上延伸,到达一定程度植株会面临死亡的风险。在冬季阶段,立枯丝核菌会依附在病叶表面以及病落叶表面,进入翌年春季会开始扩散,对植株的生长环境造成影响,并导致白皮松开始发病。每年的6月—7月,全国各地开始升温,褐斑病会进入高发期。除气温上升外,导致褐斑病形成的另一因素在于降水量的增加。

针对褐斑病,在防治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工作要点。第一,需定期清除白皮松附近的落叶和枯枝,从根本上防止褐斑病的产生,破坏立枯丝核菌的形成条件。第二,工作人员需要以混交造林的手段种植白皮松,通过针阔混交林提高植株生长环境的复杂性,控制立枯丝核菌的感染发病率。第三,如若在白皮松生长阶段已经产生褐斑病,那么工作人员可以选用多菌灵溶液或百菌清溶液对植株进行喷洒[5]。前者的浓度需控制在25%,而后者的浓度需要控制在75%。整体的喷施频率为每5天1次。

2.1.3 松针赤枯病

松针赤枯病是白皮松在生长阶段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白皮松受到枯斑盘多毛孢菌的侵染。这一病害主要危害的部位是白皮松的针叶,在白皮松的发病针叶处会出现黄色斑点。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进入发病中期,斑点的颜色会出现变化,由黄色转为黄褐色,甚至是暗灰色,并且松针赤枯病病症所形成的病斑展现部位并不固定。白皮松发病后,针叶也会枯死脱落。如若病情较为严重,很容易导致树木枯死。松针赤枯病的发病期多为高温多雨的时节,在防治松针赤枯病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需要做好林区的抚育管理工作,促使白皮松长势能够达到稳定状态,以增强白皮松的抵抗力。第二,需要对林区内的排水条件进行适调整,严格控制区域内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也要及时清理附近的杂草和枯枝。第三,如若白皮松出现了松针赤枯病,则需要使用多菌灵溶液和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其加以处理,两者的浓度分别为25%和75%,喷施频率为每7天1次。

2.1.4 煤污病

一般情况下,当发现白皮松被煤污菌侵染后,所能够引发的疾病就是煤污病。并且煤污病的传播能力较强,拥有较多的传播载体,如蚜虫的粪便分泌物、介壳虫的粪便及分泌物。这一类型的病症多体现在白皮松的针叶部分以及枝干部分。在发病初期,产生病症的针叶或枝干处会出现蜜汁,并且多呈现出黏稠状。随着病症的不断加重,在发病部位还会出现较为疏松的斑点,甚至斑点会逐步扩大连成一片,形成霉菌层。如若产生霉菌层,那么整个白皮松便面临较大的威胁。除此之外,煤污病也会引发一定的虫害,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在防治煤污病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注意保证白皮松的生长环境通风良好,维持光照条件以及稳定的温湿度条件。同时,需定期做好病虫的防治,如蚜虫、介壳虫,防止其对霉菌病进行过度的传播。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好抚育、修剪工作,以维持白皮松自身的生长能力,在林地范围内做好通风处理,如若发现林木出现煤污病,则需要及时使用石硫合剂对其加以处理。

2.1.5 松赤落叶病

松赤落叶病是一种混合性的病症,其主要划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落针病和赤枯病。当白皮松产生松赤落叶病后,整体的外在症状相对较为复杂,难以划分。松赤落叶病多发于当年生的白皮松。当白皮松产生病症,那么整个树木的生理黄化病会有所加速,而树木本身也会出现生长停滞的情况。发病初期,白皮松的针叶部位会出现一些小斑点,且小斑点的颜色为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斑点的颜色会出现变化,逐渐变为橙黄色,并且斑点也会不断蔓延。进入秋季,橙黄色斑点会变为红褐色斑点,如若处于染病部位与健康部位的交界处,那么两者的交界处会出现黑褐色。在发病后期,小斑点会变为灰白色,并形成病菌实体。若此时仍未得到有效救治,那么白皮松便会出现叶片脱落的问题,直至枯萎死亡。这一病症对于不同阶段的白皮松所形成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多出现在抵抗力较弱的幼年白皮松。针对林区内存在类似病症的植株,一定要及时清除,并需要利用波尔多液喷雾对其加以防治。

2.2 虫害

2.2.1 红脂大小蠹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鞘翅目小蠹科的昆虫。这种虫害不仅经常出现在白皮松上,也经常会出现在华山松和油松上。一般情况下,红脂大小蠹会寄生在白皮松的主干以及侧根部位。红脂大小蠹幼虫会取食植株的韧皮部。并且,生长为成虫后,会先将目标集中在树木的上方,当上方被啃食的部位出现短坑道后,其会转移方向,向树木的下方进食。当红脂大小蠹到达白皮松的主根部位或侧根部位后,整体的虫害十分明显,而植株也会面临着较大的威胁。在红脂大小蠹危害的初级阶段,工作人员能够明显看到白皮松树木空道内会出现一些粒状的虫粪以及木屑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的颜色多为红褐色,并且借由白皮松的松枝,混合物会溢出。而在树木患病处的中心会产生一些凝脂块,随着时间的推移,凝脂块的颜色会出现变化,逐渐由红褐色变为灰白色。如若发现白皮松的虫害部位相连并逐步扩大,那么植株极容易死亡。当工作人员发现林区内出现类似情况时可使用熏蒸法进行处理,而主要采取的熏蒸燃料为磷化铝立木。如若工作人员发现林区内出现大面积红脂大小蠹虫害,但是病症却不严重的话,则可使用植物性引诱剂对其加以诱杀控制[6]。

2.2.2 松大蚜

松大蚜是一种同翅目蚜科的害虫,多寄生于白皮松处。当白皮松发生这一虫害,那么其针叶、树干都会受到影响。一般情况下,松大蚜虫害所形成的害虫密度相对较大,会广泛分布在白皮松表面,并且多发于幼年白皮松。当白皮松产生这一虫害,其针叶会出现枯黄状态,严重时白皮松的侧枝生长状态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植株枯死。在发病初期,虫害所引发的枝叶颜色变化并不明显,但是植株的生长速度会有所减缓。相比于正常状态下的白皮松,其生长速度会下降50%。如果在树木的嫩枝部分分布较为密集的害虫,那么还有可能会引发煤污病。为有效防治松大蚜,在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可采取生物防治手段,在林区内放置瓢虫。除生物防治外,化学防治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段。在使用化学防治手段时,工作人员主要使用的试剂为浓度为10%的吡虫啉1 000倍溶液。

2.2.3 松梢螟

松梢螟是白皮松生长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的危害部位为白皮松的树种、树干和枝叶。松梢螟的幼虫颜色与成年期不同。在幼虫阶段,松梢螟的颜色多为淡绿色或淡褐色,而成年期松梢螟多为灰褐色。如若是在冬季白皮松生长阶段出现松梢螟害虫,则其经常会处于被害枯梢之中或球果之中。当冬季过去,顺利越冬的幼虫会在春季末或夏季初开始活动,多为翌年4月中旬。在一年中,松梢螟虫害可产生两代,一般第1代时间段为8月到9月中旬,而第2代时间段为9月中旬到10月中旬。进入11月,害虫开始准备活动。若植株存在蛀口,那么松梢螟也会通过蛀口进入树干内,并由内而外产生虫害,致使植株枯死。松梢螟虫害较为严重的白皮松,其树干甚至还会出现弯曲断裂的情况。在防治松梢螟的工作中,管理人员可营造针阔混交林,以增强苗木的生长能力与园区内环境的复杂程度,促使树龄偏小的白皮松能够快速进入郁闭期,防止松梢螟对其产生危害。针对已经产生松梢螟虫害的白皮松,在处理阶段工作人员需要及时修剪、焚毁,并及时消灭虫卵。针对经过处理后的白皮松,工作人员可利用黑光灯对其加以诱捕消杀。若林区内松梢螟虫害相对较为严重,那么工作人员可以喷施菊杀乳油和辛硫磷乳油,其中前者的喷施比例为50%、1 000倍液,后者为50%、1 500倍液。喷施频率为每10天1次,共喷施2次~3次。

3 结论

在白皮松的栽培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选择合适的育苗方法和病虫害防治方法,以切实提升白皮松的存活率。一方面,在白皮松的育苗阶段,工作人员要做好选地整地工作、播种处理工作、苗期处理工作和养护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具体的病虫害开展防治工作,进而保障白皮松的生长质量。

[1]孙发鑫.甘肃省子午岭林区白皮松病虫害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2021(35):60-61.

[2]靳涛,王天鹏.探析白皮松育苗及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21,39(18):127-128.

[3]宁军.吕梁山林区白皮松病虫害防治技术[J].山西林业,2021(3):44-45.

[4]马勇.小陇山林区白皮松育苗和造林技术[J].种子科技,2020,38(21):71-72.

[5]董建民,董菊兰.小陇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及应用[J].现代园艺,2019(10):32-33.

[6]高泽旭.白皮松栽培关键技术分析[J].山西林业,2019(1):30-31.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5.28

S791.243;S763.7

A

2095-1205(2022)05-84-03

多海霞(1974- ),女,汉族,甘肃民勤人,大专,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经营管理、营林生产和林副产品深加工技术。

猜你喜欢

针叶褐斑病斑点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斑点豹
分析苹果褐斑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其防治措施
雪景
风雨海棠
瑞典林主协会提高工业木材和针叶锯材的价格
Finding beauty in your scars Alexandra Heather Foss
摆脱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