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途径
2022-11-21曾建红
◎曾建红
(浦城县永兴中学,福建 南平 353405)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数学课堂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必须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学经验,运用高效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普遍偏低,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并不关注学生的课堂和课外状态,而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小学时的简单学习思维,对此教师也没有给予及时引导.这样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失去学习自信心,从而导致教师教学遇到更大的困难,陷入瓶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数学思维,在生活中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分析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将自主学习和互相协作相结合,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都十分有利.
一、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教师有必要充分运用教学内容,并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便不应该将其当作独立的事情,而应与核心素养共同培养.学生接受核心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从多重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这对数学的深度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解答数学题目时,常常要用到多种数学思想、数学模型和解题技巧,如果学生只单纯地对着一道题目进行思考,就不能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解题能力,不能举一反三,从而在下次遇到这类问题时还是不会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一些相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建立数学意识,纠正数学观念.
(三)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实践相结合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规律,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实践和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在课堂上多将数学题目与生活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在看过教材上的例子之后,自己做一个调查,如统计身边的亲戚朋友不喜欢吃香菜和不喜欢吃胡萝卜的人数,画出统计图等.这种方式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升,让学生不断改善自己的数学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这无论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还是教育事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培养学生的品格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更加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过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正确的数学情感价值观,养成乐观向上的态度.在数学学习中,教师也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只让学生获得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到我国的一些数学家: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和做研究,为数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人面对其他国家的诱惑,毅然决然地放弃,选择回国,为我国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通过这些故事,能够发挥榜样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的爱国精神,让学生明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目前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提出后,很多教师了解到了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完全掌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将培养核心素养片面化.很多教师只选择了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培养方向.例如,只单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忽略了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推理和研究过程;教学方式依然是固定的模式,没有产生太多积极的作用;教学内容不经常改进和完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这些问题都是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绊脚石.
三、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改背景下,师生之间的教学地位已经扭转,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主角,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升,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这种转换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降低自己的姿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发言,让课堂气氛不再压抑,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状态,并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组成小组,互相讨论生活中见到的对称图形和建筑以及生活中用到的轴对称知识.教师可将班级的学困生与学优生组到一起,让学困生能听到其他同学的想法和思路,慢慢借鉴和接受,从而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讨论结束后,可将自己的答案互相分享.教师可以继续补充,然后向学生抛出问题:“如果你住在一条街上,每天都要去两个不同的位置再回家,那么选择住在哪里会让你每天的总路程最短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和轴对称的知识进行思考,互相讨论,思考多种方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一一画出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简单测量,选出最优方案,再向学生解释数学原理.这样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课堂主人翁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讨论.
(二)创设数学情境
课堂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师应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的形式,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这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一些容易形成视觉错觉的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由于视觉错觉,两个看似大小不一的图形实际上是相同的,教师可以用PS等技术将两个图形从原有的位置上取出,进行对比,然后将图形简化成三角形,并提问: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通过有趣的情境引出知识概念,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展现一幅地图,让学生用经纬度来标出地图上点的位置,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出题,互相回答,从而增强课堂趣味性.在学习“中心对称”概念时,学生如果没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就会在面对图形时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将图形围绕一点旋转一百八十度,让学生发现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教师再问学生:“两个能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属于什么三角形?”从而引导学生回忆起全等三角形.这样可将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加深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能够满足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和全面.
(三)强化训练
数学的学习绝不仅限于课堂上那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够应用的能力,这一目标必须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训练来完成.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多准备相关知识点的小练习,让学生听完新知识之后,马上就可以进行巩固,并鼓励学生将不懂的地方立刻进行提问,从而让当堂的内容当堂消化,这样才能在课后自己做训练的时候,不至于出现浅显的错误和问题.强化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计算能力,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进行知识的运用.
例如,在学习“随机事件与概率”时,讲解完基本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出一道例题:有一个红球和一个蓝球,分别放进五个杯子中,两个球放进同一个杯子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可以改变杯子的数量,让学生重新计算,最后找出解答这类问题的规律,从而灵活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假如一个特工在追赶一个犯人,犯人钻进了一条小巷,小巷中有五扇门,特工追来后打开第一扇门就能看到犯人的概率是多大?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数学课堂更加活跃.
(四)理论结合实践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学生在实践中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让每名学生都能亲自感受到知识的推导和运用.在学习“函数图像”时,为让学生记忆深刻,教师可以给出符合函数一般式的点,让学生自己去描画函数,再根据横坐标量出纵坐标,代入函数式进行验证,加深对数学的感受.在讲解较为抽象的知识时,学生可能会认为其对生活的帮助不大,因此在课堂上兴趣也不高,那么教师要找出生活中能够运用到这类知识的地方,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意义.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为学生找出近几年的人口统计数据,让学生根据函数知识,估算人口的增长率,学生可在课下寻找资料,验证自己的推算.这样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五)把握数学内容的整体性
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知识更加复杂、零散,而且充满了各种符号.因此在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学生很难改变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进而不愿意主动学习.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每个知识点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提供保障.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教学环节和数学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规划,不断地梳理数学知识,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逻辑能力和数学素养.
比如,在讲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厘清学习的重难点,之后便可以开展分块教学.教师应掌握好教学节奏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进行实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并且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两者的不同之处,通过归纳、总结,使其对不同类型知识点进行全面掌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学会转化方程和函数知识,这样能够使学生形成数学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通过类比的方式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提高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贴合学生实际生活需求
在设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只看重学生成绩的提升,而应该将重点放在让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上.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数学教材的文化价值和知识价值,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其所蕴含的生活化特点,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比如,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引入生活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发挥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中拥有更加真实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科目,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错误的学习意识,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错误的学习意识会让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背诵公式,但并不懂得公式的使用方式,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将理论知识生活化,联系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加高效地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并学会合理地利用数学概念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直尺去测量三角形的边长,从而判定全等三角形.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目的.
(七)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课堂中,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讲解数学知识.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习情况,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前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静态的教学形式转化为动态的学习形式,将被动的学习形式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形式.教师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动画,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动画初步了解理论知识.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考虑适度原则,要结合教学主体来引入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不能偏离教学主题.
比如,在进行“勾股定理”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究勾股定理.教师可以通过导入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同时,数学教师可以应用信息化技术展开教学,利用多媒体这种表现形式为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以及依据,之后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地进行点播以及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勾股定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逻辑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意识,引导学生不断拓宽、转换数学思维,从而增强对知识的学习意识和探索能力.
结束语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改革,要将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放在改革的首位,教师要采用多变新颖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地改变课堂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教师应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养成合作的习惯,应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虚心向他人请教,向他人学习.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状态,对学困生不应放弃,应及时沟通,给予鼓励,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