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运动疗法溯源

2022-11-21马雪玲王华新舒宝珍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行气八段锦气功

周 洁,陈 宏,马 涛,马雪玲,王华新,舒宝珍,唐 玲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急诊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外二乳腺科,北京,100078;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科研处,北京,100078;4.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北京,100102;5.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护理部,北京,100078)

中医护理包含极具特色的中医技术及食疗、运动、情志护理等方法,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相互关系,其基于中医基本理论,在长期的摸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护理体系[1]。中医运动疗法是以传统中医为理论基础,将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融合到一起,形成了注重内外兼修、养生祛病的独特方式[2]。中医运动疗法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从历史脉络角度整理了中医运动疗法的发展史,现梳理如下。

1 萌芽阶段

中医运动疗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尧号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闷而滞着,筋骨瑟缩而不达,故作舞以宣之”,其中“舞”应是为驱逐“阴”、“郁”之气而祈祷神灵的巫术之法,它通过舞动身体、鸣奏鼓乐、呼喊发力来渲染气氛,以通达神明,此时的“舞”很自然地起到了活利筋骨、排解郁闷的作用,原始的保健祛病的舞可以说是运动疗法的萌芽,是后世导引术产生的源泉[3]。

2 形成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为中医运动疗法的形成带来了契机。导引行气法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中医运动疗法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的运动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人们的运动。

2.1 仿生类导引出现

仿生类导引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4]。“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是做呼吸吐纳的动作,“熊经鸟申”就是模仿熊类攀树而自悬,模仿飞鸟凌空而伸展的形体运动,即躯体运动和呼吸运动相结合的运动[5]。

2.2 《行气玉佩铭》阐述呼吸与运动相结合的原理

战国时期出土的文物《行气玉佩铭》记载着上古之人行之有效的行气锻炼方法。《行气玉佩铭》言简意赅,详细表述了培养和运行真气的全程感受和周天行气的具体方法。《行气玉佩铭》铭文四十五字,寥寥数语,其行修体验和基本练法,与真气运行法还有异曲同工之美[6]。

2.3 《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养生防病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思想之一,运动疗法是《黄帝内经》养生学的一个分支,书中虽未明言运动疗法,但其中记载的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一类运动方法,应为运动疗法的先导[7]。《黄帝内经》提出运动要遵循四大原则:适度、动静结合、四时有别、骨正筋柔[8]。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的理念,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精华所在[9]。美国运动医学大会年会报告也指出,《黄帝内经》是“运动是良医”的起源之一[10]。

2.4 “动以养生”观念]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其积极主张“动以养生”的观念,正如书中所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蝼(《意林》作‘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此处以“流水”、“户枢”为例,运用类比思维,用简洁的语言生动论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9]。

3 初步发展

秦汉时期,周易、医家、方仙道兴起,中医运动疗法得到了初步发展。运动疗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缺少运动进度相关的内容,此时期形成了导引专著,其中五禽戏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1 导引专著出现

汉代前期,导引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有绘制的导引图,且有系统的导引专著。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及1983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中发现的导引专著《引书》,均有关于行气导引之法的记载[11]。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发现的第一幅导引养生保健图,具有以下特点:肢体运动和呼吸运动结合;既有徒手运动,又有器械运动;健身与治病相结合。《导引图》中各个图像是独立的,未反映出彼此之间的联系,说明西汉时期还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的成套术式[12]。

《引书》: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引书》成书于公元前168年,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导引专著[13]。《引书》共记载了55个有名称的导引术式,分为徒手导引、仿生运动、器械运动、呼吸运动、两人合作完成的导引等5类,出现了16种仿生术式,是仿生功的滥觞,提出了对症练功,重视导引的疗疾效果,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14]。

《导引图》被称为图证,《引书》被称为书证,相关的文献证据表明,汉代导引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导引术的内容、功能作用、普及程度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15]。《导引图》与《引书》标志着中医运动体系逐渐形成,防病与疗疾的目的并存[16]。

3.2 华佗五禽戏

华佗五禽戏的出现是导引术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是古代导引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具体要表现在:它完成了孤立的单个动作到相互联系、连贯成套的动作套路的转变,既简单易学,应用范围也更加宽泛。从“熊经鸟伸”及《导引图》的单式导引到五禽戏的连贯成套的术式,中国导引术进入了套路发展的新阶段[12];开创了导引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支系统——仿生导引功法,以后陆续出现了不同种类的仿生导引健身法,如梁代的三十六势《导引养生图》,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收录的《婆罗门导引十二法》,明清时期出现的《五禽书》及各种形意拳都是在华佗五禽戏的启示下发展起来的;东汉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将导引、针灸、膏摩诸法作为养生保健、预防康复的有效手段,强调防患于未然、防重于治的原则理念[17]。

4 充实与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关于中医运动疗法的著作逐渐增多,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医运动理论。

4.1 导引与行气结合

该时期除了肢体运动,还包括一定的呼吸、意念等辅助调节手段,强调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以达到畅通气机、调摄精神的功效。《抱朴子》记载了“龙导”、“虎引”、“熊应”、“龟咽”、“燕飞”、“蛇屈”、“鸟伸”、“猿据”、“兔惊”等九种导引术的名称;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则辑录了众多前代导引术的内容,如《导引经》中的熨眼之法、握固法,《内解》中的啄齿、熨目、熨耳、摩面、摩身法等;陶弘景还对华佗的“五禽戏”进行了总结和改进,对其具体动作分别作了详细解释和说明,使这一时期的导引之术更加丰富和完善[18]。此外陶弘景也研究出一套独特的行气方法,他归纳出行气六字诀:“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19]。

4.2 曲折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发,人们居无定所,生活环境恶劣,影响了导引养生学的发展。但该阶段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统治者注重收集整理各学科文献,恢复礼乐,对中医导引养生学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晋唐时期,导引养生学在曲折中得到了进步和发展[12]。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龙导”、“虎引”、“熊应”、“龟咽”、“燕飞”、“蛇屈”、“鸟伸”、“猿据”、“兔惊”等各种运动名称。切对导引的应用作了论述:“夫导引不在于立名,……夫导引疗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矣”。《抱朴子》一书的出现,说明导引术结束了支离破碎的历史局面[15]。著名医家陶弘景师承葛洪,他推崇道家的养生思想,擅长武术、导引,主张动静结合,无所偏废,方可获得健身延年的功效。司马承祯在《服气精义论导引论》中,对导引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了阐述和说明,在导引理论方面,他首次用中医的经脉、荣卫等对导引作了系统的阐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导引术健身防病的理论和应用[12]。

4.3 中医运动巅峰之作

《诸病源候论》为隋代太医令巢元方主编,全书突出“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的导引疗疾思想,针对内、外、妇、儿、口腔等多科的110种病证开出287条导引法,并对施功的时辰、方向、次数、频率等有明确要求[16]。《诸病源候论》中导引的特点是以体操为主,配合有吐纳和自我按摩,其中记载有关导引行气的如“龙行气”、“蛤蟆行气”、“鹜行气”等[12]。巢元方强调:导引应顺应天时,“调身”与“调息”相配合,重在“未病”而补虚。

4.4 孙思邈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孙思邈在《千金方》和《摄养枕中方》中重点论述了导引养生的理论和方法:理论上强调运动的重要性,认为如能“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可活得一两百年”;强调疾病早期的运动干预,“小有不好,即按摩按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重视导引,将其作为养生保健之用,“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提倡运动健身,同时强调“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认为运动要控制运动量,适当运动有利健康,但不可过度劳累[8]。

5 成熟阶段

随着医学流派的兴起,中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全新局面,中医运动疗法也逐渐完善成熟。导引有了新的进展,如对导引资料的汇集、整理和总结,发展了坐功,简化了导引术,出现了八段锦等。

5.1 宋代典籍及功法

宋代刘词书中的《混俗颐生录·饮食消息第一》章节讲述了饭后的运动方法如摩肚、呵气、散步等;《保生要录》记录了导引按摩、调气养生的做法,书中的《保生要录·调肢体门》章节记载了“小劳之术”,意思是通过一些简单轻便的导引和按摩动作来调养身心,可以调畅气血,疏通筋脉,消化饮食而不至于过度疲劳;北宋政府编撰的《圣济总录》多次提到导引术,并把“安养神气”与“完固形体”作为导引锻炼的两大目标,书中第199卷载有两部导引功法,上部无名;下部收录了孙思邈《千金方》中的“太上混元按摩法”及“天竺国按摩法”[20]。宋代许多词作都有关于描写气功导引的,仅《全宋词》中就有数百首词作是描写或者提及我国古代体育项目,如五禽戏、八段锦、马球等。

5.2 金元四大家对导引术的研究

金元四大家的寒凉派刘河间,对六字诀的应用深有心得:“仙经以息为六字之气,应于三阴三阳,脏腑六气……吹去肾寒则生热。呵去心火则生寒”(《素问玄机原病式》)。补土派李东垣提倡静坐,指出“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兰室秘藏》)。攻下派张子和将导引列为汗法之一。滋阴派朱丹溪也提倡“气滞痿厥寒热,治以导引”[21]。

5.3 八段锦

北宋年间就已出现八段锦,八段锦分为文八段和武八段两种,文八段是坐势进行,武八段是站势进行。由此可见,此时的导引术式是以坐势和站势为主[12]。八段锦动作简单易行,动作规范化、程序化、套路化、歌块化,易于记忆。后世的“坐式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等均是在八段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八段锦的出现使古代的导引术走向简约化,导引动作由复杂到简单,动作幅度变小。由于坐功的发展,动作术式也由卧式过渡到坐式和站式,功效由单一到多样化。

6 完善阶段

明清时期,导引养生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并且出现了一些非仿生类导引,如太极拳、易筋经,使得运动疗法的发展趋于完善。

6.1 运动著作

冷谦《修龄要指》是一部导引养生专著,书中除了“四时调摄”及“起居调摄”仅涉及导引养生外,其余七篇都是专门论述导引气功的内容,收集了延年六字诀、长生一十六字诀、十六段锦、八段锦、导引祛病歌诀等多种功法。明初朱棣与滕硕、刘醇等人编写的《普济方》中载有导引引气法数百条,涉及病种有头痛、耳聋、虚劳等几十种。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积极提倡导引锻炼,并身体力行,提出了“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的著名论断[19]。胡文焕的《养生导引法》《类修要诀》《修真秘要》按照不同疾病精选了导引功法,又如《夷门广牍》《保生心鉴》《三才图会》《养生四要》《摄生要义》《锦身机要》《养生类要》《万寿仙书》《红炉点雪》《保生秘要》《医林类辑要》等。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记载了按摩补五脏法、导引治诸病法、导引去五脏风邪积聚法等,总结诸法,如易筋经的举、提、拉、按、抱、抓、坠、推等八法,提倡在医疗中的应用[10]。

6.2 非仿生类导引

明代对古代导引术的整理和改造上,出现各种立式导引养生术,如易筋经、太极拳等,动作简单,连贯成套,运动全身,运动量适中,改坐式、卧式为立式,与近代体育保健运动比较接近。健身运动是对古代导引术的改造与创新,其中太极拳是武术和导引相结合的新导引养生术[12]。

明清时期,中医运动疗法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应用上也越来越注重实践性与普及性,发展与传播的势头也是前所未有的。该时期,导引与中医学的结合所形成的运动方法得以发展,以动功为主的导引术在此时也形成高潮,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得到空前的发展与普及[22]。

7 规范、系统化的发展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各方面均处于停滞状态,中医运动疗法发展也非常缓慢,但也出现了一些如“却病延年法”、“易筋经”、“因是子静坐法”等运动疗法[21]。新中国成立后,导引术发展出现了新的产物——气功,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导引气功的发展,气功事业发展迅速,并在50~60年代、70~90年代形成了2次气功发展的高潮[23]。1953年,中央卫生部成立气功医疗小组,对几种疾病的气功治疗进行研究。1955年,气功疗养院、训练班、进修班等逐步开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传统功法再次迎来了发展高潮。20世纪以来,国家加强了对医疗气功的规范化管理,并先后颁布了《健身气功管理暂行办法》和《医疗气功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成立了医疗气功考试委员会,这些都标志着气功事业开始进人了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时期[23]。2001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和学者编创了四种健身气功,即“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并在全国各省市推广。

当代,很多医学家尝试将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等应用于糖尿病、慢阻肺、冠心病、肥胖、慢性肾病、抑郁、失眠等的预防和治疗。在“治未病”的健康工程中,传统运动疗法具体应用在:未病之时,采用传统运动疗法如八段锦、六字诀、太极拳等,培补正气,提高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将疾病预防在未发生之时;发病后,利用传统运动疗法舒筋活血,促进气血流通,尽早康复,防止疾病传变;病愈之后,体质尚虚,习练传统运动疗法,培补元气,防止疾病复发[24]。近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太极拳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及辅助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肿瘤、高血压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多种疾病治疗与康复[25]。

中医运动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无数医学家与养生家的智慧积攒成了丰厚的传世典籍与运动疗法思想。纵观人类运动疗法的发展史,从公元前3 000年的大舞、《吕氏春秋》(公元前241年)中关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记载、2 6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的“上医治未病”,到东汉末年(184—220年)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再到唐朝永徽三年(652年)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大小劳”对健康作用的描述,均表述了运动在促进健康、防治疾病中的作用[26]。目前,在“治未病”领域里,中医运动疗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医运动疗法由单一的动作发展成了成套的功法,目的性由最初的治疗拓展到了预防和康复,并有运动季节、时辰、方位、主治病证等更细化的内容,这也是中医“天人相应”和“辨证施治”的具体表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27]。在中医走向世界的今天,作为医疗行业的人员更应传承与创新中医运动疗法,促使中医运动疗法与时俱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当代中医人肩负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行气八段锦气功
八段锦关注度的可视化分析
——以百度指数为例
从“肝脾肺”视角论燥湿行气法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
1990年以来我国八段锦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
乌当区委离退局举办健身气功培训班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八段锦源流考
健身气功·八段锦教学口令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
健身气功基础知识(手型篇)
战国时期房中学著作《行气铭玉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