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2022-11-21沈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唐 雁(沈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文化是灵魂,是党和国家发展的精神根基。一直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加强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1]。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优质校园文化向社会文化的有效延伸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以文化育人、用文化强国”为发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积淀,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质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先进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优质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优质校园文化向社会文化的延伸,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永续发展,不断创新。
(二)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利于强化办学特色、彰显人文精神。优质校园文化打造了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能够助力高校培养爱党爱国、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加强主流思想的引领,为“以文化人”注入正确的时代内涵。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动力[2]。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涵盖教学、管理、生活以及校园活动等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够完善
首先,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基本内涵认识不够全面。谈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高校的物质条件,如学校的建筑是否华丽,校园环境是否优美,居住环境是否舒适,等等。实际上,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条件之外,从完整的意义上来讲,教师队伍、科研潜力、学科发展等,也都属于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
其次,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地位认识存在偏差。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却各不相同。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重要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促进精神文化建设。但目前,存在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脱离的现象,缺乏校园整体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3]。
再次,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力量投入不足。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数量骤然增加,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力量投入明显不足。虽然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压力,但资金方面仍存在很大缺口。除此之外,师资队伍也面临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和科研水平参差不齐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不足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使得校园人文精神不足。
首先,功利主义盛行,缺乏人文精神。如果说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那么人文精神就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所谓人文精神,“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和价值性、对人的权利的平等尊重和关怀为特质,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健全人格”[4]。因此,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应体现高校的人文关怀。但就目前高校学生群体来看,有的大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参加的各项文化活动都以能否获得加分、能否入党以及对毕业就业是否有帮助等个人利益获得为出发点,直接影响了文化建设的效果。从高校教师群体来看,有些教师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将授课作为任务来完成,明显缺少对学生成长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今后发展缺乏积极的价值引导。
其次,面临社会转型的新时代,一些教师对文化发展的根基认识不足。例如,在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上过度强调现代文化,造成部分大学生以所谓的现代青年自居,排斥传统文化,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失去厚植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主导性。
再次,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文化底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笔记本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造成“快餐式文化”的飞速发展,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由此导致由大学生为主体产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文化底蕴,整体文化水平降低。在活动过程中,偶尔存在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娱乐活动的现象。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内涵不足,没有将文化活动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降低了文化活动的价值意义。
(三)校园文化的体制建设不完善
首先,管理体制存在行政化倾向。“所谓高校行政化,是指高校的办学理念、职能配置、组织建构、运转机制、决策管理等方面呈现与行政机构相似的特征。”[5]高校行政化是高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导致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两者之间关系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甚至滋生学术腐败,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停滞不前。
其次,文化建设缺乏整体性。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大学生的生源构成呈现多层次的特点。由于文化建设缺乏全局意识,把课程建设规划、学科研究方向、专业设置等割裂开来,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校园文化建设无法深入高校师生的内心,极大地限制了文化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
再次,文化建设制度保障不够。虽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不断完善,但对标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当前文化建设制度还未摆脱之前的管理框架。在制度实施时存在“有制度、无实施”或者是“有实施、走过场”的现象,使制度保障形同虚设。最重要的是,在危机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导致文化建设制度在危机预防和处理方面存在不足。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尽管当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呈现积极、健康、上升态势,但针对存在的问题,仍需积极探索,创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一)以物质文化为落脚点,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1.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
在硬件建设上,除了校园建筑等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之外,也要加强对学校的教学设施、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建设,打造适合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物质环境,使教育教学效果能够事半功倍。
在软件建设上,要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当前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科方向的划分,在面向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和课程建设。除此之外,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让更多具有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他们成长成才[6]。
2.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人文景观抑或是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还是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等软件条件,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物质投入。因此,应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的设计规划范畴,每年预留专项资金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投入资金打造温馨舒适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环境育人的作用。从学校整体的环境入手,既要从外观进行校园整体改造规划,也要对内部教学和学生学习、住宿环境进行规划,形成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育人环境。另一方面,还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本身出发,加强以教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以领域内专家学者为依托,通过访学、调研、培训交流和学术讲座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持续培养,从而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教学能力、较高层次的专业教师队伍。
3.实现学校物质文化内涵式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果只注重物质表面建设,而不重视物质文化内涵发展,终将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滞后。因此,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树立内涵式发展的理念。所谓内涵式发展,不是盲目地跟风和扩建,而是以提高文化内涵为核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评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准不取决于学校外观的华丽,而要打造适合学校发展、适合教师教育教学、适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域,打造有意义、有特点、有品位的校园文化内涵。要让校园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见物有感、见物生情、见物明理的理想效果。
(二)以精神文化为载体,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动力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育人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弘扬主流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唱响主旋律,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首先,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功能,让文化育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指导他们积极加以实践。
2.以党史、校史学习教育引领文化育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党史为依托,在高校中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将党史有效地融入高校育人各环节,进而培养高校青年学生成为爱党爱国、品质高尚的时代新人。除党史教育外,高校的发展历史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学校发展历史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校史校情,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校史校情充分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底蕴,有助于增强师生凝聚力,提高学生认同感,让文化育人体系再上新台阶[7]。
3.激发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民族精神对大学生成长的激励作用。近几年,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漠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健康的校园文化;而且,要将传统文化与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历史渊源和办学传统相联系,重视对学校历史底蕴和文化元素的挖掘,提升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三)以制度文化为根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保障
1.以党建引领制度建设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实现高校“以文化人”的制度保障。高校党组织作为管理体制的核心,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机制规范和制度保障。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有助于大学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有助于大学文化通过机制创新,构建统一协调、组织严密、功能健全、力量聚合的文化建设工作体系,提升大学文化的育人效能。因此,抓好党建工作对制度建设的引领作用,是实现大学文化育人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
2.创新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体系
高校思政课作为第一课堂是文化育人的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首先,要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其次,要积极确立思政课程建设体系,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学之间寻找内在关联,拓展课程思政的育人渠道,形成思政育人的新模式。
3.规范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制度
当前,网络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日渐突出,但网络文化发展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规范网络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首先,提高管理意识。高校要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必须做好门户网信息检查更新、舆情监控等日常工作。其次,要提高网络文化资源的品质。要结合高校发展特点,建立有深度、有态度,符合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网络文化。最后,严格执行网络舆情监控制度,强化责任机制。要确保校园媒体正向发声,引领正确、积极的舆论导向。
(四)以高校实际情况为着力点,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1.加强文化育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领路人
依托高校现有学生工作理论研修基地,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辅导员育人队伍。结合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建构系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体系。首先,把好入门关,要严格把关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选聘工作。其次,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一系列理论培训、实践锻炼的方式,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大学生成长成才领路人队伍[8]。
2.创设思政教育精品活动,助力大学生擎旗铸魂
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控意识形态主动权。因此,需要设计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在爱国教育方面:利用升国旗等主题仪式,对学生进行“中国梦”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在诚信教育方面,组织开展“诚信与成长”主题班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育人环境;在网络文化教育方面,建立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和专门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拓宽与学生沟通渠道;在校园文明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在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与中国工业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基地达成共建,以英雄的事迹助力大学生在新时代擎旗铸魂。
3.深入挖掘优秀地域文化,凸显高校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
地域文化一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脉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地方高校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悠久历史,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际,将二者有机融合。例如,深入研究地方历史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加强校史与地方发展史的联系,凸显校史文化特色,促进地方高校文化建设。同时,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充分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激发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它有效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彰显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