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思政育人工作路径探赜
2022-11-21王小芳
王小芳 李 哲
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擘画于“十四五”规划的阶段性主要目标,高校的思政育人工作须始终遵循“立德树人”理念,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背景下的隐性育人力量来丰富思政育人工作,通过校园文化来发挥高校的“阵地”作用、辅导员的“先锋”作用,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创新思政工作育人路径,推动思政育人工作迈向高质量台阶。
一、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新特征
(一)思政育人工作显现文化性
在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高校须针对“立德树人”这一育人主线展开精准育人,把校园文化元素融入思政育人全程,开创“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新局面。针对当前0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群体特征,更需要把握思政育人工作逐渐呈现文化性的特征,充分利用校训、校标、校徽、校歌等校园文化的隐性元素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环境,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时、因校、因人制宜地开展思政育人工作[1],紧握文化脉搏、紧跟文化坐标、紧贴文化气息,通过把握校园文化隐含的正能量的元素来展开“以文化人”的思政育人工作。
(二)思政育人方式显现多样性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思政育人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有益于拓宽完善思政育人的形式,持续有效地推进思政育人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思政育人的实效水平。高校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思政育人的课堂平台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新时代思政育人方式多变、多样化的需求。现如今,高校辅导员面临着思政教育路径多元化的桎梏,亟待辅导员结合校园文化的元素去拓宽思政育人的路径,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不同的媒介形式,利用网络、新媒体、社交软件等平台来发布具有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时代内涵的推文,拓宽思政教育的新视野”[2],满足思政育人方式多元化的需求。
(三)思政育人工作凸显引领性
校园文化中的求学精神与育人理念等精神氛围,能够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在校园文化熏陶下养成积极的价值观、良好的行为规范,通过价值观的引领来为其学习、生活的有序进行提供良性引导。高校一线辅导员兼具“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双重角色[3]。在校园文化建设与营造层面要求高校的一线辅导员工作不再仅仅要完成学生的日常管理、日常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工作,更应该起到对学生思想上引领、行为上养成的作用,要准确、快速地把握校园文化发展趋向,运用多种方式来关注学生成长和学习,把学生的“被动”变成“主动”,从而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开辟出新方向。
二、校园文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的关注重点
(一)着力提高辅导员校园文化思政育人工作质量
校园文化作为各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与思政育人工作有着较高的契合点,在开展思政育人工作中要把握利用好校园文化等元素,发挥高校辅导员教师思政育人“领头”优势,不断加强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可从辅导员思想组织建设、培训课程设置、创新工作方法等方面融入校园文化因素。首先要牢握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打造优良的学风与校风,“构建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机制”[4]。其次要将校园文化融入具体化、实践化的课程中去,可以让高校辅导员参与新课程的培训与建设,注重结合学校特色来加快思政课程建设与改革。最后通过寻找思政育人的新方法,如在各项实践教育中融入校园文化元素,将校园文化这种“软力量”融入思政工作的思想建设、完善课程设置、更新教育方式中,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
(二)聚焦增强思政育人实际教学效果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大学生知识需求、心理需求、能力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样态”[5],作为高校辅导员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工作方式必须贴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辅导员工作不应局限于办公室之中,更应深入学生教室、寝室、图书馆、食堂等地点,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材施教地开展具体化思政育人工作。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在于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需求,应立足于鲜活的时代背景,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灵活有效地利用校园文化长廊、校园一角、校园建筑、校训校歌校标等校园文化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牢牢树立正能量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的成长与良好的发展,着重提升思政育人的工作实效。
(三)着重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核心素养
现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尚有待深入,思政育人工作离不开一支拥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养、卓越的业务水平、高超的育人能力且足够专业的有着“先锋”之称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主动在实践中学习,努力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的能力,持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做好一个党和国家新时代理论政策的传播者和宣讲者,做好一个建设与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先行者[6],落实好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积极性、创新性与先进性,解决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思想迷惘与困惑,疏导好其在学习道路中的矛盾困难,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诉求和期待,“辅”之以情,“导”之以理,亦师亦友,成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路上的好友和指路人。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校园文化视域下思政育人工作新路径探赜
(一)践行校园文化思政育人新工作精神
要实现校园文化育人就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政育人中的重要价值,重视校园文化时代的培育。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发展。如今,我国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经历了从崛起、富裕到强大的三次伟大飞跃,这一艰辛的飞跃过程中凝聚着厚重的思想伟力,这种思想伟力是贯穿历史而经久不衰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融入思政育人工作中。第二,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学校发展。校园文化精神的践行不仅要赓续历史发展浪潮中凝练与传承下来的思想内涵,更应结合新时代的气息特征,结合学校办学历史与特色,在思想上体现“扬弃”与“革新”。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挑战也接踵而至,需要持续深入地开展新时代蕴含新思想的思政教育工作,不断坚持以建党百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以“四史”教育为主线,以“校园文化”元素为支点,培塑大学生坚定对党的绝对信仰,通过学史增强民族自信,培塑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理解者、 新思想的引领者”[7]。
(二)创新校园文化思政育人工作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校园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载体,高校须继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开展模式多元化且具备实践特征的思政育人工作,打造“文化+实践”的思政教学、“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思政育人模式。一方面,设置各类特色校园文化宣传栏。高校辅导员须通过集中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宣讲,第一时间将党最新的大政方针传达给各位学生,用平实的语言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架构,坚定对党的信仰,扩大学生的影响范围。另一方面,创新校园文化育人多元平台。辅导员注重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开展“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双向”育人模式,“线上学习”主要依托于信息技术,通过“慕课”“学习强国”“公众号”等APP专属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平台[8]来学习最新思想理论;“线下实践”的育人模式可以结合具体地域来展开,利用好校园内特色建筑、校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色红色展览馆等文化资源场所,开创富有校园文化气息的思想政治育人新模式。
(三)强化校园文化思政育人日常工作管理
高校在开展思政育人工作中要始终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校园文化与辅导员日常开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机融合。首先,利用校训精神加强学生管理。为使大学生实现更充分的自主学习,可以利用“自强、独立、自主”等为关键词的校训去激励学生学习与成长,着重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专业相关的学习与实践中去,长此以往,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也会相应降低。其次,利用好优秀校友的资源,创新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制度。通过发挥校友榜样作用让学生从被动遵守管理制度层面向主动配合管理层面转变,切实保证管理效率的提高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要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感化教育。当今大学生会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压力,如学习上、工作上、情感上等,这些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不失时机地开展感化教育”[9],结合学校校训的特色文化背景,挖掘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价值元素,及时对学生面临的困惑进行疏导,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与前行的力量,如春风化雨般去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四)提升校园文化主体队伍核心能力素养
要发挥校园文化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必须抓好校园文化主体队伍的建设,这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两支队伍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扎扎实实抓好高校辅导员核心队伍建设,致力于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核心能力与素养,努力使其在校园文化思政育人工作队伍中走在前、做表率。首先,发挥高校辅导员建设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要对辅导员进行经常性的、专业化的素质培训,通过拓宽学习渠道来提升辅导员的网络思政能力,运用网络资源,加强与同类高校交流学习,结合自身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积淀试行构建高校辅导员校园文化思政育人新模式;其次,注重增强大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发挥学生干部的重要引领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学校发展与建设中去,提升学校荣誉感、认同感、归属感。最后,整合校园文化建设主体。高校应在管理者、思政工作者与广大学生干部之间建立协同机制,提升主体的综合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多交流,汇聚校园文化思政育人新经验,统筹推进,实现以文化促队伍建设,以队伍促育人水平提升。
当前,青年大学生是最具朝气、最具生命力的一股新生力量,他们肩上承载着新时代的发展重任。青年大学生也同样面临着重要的人生机遇,可以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人民的期待。因此,青年大学生身上往往被寄予重望,作为接触青年大学生最多的新时代辅导员,当以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关键主线,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方向、更高尚的情怀,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域出发,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引领青年大学生厚植责任感与爱国情感、并在工作中彰显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将校园文化育人理念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激励一代代青年大学生持续奋进、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