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死亡,敬畏生命

2022-11-21杨绪兵

新班主任 2022年8期
关键词:敬畏现象青少年

□杨绪兵

在我看来,教师开展死亡教育时,需要引导学生实现从认识死亡到敬畏生命再到超越死亡三个层面的突破。

引导学生认识死亡,化解对死亡的恐惧

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教师需要慎重,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对死亡的认知基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我会寻找合适的契机,借助一些有关死亡的抽象话题,如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让学生抽离于具体的死亡事件讨论死亡现象,让学生逐步形成一些关于死亡的理性认知。

了解死亡,需要从认识最基础的死亡现象开始。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大多是从身边的死亡现象开始的,比如植物枯死、宠物死亡、亲人过世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死亡现象,让他们对死亡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看视频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让他们进一步知道一些有关死亡的常识。比如,死亡是指一切生命特征丧失且永久性不可逆转终止;人的死亡一般以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及脑死亡为判断标准;当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大脑还会继续运作一段时间,这意味着人类的大脑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亡这个事实,等等。

教师还可以对死亡现象进行细分。比如,人的死亡可以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正常死亡指由内在的健康原因导致的死亡,例如病死或老死。非正常死亡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如被火烧死、溺水或交通事故、自杀、他杀等。不管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强调一点:死亡就意味着生命的消逝,没有所谓的“后世”。

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提高安全意识

让学生坦然接受自己也会死亡这个事实并不容易。一方面,他们一直受到相对较好的保护,所处环境较为安全;另一方面,他们的身体素质好、精力旺盛,会认为“死亡会离我很远”。

而事实是,死亡离我们很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加快行动》中显示,每天有3000多名青少年因大多可以预防的原因死亡,每年死亡总数达120万人。道路交通伤害、溺水等意外事故在青少年死因中居于前列,这反映青少年的安全意识薄弱。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提高安全意识。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关于生命的常识,比如,人缺少氧气、食物、水会死亡,人触电会死亡,失血过多会死亡,等等。告诉学生,生命很脆弱,我们要时刻照顾好自己和他人。当然,教师还应该教学生一些常见的急救措施,比如心肺复苏术、火场逃生方法,等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引导学生排查生活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设计校园安全提示语,等等。

引导学生尊重死亡,超越有限生命

死亡教育除了引导学生认识死亡之外,还需要上升到哲学层面,让学生接受自己终将死亡的事实之后,仍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让自己的人生焕发光彩。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理念方面的问题。比如,理解“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理解“向死而生”的概念等。

教师可以借助“人生是一趟单向旅程”的比喻,引导学生理解“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大部分人从出生开始,都要经历从儿童到少年、青壮年、老年,再到死亡的过程,就像一趟单向的旅程。死亡只是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人最终要死亡,就无视死亡之前的所有过程,无视人生的一路风景。除了死亡,人生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比如,成就自己的事业、组建自己的家庭、追求自己的幸福等。

“向死而生”是个哲学概念。死亡的客观存在告诉我们每个生命都是有限的。在死亡来临之前,生命的每一步都在走向死亡。既然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哲学家就提出了“向死而生”的概念,倡导每个人珍惜生命,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增加生命的厚度和宽度,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出无限的可能。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更精彩、更有意义。比如,可以让学生给退休后的自己写信,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等。

认识和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并积极地生活,是死亡教育的目的。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在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面对死亡,我们也应该勇敢一些,那就是在认清死亡之后仍然乐观地生活。

猜你喜欢

敬畏现象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签字权”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