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向美而行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营盘路小学“和美文化”发展侧记

2022-11-21陈建军通讯员

新班主任 2022年8期
关键词:小浩学校老师

□本刊记者 魏 萌 陈建军 通讯员 代 莉

人们总是本能地向往美好的事物。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滋养的人生是单调的、干涸的。那么,教育人应该追求怎样的教育之美呢?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营盘路小学(以下简称“营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营小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现状,创建了符合校情的育人模式、育人课程和教育品牌,走出了一条学生成才、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和美文化”发展之路。

美是传承,更是发展

营小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第十六建设公司建立的“矿建一校”。此后,几经撤并、划转,最终建成了现在的宜昌市西陵区营盘路小学。

不同学校合并形成的新学校与刚刚组建的新学校面临的困难大不相同:学校办学理念的分歧、教师教育理念的差别、人员工作关系的变动、参差不齐的生源都是营小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如何搬开“绊脚石”,让学校有新的发展呢?

打造新的学校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自2006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创建适合自身的校园文化,并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和美文化”。

学校文化的浸润是无处不在的。相比可见的环境和制度的变化,师生精神上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

合校之后,不同教师的教育观念难免产生摩擦。肖莉老师1987年开始在厂办学校工作,亲身经历了学校合并之后的变化。在原来的厂办学校里,大家一致认为老师教书就行了,至于学生的思想、兴趣、能力培养并不重要,学校事务更是与自己无关。合校之后,学校提出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办学理念,肖莉常常问自己:教育的美应该是什么?一件小事告诉了她答案。

小欣有些内向,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有些跟不上,总是愁眉苦脸的。有一次,学校举办“劳动最光荣”实践活动,同学们正在做创意水果拼盘。做着做着,小欣突然笑了起来。第一次见小欣笑,肖莉感慨万千:原来,脸上有笑容的小欣这么美、这么阳光。肖莉突然明白了:让学生快乐,这就是教师收获的美。

小轩在学习方面缺乏信心,像个刺猬一样,经常和同学起冲突,肖莉之前对他很是头疼。但是,在一次运动会上,小轩参加男子400米跑步获得了第一名,为班级赢得了荣誉,同学们看到了他优秀的一面,为他鼓掌,肖莉也大力表扬了他。这次成功的体验让小轩更加热爱跑步,每天放学后主动留下来跑步。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同学爱上了跑步,小轩也收获了友谊。

并校后,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明显增多,这让只专注教学的肖莉有些不适应,也有过抱怨。但是,经过几次活动,看到了一些孩子的变化后,肖莉逐渐认同甚至积极践行“和美”校园文化了。她发现,在课堂上没有展示机会的孩子,可以在活动中展示自己,获得更多自信的体验。学生成长的美好不正是如此吗?

慢慢地,肖莉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发现越来越多“美丽的孩子”,被发现的孩子们则会创造越来越多的美,这种变化让肖莉欣喜,逐渐认同学校文化。

郑军老师说:“和美文化带给我成长。以前班级出现了问题,我老觉得是孩子的问题,老师能改变的有限。身在和美文化中,潜移默化地被这个文化影响,现在我想的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我如何做得更好?’我不再抱怨,而是通过自身思想的转变,去影响学生,进而改变环境。”

“每天在‘和美文化’的熏陶下,我不再对学生生气了。每次看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我就在心里默念‘和美’二字,慢慢地就能冷静下来想办法。”在采访中,一位年轻老师这么说。

文化有其引领作用,“和美文化”一经认可,师生会自觉向和谐美好的行为靠拢。

师者,成人之美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最大支撑。好的学校文化能带动整体进步,促进群体发展。营小的“玉成他人,成人之美”的君子精神,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

回首过往,代莉老师感慨道:“我的老师一直关注、支持着我,鼓励我不断成长。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像老师那样,为学科教学、学校管理培养更多人才。”在学校的支持下,代莉牵头办起了“和美教学节”活动,将新老骨干教师汇聚在一起,指导年轻教师研究教材教法,苦练基本功,展示课堂风采,老教师作为评委观摩、聆听、交流、点评。

担任教学节评委的肖莉说:“年轻老师要成长,老教师就必须负起责任。作为评委,老师上的课我肯定要烂熟于心,带着问题去听课。老教师要思考这几个问题:教学目标达到了吗?重难点讲透了吗?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节课我收获了什么?说是在帮助年轻老师,其实在听课过程中我自己也获得了成长。”

除了校内的教学节,学校还鼓励年轻老师参加各种比赛。孟深继老师2017年毕业后就来到了营小,是学校最年轻的老师。2020年,孟深继有了参加“第八届湖北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的机会。时间紧,任务重,学校领导邀请多名专家对其进行指导,其他老师帮忙分担教学任务,让孟深继能全心全力准备比赛。

比赛的内容是《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磨课过程让孟深继难忘,他笑着说:“虽然累得像脱了一层皮,但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

第一次试讲,孟深继做了一个常规的实验:将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纸固定在一条直线上,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在光屏上能看到光点,就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有专家指出,这种实验方法太简单了,直接告诉了学生结果,没有探究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就必须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找到几束光,并且要用有说服力的工具检验这几束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才是科学实验探究。其他老师也很认同,按照这种思路纷纷给出建议。

“原本每张纸上的小孔是一样高的,设定好了光的直线路径,能否在每张纸上打出多个高低不同的小孔,让学生自己探索光的路线?”

“原来只有一组实验,我们可以多设计几次实验,从正前方的直线到斜前方直线,再到斜向下以及斜向上,甚至更多方向的光线。”

“手电筒射出的光线看得见但摸不着,还是有点抽象,我们可不可以找个物品代替光线,把光变得具象化?”

“增加了这么多实验步骤,原来的实验器材是不是太简单了?”

……

孟深继认真听着,快速记下实验改进要点,生怕错过任何“干货”。他一方面钦佩同事的专业能力,把原本简单的实验拓展升级了;另一方面感动于学校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同事的全力相助。

根据建议,孟深继把三张卡纸改为多组双色板,这种材料不易变形,底部有磁力贴,稳定性较好,保证了实验的效果。双色板上有5个小孔,能组成多个通道,但只有一条通道能够让电筒光穿过三个一组的双色板,成功抵达光屏,其他光线都会被双色板阻挡。让学生进行多组实验,找到多条不同角度的几束光,最后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按照新的实验方法,孟深继多次请其他教师帮忙磨课,如果其他教师没有时间,他就自己用摄像机录下来。终于,在这次比赛中,他获得了全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现在,孟深继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他也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帮助其他老师成长。

看见美,看见未来

“美美与共”少不了理解与尊重。教师要有博爱之心和发现美的眼睛,要能尊重学生的不同,甚至用欣赏的态度对待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和美文化”的启发下,营小老师有一种共识:相信“看见”的力量,欣赏学生与众不同的美。

小谈是一个来自福利院的女孩子,六年级转到郑军的班级,她的脾气有些暴躁,同学不小心碰到她,她都要打回去。郑军在营小工作了很多年,这种孩子见了不少,她知道攻击性的背后是孩子安全感的缺乏。

郑军没有简单地把小谈看成“小霸王”,还经常把小谈叫到办公室,给她几包小零食。熟络之后,她发现小谈喜欢画画,字也写得好,就找机会表扬她。刚开始,郑军在班上点名表扬小谈时,很多同学都会发出不屑的声音,因为大家根本不相信。郑军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开作业本,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起来:“这个字在格子正中间、笔顺正确、间隔适当……”在郑军的引导下,其他同学也慢慢认同小谈的优点,小谈也更加喜欢练字。恰逢学校举行“和美艺术节”,郑军鼓励她参加,小谈也不负众望,她写的字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登上领奖台那刻,我很有成就感。”小谈高兴地告诉郑军。郑军也借此机会鼓励她:“你现在是‘小书法家’了,其他方面你一定也可以做好。”

被看见了,被认可了,小谈的转变显而易见,她现在开朗许多,总是把笑容挂在脸上,攻击性也没那么强了。有时候教室吵闹,小谈还主动维持纪律。毕业的时候,小谈还邀请郑军帮她写毕业纪念册。

接手三年级的新班后,黄容发现小浩喜欢攻击别人,经常扰乱课堂秩序,动不动就把东西扔到地上,弄出很响的声音。为了不让他影响到其他同学,黄容把小浩安排在教室后排座位上。有一天,黄容发现小浩上课安静了一会儿,走过去一看,原来他在画画,画的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景。找家长了解后,黄容才知道小浩是单亲家庭,父亲很早就去世了。这让黄容反省之前的做法:小浩本来就很缺爱,坐在后面没有人关注他,同学们也讨厌他,自然就自暴自弃,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吸引别人的注意。

黄容转变思路,把小浩安排在前排。小浩的变化很大:上课不到处走动了,整节课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借此机会,黄容在班上大力表扬他,还刻意把各种擦黑板、帮老师搬书等小任务留给他。渐渐地,小浩越来越积极,人缘也好了不少,连科任老师都发现了小浩的变化,在黄容面前表扬他。趁热打铁,校长谢斌带着书包、文具等礼品带队去小浩家里家访,当着小浩妈妈的面表扬小浩,鼓励他继续努力,小浩妈妈笑得合不拢嘴,小浩反而羞涩地低下了头。

任何一个孩子都可能通过老师的“看见”变成更好的样子。孩子对自己的了解往往来自父母、教师。如果教师认为他们不好,他们也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相反,如果孩子发现父母或者教师认为他们有能力,信任他们,那么他们也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就有动力做得更好。所以,要想改变孩子,教师就要“看见”他们的“美”。

课堂上,教师难免会忽视一些学生。多样化的活动就成了教师“看见”学生的“美”的平台。

学校成立“和美”志愿服务队,师生走进养老院、福利院,教师便能发现孩子有爱心、责任感的那一面;和美科创节上,爱科学、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便能脱颖而出;和美艺术节上,能唱会跳、多才多艺的孩子就有了展示的舞台;室内课间操比赛、运动会等体育类比赛中,热爱运动、运动能力强的孩子就有了释放活力的平台……一个标准不能评价所有学生,但是,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中能获得多方面的评价,增强价值感、归属感、成就感,从而产生“我能行”的信心,从内而外散发美。

“学校多做一点,教师多用心一点,学生就能发展得更好一点。”谢斌说。顾明远先生在《美的教育颂》一诗中如此形容教育之美:“美的校园,散发着中华文化的音韵,飘扬着现代化的书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的教育在这里生长。”在营小,“和美”已成了师生共识,也成了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学校文化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此。学校用善意、温情和智慧鼓励师生发现自己的美、欣赏他人之美,引领师生行于“和”而达于“美”。

猜你喜欢

小浩学校老师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我的爸爸是谁
一个被妈妈厌恶的小孩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三个愿望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