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楣声吹灸疗法治疗耳鸣
2022-11-21王先志贺成功代言静
王先志,贺成功,王 佳,代言静,杨 浩
(1.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1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合肥 230061)
周楣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大家,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指导专家,从医70余年,周老应用吹灸疗法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疾病,疗效显著。在其著作《灸绳》中记载有治疗各种耳病的临床医案[1],如治疗化脓性中耳炎、急慢性中耳炎,均可直对外耳道用吹灸或熏灸治疗。对于外耳道炎、耳鸣、耳中出冷风、内耳作痒均可使用吹灸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笔者有幸参与周楣声手稿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其治疗耳鸣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1 耳鸣的病因病机
周楣声认为,耳鸣的病因多端,病机错综复杂,涉及肝、心、脾胃、肾多个脏腑,其各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脏腑亏虚,经络不通,精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或瘀阻耳窍,发为本病。耳鸣与脏腑经络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无论是脏腑的生理功能还是其病理变化,都循经脉作用于耳窍,若脏腑功能发生异常,则会引起耳窍发生病理改变。相反,若耳窍发生病变,亦可循经脉影响所属脏腑,使得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故可从脏腑及经络循行上进行论治。
1.1 从脾胃论治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耳鸣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周楣声认为,吹灸耳部可温补耳窍、疏通耳部经络,使之温通。脾胃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难以使水谷精微物质输送至耳部,气血不足耳窍失养,故致耳鸣;也是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若气机升降失常,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使湿邪内生,久而化生为饮为痰,闭塞清窍,可致耳鸣。
1.2 从肝肾论治
周楣声认为,耳鸣的发病与肝肾亏虚、肝胆实火、虚实两端相关,肝肾精血亏虚不能荣养耳窍,肝胆实火上扰耳窍,吹灸耳道可温通耳窍、引耳道虚火、实火外出,正如李梴在 《医学入门》所说 “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肝与胆相表里,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耳后再入耳中出走耳前,肾开窍于耳,则胆、肾与耳相连,故肝与耳关系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之盛,耳鸣头眩;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若肝虚,则肝血不足或肝阴不足,耳失所养; 肝火上炎或肝气疏泄不畅,均可致耳的功能受损,轻则耳鸣,重则耳聋。《素问·海论篇》云:“髓海之有余,则轻劲而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之不足,则脑转耳鸣。” 肾通窍于耳、主耳。肾气通于耳,肾精充足则耳能闻五音,功能正常,肾气不平,则耳为受病,发为耳鸣耳聋。
1.3 从心论治
周楣声认为,耳鸣的发病机理与心有密切关系,其发病与心血不足、心火上炎虚实两方面相关,心血亏虚不能濡养耳窍,心火上炎清扰耳窍,耳部吹灸治疗可温补心血、温泻心经实火,使耳部得心血濡养、经络疏通。心藏神,为诸脏之大主也。《黄帝内经》云“心血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心主血脉,气血充足,耳窍得以濡养,听觉灵敏。《医学正传·耳病》云:“心火旺盛,肾水枯竭,阴火上炎,故耳痒耳鸣,无日而不作也。”心肾失调,不能相互制约,肾水不足,心火亢盛或心阴不足,则头昏头痛,耳鸣作响,甚则暴聋。
1.4 从经络循行论治
在生理上,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病理上,经络阻滞不通或经气亏虚不能荣养皆可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失调。《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故耳为十二经脉之所聚,与耳有直接相关的经脉有:手、足少阳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手、足太阳和手、足少阳之经脉都循行于耳,可治疗耳系疾病。若精血不足或痰瘀阻滞难以濡养经脉或经脉不通,则耳窍失养或阻滞,均可致耳鸣。
2 吹灸治疗
2.1 吹灸器具
周楣声制作的喷灸仪[2],所研制的喷头各种各样,有用于常规部位治疗的,也有作为特殊部位施治的,如耳灸、肛灸、阴道灸。
贺成功在研读周楣声的著作《灸绳》中对其所述的喷灸仪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周老发明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环境的需要,在喷灸仪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最终制作成现在使用的多功能艾条吹灸仪[3],现应用于临床。
2.2 吹灸的作用机制
2.2.1 温通作用 唐·孙思邈曰:“凡病皆气血壅滞不得宣通”,可见百病皆生于不通,而通则能治百病。周楣声认为,在针对一些由肝失疏泄、脾失运化等痰湿瘀阻型耳鸣患者,或者循行于耳部经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瘀阻不通的耳鸣患者,治疗上最重要的是以“通”为主。在他提出“灸感三相”学术思想时,曾选取某一压痛穴或者经穴进行吹灸治疗某些疾病,当达到一定灸量时则发生灸感感传现象。这充分说明吹灸在治疗耳鸣时,艾灸的温热刺激,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施灸部位,当产生灸感时循行于所在经络而产生局部和远隔部位的感传效应,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其以温促通是吹灸产生诸多治疗效果的主要机制之一。王玲玲等[4]认为,艾燃烧过程产生的温热刺激为起始动因,作用于治疗部位起到调节气血、散寒止痛、通经活络作用。黄河等[5]研究表明,艾灸温通效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进一步证实艾灸疗法具有温通作用。
2.2.2 温补作用 周楣声认为,针对由脾胃虚弱、肝肾不足、心血亏虚等病因的一些虚证耳鸣患者或者循行于耳部经脉失养的耳鸣患者,在治疗上依从“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故使用具有“补”之疗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吹灸疗法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耳部,补益气血,从而提高其功能的效应和作用。吹灸疗法体现在四个方面:1)艾的药效作用,常小荣等[6]认为,温补之法,莫过于灸法。艾叶生温,性质纯阳,燃烧过程中,能使温热之气由孔穴传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致使可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能壮元阳固虚脱、有培补元气,固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病之功,乃为历代养生大家所尊崇。2)在操作方法方面,如在治疗部位上加衬垫为补,不加衬垫为泻。加了衬垫之后艾热持续缓慢的作用于施灸部位以达到补的效果。3)在十二经脉循行方面,《难经·七十二难》曰:“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在使用吹灸仪时,逆营卫之气循行方向施灸为泻,顺营卫之气循行方向施灸为补泻兼施。4)在选取穴位方面,如选择关元、气海、中脘穴等一些具有补法作用的穴位时可以振奋阳气、补益气血,在最终治疗上可达以温代补的效果。
现代研究灸法的温补作用,李楠等[7]认为,是其温热刺激引发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
2.2.3 温泻作用 耳鸣由外感六淫、痰瘀阻滞、肝火上炎等导致的一些实证患者,在治疗上依从“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吹灸疗法[8]是周老首次提出的一种具有温泻作用的温灸器灸法。其在补泻方面[9],最早出自于《灵枢·背腧》云:“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1)在艾燃烧方式方面,一是用火点燃艾条让其自燃,称为火补法;二是用口吹艾炷加快其燃烧速度使热气达到治疗部位,称为火泻法。洪宗国等[10]研究认为,补泻二法的操作差异在于无风与吹风,其作用在于贫氧与富氧,其效果在于缓火与急火,体现于不同的艾灸燃烧温度。贫氧是在艾的自然燃烧中产生温热作用,故达温补效应。而富氧是在吹风燃烧下增强了氧气供给,大大提高了艾条燃烧温度,继而提高了热辐射频率,增强了近红外光对人体穴位与经络的通透能力,达到温泻效果。2)在操作方法方面,温泻指施灸时采取动态手法即艾叶燃烧时借助风吹施灸于治疗部位从而达到化瘀散结、疏通经络等效果。3)在十二经脉循行方面,《难经·七十二难》曰:“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在使用吹灸仪时,逆营卫之气循行方向施灸为泻,顺营卫之气循行方向施灸为补泻兼施。4)在选取穴位方面,如选择大椎穴、曲池穴等一些具有泻法作用的穴位,在最终治疗上达到以温代泻的效果。
3 病案举例
葛某,女,46岁,因“右耳耳鸣1年余”于2020年8月3日就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因工作劳累出现右耳耳鸣,伴有头晕不适,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无恶心呕吐症状。曾就诊于安徽省省立医院行相关检查及治疗,诊断为“神经性耳鸣”,治疗后症状不缓解,现为求进一步中医诊疗就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刻下症:右耳耳鸣,听力下降,心烦易怒,口苦口干,睡眠、饮食不佳,小便黄,大便干,舌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中医诊断:耳鸣(肝火上炎证)。治以疏肝泻火,清利耳窍。治疗:局部吹灸治疗。操作:每天灸1壮,每次灸15 min。第2天灸时感觉耳内温热舒适,耳鸣有明显好转,继续治疗,方法同前,治疗5天后觉白天无耳鸣现象只有夜晚偶尔出现耳鸣,故要求继续灸3天加以巩固。3天后随访,患者诉现无耳鸣症状,基本治愈。
按语:中医学将耳鸣称作“聊啾、蝉鸣、苦鸣”等,病因多端,病机复杂。此案为中年女性患者,系素体亏虚,加上工作劳累,饮食不佳,则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至耳,耳失濡养,兼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则肝火上炎致使耳内气血运行不畅,故发耳鸣。治疗上使用吹灸疗法。《中华本草》记载:“艾叶苦辛……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使用吹灸器加快艾条燃烧速度故加强药性的热力透入耳内,随经络的传导起到助阳益气、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耳鸣症状得以有效缓解。
4 小结
耳鸣是指患者在没有外部声源影响下,耳内或颅内产生嗡嗡、蝉鸣等不成形的异常声音。此前,日本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耳鸣患者占总人口的10%~15%[11],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流行病学显示,我国耳鸣发病率10%~20%,老年人发病率为30%[8]。耳鸣难以治愈,易反复发作且症状长期存在,严重时患者会抑郁,生活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已成为困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大重要疾病。由于耳鸣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目前现代临床医学主要采用改善耳蜗供血、改善内耳组织能量代谢或神经营养、高浓度氧疗等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难以根治。
张馨月等[12]探寻艾灸以温为治的中医理论证明灸法是“以温促通、以温促补、以温促泻”的方式达到平衡阴阳、补益气血的作用。《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耳道在人体中属于九窍之一,药难以达、针难以至,而温灸器吹灸仪则借助风力把热气吹至耳道内使之发挥独特的治疗优势,补可补益脏腑之气血,通则通调十二经之脉络,泻可泻邪实以疏经祛病。
周楣声在他的著作《针灸经典处方别裁·第五章·奇方》第十七方中有热流灌耳方[13],本方是周老所创的梅花针灸学派中具有特色的温灸器吹灸仪和温管灸器灸在治疗耳病时所创。临床治疗中耳炎或外耳道炎、耳鸣耳聋、口眼歪斜及眩晕。吹灸疗法又称喷灸、多功能压力针灸法,是具有温通、温补、温泻作用的一种温灸器法。简单操作是将温灸器对准外耳道,直接将热气吹进耳内,其热量作用于耳道达到温通经络、通调经气、驱邪外出,引导气血运行,振奋阳气,调节阴阳平衡,缓解局部症状。
综上所述,吹灸法在治疗耳鸣上充分体现出它的优势,关键是体现在其具有温通、温补、温泻的联合作用。无论患者是虚证还是实证吹灸疗法都可予以治疗,对于针药难达所治之处,吹灸疗法则具有操作方便、应用广泛、实用性强、无痛、效果明显等优势,所以临床值得推广应用。同时吹灸疗法也属于周楣声教授为代表的梅花针派所述的“梅花二十四灸”之一,现已继承周楣声教授灸具灸法经验并探讨了通脉温阳灸[14]、按摩灸[15]、吹灸疗法[16]、点灸笔灸[17]、脐腹灸[18]、胸阳灸[19]、头颈灸[20]、温针灸[21]等十四种梅花针灸学派单式灸法及相应灸具的理论研究或临床应用。此次探讨吹灸疗法治疗耳鸣的理论机制也为今后周老的吹灸疗法临床经验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丰富灸法的内容、创新灸具,进一步推广梅花针灸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