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县: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2022-11-21杨武生
杨武生
2021年玉溪市先行先试,高起点谋划、深层次改革,结合村级组织换届,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建立起村干部分工负责、精简高效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将到村一级的事务归口以村级党组织为主渠道负责落实到位,构建起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全市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走上了正轨,全面落实了核定职数内配备班子、“543”的待遇补贴,构建了分工负责、任务明晰的村级组织大岗位运行机制。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易门县全面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推动了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干部担当履职,助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县委、政府统一部署下,58个村(社区)于2021年2月完成了新一届村级组织换届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及监督委员会班子,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主要做法
抓实村干部全员轮训,让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为推行大岗位制,及时启动新一届村干部全员培训工作,于2021年3月在县委党校集中对全县村(社区)干部进行全覆盖轮训,使新任村(社区)干部懂规矩、会履职、守纪律、能干事。根据培训对象实际,采取“8+X”模式精准确定培训内容,将党规党纪教育等8个方面内容作为必修课程,根据不同培训对象,设置“X”项培训课程,因岗施教分类抓好培训,补齐短板弱项,增强培训实效。探索“基层党校+现场教学”培训模式,运用好党员教育培训基层党务实操课程、现场教学点等教学资源,灵活运用讲授式、研讨式、互动式、观摩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开展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在每期培训过程中,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讲坛”,让基层党组织书记走上讲坛,展示工作、交流经验,充分发挥优秀党组织书记的传帮带作用。
抓实村级组织大岗位制,让村干部知责明责履好职。全面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统一按“正职”“副职”“委员”三个类别对新一届村“两委”成员设岗定责,构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三个类别岗位补贴每人每月分别达到5000元、4000元、3000元。根据“分工合理、职责清晰、人岗相适、工作不漏、兼顾平衡”的总体要求,认真研究制定村干部分工方案和职责清单,实行审批备案管理,确保村干部人人职责清晰明确、村级各项事务项项有人管。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细化村干部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严格落实每名村干部每月在村在岗工作时间不少于20 天等规定要求,确保村干部履职尽责、发挥好作用。
抓实村级班子自身建设,规范村级组织运行体系。为推进大岗位制,对村级组织换届中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情况开展“回头看”,把作用发挥不到位的列为“后进”党组织,对照“五个基本”和农村基层党建“双整百千”四级联创要求,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督促建强支部战斗堡垒。严格落实村级“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健全“小微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探索建立村级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发挥党组织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完善村级组织良性运行机制。严格落实《玉溪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管理办法》和市委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六要六不”工作要求,继续实施“头雁群”培育计划,推进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提升行动和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骨干队伍。
抓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党建引领发展后劲。督促编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五年规划,组织逐村摸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自身优势,“一村一策”提出发展方向和实施项目,力争到2022年,实现每个村都实施一个集体经济项目、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到2025年,实现每个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指导村党组织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动58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培育一批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地方特点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示范点,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抓实激励保障机制建设,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为推进大岗位制,落实党建经费保障,每年由县财政解决每个乡镇(街道)党建工作经费10万元,每个社区党建工作经费5万元,每个村委会党建工作经费2万元,每个村民小组工作经费2000元,每个居民小组工作经费3000元。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解决村(社区)基层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问题,向上争取省、市资金2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26个以“为民服务站”为主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立在职村(社区)干部岗位补贴长效机制,采取“两规范”“四机制”增加村(社区)干部补助待遇,即:规范村(社区)干部岗位设置和规范岗位补助标准,建立“绩效考核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创收奖励、社会保险参保补助和落选一次性补助”四项机制,激发基层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取得的成效
强化了村党组织对本区域内各项工作事务的领导。把其他“员”都归并到“两委”委员和监委委员里面来,把零散的结构、分散的力量都归结到党组织领导下来,实行岗位分工负责制,每个村(社区)干部的岗位职责都公开公示,群众办事找什么人一目了然,随到随办,提高了为民办事效率。通过推行大岗位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统筹整合上级下达村的政策、资金、资源、项目,以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下去,确保村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
加强了党在基层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在推行大岗位制过程中,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按照职责相近、类别相似、任务相当、难易相宜的原则,安排村干部分别兼任,逐一制定岗位职责任务清单,明确具体工作任务。让符合条件的村党组织委员、村民委员会委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级共青团、妇联负责人和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负责人,构建起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乡村治理体系,党在基层组织覆盖的广度进一步拓展、工作覆盖的深度进一步提升。
激发了村(社区)干部为民办事的积极性。通过优化职数设置、实行交叉任职、合理兼职。全县村(社区)干部岗位统一按“正职”“副职”“委员”三类设置,核定行政村干部职数7人,社区干部职数9人,统筹分工负责村级各项工作。虽然人员减少了,但权责清晰了,待遇提高了,村(社区)干部为民办事的积极性大大增强,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村里的事务中,形成了“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健全了制度机制,村级组织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在落实村级大岗位制定职、定岗、定责、定酬的过程中,组织村干部对照岗位职责任务清单开展承诺践诺,推行村干部“双述双评”考核制度,确保村干部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构建起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岗位分工机制和务实管用的考核考评制度。进一步优化村干部的整体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提高了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村级组织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经验启示
加大政治理论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力度,提高村(社区)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培训,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作为培训主要内容。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高政治担当的心态和本领,敢干事,做实事,牢记党的宗旨,将基层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加强业务能力和技能培训,邀请相关部门的专家和乡镇站(所)的同志为村(社区)干部做业务和技能培训,增强履职尽责的能力。
加强村(社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让班子“强”起来。要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班子强起来了就能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领导力;就能打造一支善谋发展、善带致富的乡村干部队伍。要做实干担当的村(社区)“两委”干部,真正做到“领头羊”的表率作用,在广大群众中树立威信,增加组织的吸引力和动员能力,促进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增强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信心。要着眼于解决村组干部的后顾之忧,在建立和完善村(社区)干部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补助制度,村组干部管理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拓宽村(社区)干部晋升渠道等制度上重点考虑,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从提高村(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村(社区)干部社会保险补助、村级集体经济创收奖励、村组干部岗位补助等着手,结合大岗位制实际,进一步加大以物质奖励为主的激励机制。加大从优秀村组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事业人员的比例,逐步增强村组干部岗位的吸引力。
把人才储备作为村级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注重培养一批有思想觉悟、文化素质高、有组织引领能力的后备干部,并把他们吸纳到基层党组织中来。坚持“基础在回引、关键在培养”的工作思路,定向培养和深入挖掘本村本土乡贤和能人志士,对有意回乡任职服务群众的企业家、致富带头人、退休人员,积极搭建平台、提供保障。有效利用青年人才,建立“多对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储备。
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县级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有效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跨区域流动,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一村一策”对“一村一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全面增强基层组织的“造血功能”,对村(社区)进行分类施策,建立完善激励政策,进一步激发村(社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以政策扶持加大对偏远山区村的支持扶持力度,强化城乡互动,全面补齐村级组织“短板”,切实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