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寻求发展突破
2022-11-21王刚
王 刚
一个地方的突破性发展,往往是从解决突出问题开始的,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更是如此。正如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同志分析的那样,“云南在产业发展、市场主体、营商环境、城镇化、创新和人才、开放发展、基础公共服务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短板”。这些短板,就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和主抓手。
第一,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产业发展
产业之间如果不能形成联动、构成链条,很难做大做强,更谈不上做优。就像省委书记王宁同志提到的云南旅游业,之所以旅游消费上不去,就是因为还停留在以观光型为主阶段,产业拓展不足,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条。因此,在产业发展上,必须更加注重产业集群化发展,从补链、扩链、强链、稳链的角度去谋划产业全链条发展,定好“链区”、画好“链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省里实行的产业链链长制做法,就是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的有效举措,全省上下应该认真贯彻落实。
第二,以“店小二”精神服务好企业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要落到企业上来。企业是在用“真金白银”对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投票。如果投资上不来,说到底还是由于营商环境没能达到企业的预期。服务企业,我们就是要像“店小二”那样周到细致。要牢固树立“抓企业,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企业”的鲜明导向,用心用情解决好企业关心关注的降成本、市场准入、融资贷款等具体问题。比如,在土地使用制度上,可以探索“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等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在行政审批上,可以探索推行“不见面审批”,让企业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也可以从州(市)级层面探索成立营商环境优化办,统筹推进营商环境集成改革;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上,可以探索建立“政银担”风险共担机制,扩大担保业务规模,加大对民营、小微、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第三,以“绣花功夫”推动城镇化
推动城镇化建设,需要在精细化、精准化、科学化上下功夫。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在中心城区建设上突出提升集聚功能。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集聚,将有限的资源投向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形成规模优势、极核效应和带动作用。要在聚力提升中心城区的人口吸纳、产业承载、教育医疗服务等功能上做足文章,不断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让中心城区成为要素集聚的“强磁场”。在此基础上,按照功能互补和“一县一特”的原则推进县城建设。
二是突出抓好一批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镇建设。从先进地区城镇化发展经验看,依托重点中心镇可以有效连接城乡两端,减少中心城区的人口转移压力;依托特色小镇,可以挖掘和培育特色产业,壮大乡镇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促进居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可以按照“产业建镇、产业兴镇、产业强镇”的原则和“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个性发展”的思路,建设一批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镇;其他一般镇着重完善镇区生活设施,满足镇域“三农”服务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
三是同步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按照城镇化发展一般规律,城镇化率突破50%拐点以后,城镇化仍将维持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城镇化率的增速会逐渐趋缓,由快速发展的中间阶段转向相对成熟与稳定的高级阶段。从全省来看,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即将完成从乡村型社会到城市型社会的转变。因此,必须同步调整城市的功能布局、开发模式和治理方式,在空间布局上,从“关注中心城区”转向“全域规划”;在资源利用上,从“增量为主”转向“增存并举”,更加注重土地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在城市治理上,从“保运转”向“深度治理”转变,不断下移治理重心,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第四,聚焦发展实践抓好人才工作和创新
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也是创新之争、人才之争。省委书记王宁同志提到的“企业主体创新能力弱”、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突出、“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等问题在许多州(市)都存在,必须尽快补上这一短板。在创新上,更加注重创新与产业的对接衔接,不遗余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拿出真金白银来“重奖激励”,通过政策支持、机制创新、资源组织、平台搭建等方式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进一步突出加强科技型项目招引,每年争取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度高、产业关联度强的“三高一强”项目,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在人才工作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注重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把握好“引进人才”和“引进人口”的逻辑关系、界定好“高端人才”与“一般人才”的政策区别。人才是云南取得突破发展的支撑,人口则是云南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既要人才,也要人口。
第五,以国际化视野推动开放
随着中老铁路开通,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大通道已经全面打开。我们要有意识加强对越南、老挝、缅甸、泰国乃至印度、新加坡等国家经济政策、发展趋势的了解,从资金、资源、劳动力等各方面要素做好全方位开放准备。当然,国内市场永远是云南最坚实的大后方,也要同时做好对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
“十四五”时期是云南大发展的时期。省委书记王宁同志指出,“云南未来发展实现后来居上的可能性巨大”。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理念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创造性开展工作,创新性推动发展。今后工作中,我将按照这一要求,不断自我加压、自我提升,不断改进领导方法和提高能力水平,真抓实干、积极作为、奋发有为,在振兴云南的历史进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