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以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2022-11-21聂影,韩冰
聂 影,韩 冰
经济全球化时局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大,包括一带一路、等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迎接多重发展机遇的同时,亦面临着种种挑战。其中,人才作为发展的根本,对之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尤其是工科领域,更是朝向卓越型人才建设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为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课程思政作为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触发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使高校的专业育人工作能够站位高远地着眼于新经济、新政治、新文化格局,以“立德树人”为中轴,关注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建设,以此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尤其是,面对新工科建设的更高要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之引入到新工科建设当中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意义,相关类课题研究备受热议。
一、基本概念解析
(一)新工科
经济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为中轴,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启了规模最大、决心最强的改革之路,新工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基于应对变化、塑造未来的先行理念,依托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等主要路径,大力推进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本质上而言,新工科是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并行的产物,对应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云计算以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较之传统工科,除了专业领域的突破外,还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更具实用性、综合性,要求人才有能力通过新知识、新技术解决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起到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时至今日,我国在新工科领域的探索不断深入,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课程思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道路上,思想政治始终是固基之本,对维护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有力竞争地位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格局生态,彰显了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支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可谓一体两翼,从德、识、能等全方位切入,提升课程内涵及质量,并赋予知识和能力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育才和育人的交织混合,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时,课程思政明确了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导向,有效地解决了思想教育连贯性的问题,呈现了先进性、广泛性以及蔽隐性等特点,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二、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的交织关系及现实意义
(一)交织关系
新工科作为一个全新的学术命题,相关建设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融入,符合了其基本要求,并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产生了积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统观国家系列教育战略及政策规划,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摆放在关键位置,勾勒了新工科发展的宏伟蓝图,增添了更加深厚的时代意蕴,彰显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因此,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引领了教学改革的基本论调,除了关注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外,还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实现了科学知识讲授与家国情怀培育的深度融合。
(二)现实意义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绝非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同时还为专业课程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对丰富学科结构有重要作用。简单来讲,课程思政实践中,专业教师通过对所授学科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扩展内容广度,包括职业道德、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有助于学生产生精神共鸣,增加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同时,作为育人本质的回归,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上的独特作用,保证了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始终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延展了学科内容的深度。另外,课程思政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时刻关注学生成长动态,使得课堂充满了人文情感,基于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认同,激励学生主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了其学习的能动性、持久性。除却上述这些,课程思政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论指导,讲求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引导教学范式创新,有机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乐在其中,对提升育人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一)成果成效
在新工科建设的宏观背景时局下,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收获了喜人的成绩,整体趋势良好。各个院校不仅组织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开展了课程思政研讨活动,对以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为代表的理工科课程思政实施办法、路径、模式等进行了确定,同时更是围绕理工科课程思政变革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次教学实践探索。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将课程思政从课上延伸到了课下,通过让学生以自管线志愿者的身份真实地参与到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服务当中,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锻炼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西安轨道交通技师学院也创新性地以召开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形式,通过让学生以不同国家发言人的身份来进行发言,加深学生对国际局势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由此可以证明,作为教育的先行者、主导者,理工科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有所增强,基于学校的广泛、有力支持,也围绕理工科课程思政这一主题展开了多方教学实践活动,收效良好。
(二)普遍问题
从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交织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尚未达到极致状态,个别问题突出,未来还有很大的进展空间。结合对当前我国各个高校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思政教学现状的了解,可以将这些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层面问题。对于以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为代表的理工科来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仍属于一种宏观学术范畴,目标定位模糊。尤其是碍于理工科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改革内涵了解的不到位,导致目前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思政元素的挖掘深度和广度不够,侧重点基本全部放在了对以城市轨道车辆相关政策、法规等为代表的显性思政教学元素上,忽视了对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潜在思政教学元素的挖掘与利用;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理工科教师本身就存在思政教学经验不足的现实短板,加之长期习惯于条理分明的逻辑教学法的影响,导致教师多从逻辑关系分析的角度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口头解说。教学方式枯燥无味,不利于理工科特色与思政教育内容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
二是,学生层面问题。理工科学生本身就存在重理工、轻文科的普遍情况,面对思政理论学习内容理工科学生难以提起足够的兴趣。加之理工科学生感性认知能力的不足,导致了理工科大学生难以全面、深度解析思政教学内容,最终造成了思政学习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而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建设主体,在状态不佳的情况下,是难以配合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工作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难度。
四、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
(一)基本遵循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专业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蜕变,应当遵循其基本原则,保证改革的规范化、实效性。具体而言,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课程思政视域下,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育人的终极目标指向是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卓越型人才。对此,要以“立德树人”为中轴,引领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认知,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强化对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的融合,有效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同时,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还需秉持内容适应性原则,即充分结合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学科特点,挖掘不同的思想政治元素,基于对学生个性的充分了解与把握,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和传播,提升其可感性与实用性。另外,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充满了挑战,其在当前阶段的建设尚处于探索时期,应秉持持续改进的创新性原则,总结既往经验之余,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师资建设
在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宏伟征程中,教师作为主导,应主动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不断淬炼自身品格素养与技能水平,从而输出高质量服务,为上述目标的实现奠定扎实的智力保障基础。对此,高校教师应坚持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善于通过网络了解教育发展前沿,精准切入新工科背景,深刻意识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然性,加强同行交流,汲取有效工作经验,并有机地践行于具体工作中。同时,除了个体方面的努力外,高校亦需给予足够支持,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了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意义,树立高度的师资人才战略意识,认真解析所面临的挑战,明确岗位责任要求,并组织展开多样化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有机地将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以及联合培训等组织起来,实现对教师工作周期的全覆盖,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不断拓展他们的学识构成,设计基础理论、师德师风、项目实践等科目,共享有效工作经验,激发创新意识,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推动该项工程顺利实施。
(三)课程开发
专业课程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载体,相关内容建设是关键。以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实施,需按照实用性、特色性、规范性、系统性的原则导向,加强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结合新工科建设需求,沿着明确主题、细化标准、广泛收集、有效过滤的思路,形成丰富的数据库,方便师生使用。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对上述数据库进行处置,简明扼要地描述其内容构成、功能定位、特色资源等,从而实现其产出价值最大化。同时,要基于互联网络开放、自由的特性,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安全管理”,运用验证登录、身份权限等方式,维护好用户的合法权益,并定期对其所集载的信息进行分辨,避免不良信息渗入,亦可结合用户反馈作进一步优化。除此之外,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还需打造开放、安全的共享平台,方便师生线上交互,根据课程思政的进展及时做出教学调整,并依照“协同育人”理念,加强校际共享,丰富资源类型、提高投入产出。
(四)教法组织
科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总能产生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面对新工科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当融聚新理念、新技术,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着落点,创新组织方法,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以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教师在实施进程中,可引入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声情并茂地讲述“中国制造”,并通过图片、影像、视频等元素呈现出来,让学生切身体悟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发展的意义,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同感,使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持,创设虚拟真实场景,可通过播放《伟大工程-上海地铁》相关影视资料,结合学生的既有认知水平,提出一些富有探究性趣味的话题,引导学生互动讨论,培养其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之余,将“工匠精神”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奋进心理,延长他们自主学习的持久性。另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生产一线,强化其实践能力,使之更好感悟“工匠精神”。
(五)评价完善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持久性工程,在探索发展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也是改革实施的重要立足点,完善的评价机制则发挥了重要的导向功能。具体而言,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完善的评价机制建构,应当秉持系统性、独立性、可测性以及多元性等原则,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并综合各类因素影响,建立科学的指标权重,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奖励优秀,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制定进一步的改革方案。具体而言,对学生的成长评价,应当围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关注他们的动态变化,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为之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在此过程中,知识层面的考核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储备、即有所学且运用自如;能力层面的考核包括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各项技能,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考核,则重视他们的课堂参与,客观评述其爱国情怀、政治认同、职业道德等表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十分重要和必要,对于改善育人效果、提升人才培育质量而言都意义重大,已然成为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工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在未来的工作中,高校方面要继续加大对新工科课程思政课题的研讨工作,在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价值、新工科建设特点等进行深入解析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教育教学方针,充分发挥问题导向价值、社会导向价值,从师资建设、课程开发、教法组织、评价完善等多维度入手,架构起更加科学的理工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使工科在思政教育元素的作用下实现新工科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