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奇心在哪里,天赋就在哪里
2022-11-21乔能俊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孩子刚上幼儿园时,父母关心的是如何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孩子上了小学后,父母的关注点开始转移到学业辅导上;孩子上中学以后,父母就全力以赴地帮助孩子“提分”。也就是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好奇心越来越不被父母重视。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是探索全新的、有挑战性的、不确定的事物的强烈欲望和追求。有研究表明,好奇心强的学生学术表现更好。但遗憾的是,父母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孩子好奇心的培养,更多的是关注高压力、高强度、高密度、快节奏的竞争性学习。
好奇心是写入人类基因的源代码,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但正如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所说,如果不引导儿童的好奇心进入理智的水平,那么好奇心便会退化或消散。
正确处理好知识与好奇心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家及经济学家罗文·斯坦曾在“信息缺口理论”中提到:当我们得知信息丢失时,会本能地为此事物添加属性,即当某些事情从已知(或我们认为已知)变为未知的状态,我们就会变得好奇,于是想要去探知。好奇心因“信息缺口”而产生,产生的前提不在于你不知道什么,而在于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事实也是如此,我们很难对自己完全陌生的事物感到好奇。研究证明,当人们觉得自己知道正确答案,但是又不太确定的时候,好奇心最强。由此可见,一个人面对新事物时,能否感到好奇,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果一个小孩子对什么都不太感兴趣,那有可能是他知道的东西太少了,需要多读点书,多长点见识。
随着知识的增长,好奇心会不会变弱?如果知识的输入不是填鸭式的硬性灌输,其结果只有一种可能:知识越丰富,好奇心越强;好奇心越强,知识越丰富。
打破认知平衡,刺激孩子的探究欲
想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就需要给他新的刺激。这个新的刺激,不是高科技玩具,也不是一定要带着孩子满世界跑,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在孩子认知天平的一端投下一粒小小的“石子”,让这个天平不那么“稳定”。很多时候,一个意外的发现,一个不经意的问题,都会是这粒小小的“石子”,而它有可能把孩子从认知的“舒适区”拉到“最近发展区”。
一天早上,女儿刷牙时突然大喊:“爸爸,你快来看,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我连忙跑进卫生间。她拧开水龙头,激动地说:“快看、快看,水是旋转地流下去的。”
“真的呢!”我故意用夸张的语气说,“再试试其他的水龙头,看是不是也这样的。”
“好啊,好啊!”她一边准备去按马桶的水箱,一边说,“你先把下面的洞堵起来,这样水量就会更大一些。”
我们合作着,等待“奇迹”出现。
“哇!这里的水也是转着圈圈流下去的,而且转的方向是一样的。”
后来,我们又在厨房的洗碗池、阳台上的拖把池里各试了一次,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是为什么呢?”我问。
女儿想了想,说:“地球有引力啊!”
“地球有引力,只能解释水为什么要往下流,但好像无法说清楚它为什么以旋转的方式流。”
“可能有一种东西在水里搅拌吧,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
由于要赶着上学,这个问题无法马上探讨清楚。不过,坐在公交车上女儿还在问:“爸爸,你认为水为什么会旋转着往下流呢?”
后来,我们通过阅读和实验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以我的经验,打破孩子认知平衡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问,既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提问,也可以由父母提出来。通过提问,孩子找到信息的“缺口”,这个“缺口”就是他深入思考与探究、由已知奔赴未知的“入口”。
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好奇心是玩出来的
如今一说到学习,大多数是“我讲你听”,孩子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其实,以玩的方式,以游戏的方式,或者在学习中加入一些实践操作的环节,学习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要相信,“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心理学家塞德兹小时候,他的父亲拿了一些旧的眼镜片给他玩。小塞德兹把这些镜片放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然后又将两个镜片叠在一起。他发现,镜片摆放位置不同会使物体形状和大小发生改变。后来,在父亲的引导和帮助下,小塞德兹逐步了解了望远镜的原理,并亲自动手制作了一架简易望远镜。这就是“玩中学”的魅力。塞德兹如果不是在游戏之中学习,而是父亲干巴巴地给他讲解望远镜的原理,他很可能对这些知识提不起兴趣,就更不可能制作出望远镜。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玩中学”“做中学”无疑是最佳选择。
说到“玩”,父母会有诸多担心: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做作业,我们家的孩子玩会不会是浪费时间?万一玩起来了,心收不回来怎么办?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孩子随便玩一玩有意义吗?……只要孩子一玩,父母就不淡定了。对于多数父母而言,如何收敛起部分功利心,赋予孩子玩的时间与空间,才是真正的挑战。“五一”劳动节假期,我带女儿回农村老家,她拿着手持显微镜,观察各种叶片、花瓣、花蕊、树皮等,忙活了大半天也没有捣鼓出个名堂来。但毫无疑问,她获得的一些感性认识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参与到孩子的玩耍之中呢?我有以下建议供参考。
○比提供直接帮助更重要的是与孩子积极互动,比如提问、反馈、表扬等。
○鼓励或欣赏孩子用平常之物玩出新花样。
○宽容孩子的冒险、冒失及破坏行为。
○和孩子一起享受玩的过程,少一些功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