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面临的困境及转型策略

2022-11-21代志华韩瑞胜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深度受众

◎代志华 韩瑞胜

(黄岛区广播电视台,山东 青岛 266400)

深度报道作为纸媒时代的特色,进入融媒体时代后,深度报道的一些特质与融媒体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但是笔者认为,融媒体时代媒体存在形态依然是丰富的,各有其价值,深度报道与融媒体之间的关系不是零和博弈,两败俱伤,而是可以通力合作,共同发挥各自价值。在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依然可以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价值,推动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繁荣和发展。

一、融媒体时代的特征与深度报道的产生与发展

(一)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融媒体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相对于自媒体和新媒体,它不是一种媒体传播方式,而是各种媒体融合的一种简称。融媒体包含的内容很杂,既包含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也包含新媒体,如公众号、短视频等。融媒体就是将各种媒体相互整合,取长补短,融合运营,促使各媒介的“边界模糊”,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各种媒介的价值,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资源整合和收益最大化。

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包含高时效、碎片化、快捷性、颠覆性、深入互动等内容。比如,传统媒体的“权威发布”被颠覆,被重新定义,一些极具感染力的“网红”通过一定手段可以成为融媒体的舆情中心,影响带动一部分舆论;记者和受众的界线也在变化,二者之间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深入互动,传统的受众通过平台互动往往也可以被更多受众关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依存,往往是形成立体的“全媒体”,即融媒体,联合发力,形成信息风暴,信息推送将更快捷高效。融媒体的这些时代特征,可谓“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认知,从而对媒体人提出了新挑战。

(二)深度报道的产生与发展

“深度报道”的概念源自西方,《新闻学大词典》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又可以称之为专题报道,或专题新闻、深度新闻,是通过报道新闻事件与社会的关联性,分析揭示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新闻报道的核心追求是揭示真相,通过调查研究,诠释新闻事件所蕴含的深刻理念,回答新闻六要素中的“为什么”和“怎么办”,其价值在于解决一些社会矛盾,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手段,它的出现与发展,是伴随着经济社会与传媒技术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在古代,受生产力发展的限制,新闻传播的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了人们获取周边的信息方式艰难,一些简单的新闻事件便可满足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渴求,再加上统治阶层的禁锢,人们很难对新闻做深刻解读。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思想的进步,人们获知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全面,而西方各种启蒙思想的潮流,使言论自由之风畅行,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获知事实来龙去脉的土壤和条件,深度报道逐渐成为人们对新闻的更高要求。

一般说来,深度报道的发展始于纸媒。不同于消息类新闻,深度报道可以长篇幅解读事件,详尽描述前因后果,写作手法多以抽丝剥茧的叙事为主,通过调查分析全方位揭示事件,内容要详尽得当。当然,作为新闻,深度报道依然要保持客观性标准,记者一般不显示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多角度展示事件,引导受众去解读。

在电视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话语不再是文字语言,而是画面语言,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也比纸媒低,因此,受众人数更多。同时,电视媒体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探讨却更普遍,往往会在电视屏幕上形成舆论场,影响力更大。因此,深度报道的视角进一步扩大,选题更加广泛,多以民生问题、社会热点、真相不明晰的事件为主,通过解惑或揭示,进行舆论监督,显现出媒体的社会责任,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二、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面临的困境

深度报道涵盖范围较广,媒介环境的进步发展也促进了深度报道的进步发展。我国深度报道是随着纸媒发展而一路盛行,在电视媒体阶段更是得到了较大发展,可以说一直处于新闻金字塔顶端,并长期作为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对具有理性认知需求的受众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而进入融媒体时代后,传播媒介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一方面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多元化地接收信息;另一方面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碎片化的信息成为传播的主要内容;另外,受众参与的媒介已经由电视媒体转向网络平台,其特点是主体性更强、互动性更强。因此,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深度报道带来了新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信息爆炸重构大众阅读习惯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得现代人较少进行深度思考和阅读。信息爆炸时代,社交软件切割了人们的时间,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很多信息在融媒体环境下让人难辨真伪;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断扩展,加之新媒体多以碎片化信息填充人们的时间,人们渐渐习惯了多渠道获取碎片化信息,也很难再花二三十分钟重新读一整版篇幅的报道,或者聚到电视机前完整地看一期超过三十分钟的《新闻调查》,长篇的报道已经无法适应读者非线性、碎片化阅读的需要。这无疑给深度报道带来巨大挑战,如何抢夺受众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成为其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传统媒体式微导致优质人才流失

深度报道的采访和素材整理是一项艰苦工作,后期写作也需要耗费脑力和体力,但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目前很多纸媒和电视媒体都实行绩效考核,稿件按照等级分类确认绩效分数,却不适合深度报道。比如,究竟给予深度报道记者怎样的考核方式?一篇深度报道高于一般通讯几倍的绩效才合理?现实是很多媒体的做法并不完善,深度报道记者的积极性大大受挫,从而影响了深度报道的水准,迫使很多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转行或者选择离开媒体,或者创作时浅尝辄止,让“变味”的深度报道与一般的通讯差别不大。

(三)传统媒体衰落压缩报道创作空间

深度内容一直以来都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成熟的内容生产机制、经验丰富的媒体工作者,以及广泛的信息源,是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制作上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但在各类新媒体冲击下,纸媒、电视媒体急速衰落。收入利润更是江河日下,经营的困难进一步使得人才流失、报道质量下降,深度报道栏目甚至被迫砍删,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中,深度报道的发展之路举步维艰。

三、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转型策略

深度报道作为传统媒体时代的一种重要新闻形态,需要随着媒体融合进行大踏步转型。尤其是在自媒体这个信息狂欢的时代,舆论场就是“全民互撕”的战场,而为受众提供新闻事实,增强受众的社会研判力,则成为深度报道存在的价值。很多流量大号是评论号,无疑也显示出这个时代人们对深度报道依然有迫切的需求。

当然深度报道的价值不止于提供事实。融媒体时代舆论生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情境,一是传播主体上的话语权竞争,二是传播内容上的“红灰黑”较量,三是传播心态上的情绪化传染,四是传播渠道上的社会化动员。因此,深度报道在价值体现上应扮演好四种角色,即话语引领者、内容建设者、心态调控者、社群组织者。在融媒体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出路,实现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转型。

(一)坚持内容为王,理性报道,做话语引领者

融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空间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因此,在内容上的选择,深度报道采写前应对信息进行有效海选、筛选,从而确立选题。在电视媒体及以前,媒体作为信息第一手来源,掌控新闻信息的话语权,也是信息权威发布机构。而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交流传递关系是双向的,一定意义上来说,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同时信息来源多样化,菁芜并存,但却给深度报道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报道题材和源泉。所以传播渠道发生了改变,记者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碎片化报道和工作报道上,而要在报道深度和精度上下功夫,万千信息中去伪存真,业务水准更要专业。

观点应该成为主角,新媒体环境中新闻信息被关注的程度,可以通过点击量、评论数、转发量等量化指标予以体现,相对于过去主要依赖记者的个人判断,新闻价值显著性的判断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热点事件似乎很明晰,但深度报道却必须走自己的路,不能为迎合受众的兴趣而写作,必须保持客观与理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尤其是一些突发灾难事件,网络舆论往往出现两极现象,深度报道此时就需要以客观真实的视角,通过权威媒体公布,成为“话语引领者”,争取舆论引导“第一落点”,释疑解惑,摒除感性的或者一些别有用心的非真实报道,引导网上舆情出现更多理性声音,在社会上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实施窄播策略,吸引客户,做内容建设者

截至2021年,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0亿多,互联网普及率为73%。网络化时代,媒体必须了解服务终端的客户更加关注什么,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进行详细调研,了解客户需求,确立受众市场;也要意识到,融媒体环境下受众是极具个性的个体,每个人对于信息的需求内容是不同的,因而要进行精细化市场分析,有针对性对固定受众进行面上的“窄播化”、纵向的“深”度定位传播,凝聚受众群体。

融媒体时代,网络上的信息是海量的、过剩的,人们不再缺乏信息;也不缺乏获取渠道,依靠移动终端,人们可以更便捷迅速地获取信息,速度往往超过主流媒体。然而,受众接受的信息多是碎片化的,数量众多却只是信息堆砌,不能用宏观视角来把握新闻事件,缺少对信息的梳理、分析、整合,以及审视事件的整体观、大局观。

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不能止步于传统媒体的报道手法,认为只要全面掌握消息,进行事实的客观呈现就行,而是要站在全局角度,依靠清晰的逻辑思维,对信息进行整合,揭示事件关键信息,进行全面深刻解读,最终从宏观上为受众揭示信息背后的含义。这就是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意义所在。

融媒体时代独家新闻仍然存在,但独家新闻不再是内容和时效上的独家,观点的深刻、角度的新颖独特,才是深度报道的亮点。做好深度报道也是吸引固定一部分坚实用户群体的重要手段,必须认真研究媒体面对的受众群体,根据受众的兴趣,传达更有深度、更深刻的见解,才使得传播效果更佳,更具有公信力。

(三)把握受众心理,创新理念,做心态调控者

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多元,人们每时每刻都会直接面对多个信息点,并会从中选出感兴趣的信息。然而,如果传播的信息不符合受众口味,传递的方式不符合受众接受习惯,即便信息铺天盖地、狂轰滥炸,人们也会有选择地将其过滤掉,做到“视而不见”。因此,精准把握受众心理,创新报道理念和方式方法,针对不同传播对象,以他们更能接受的立场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报道,才能更准确有效地将信息传达到受众心里。

首先,深度报道作者要从普通受众心理出发,采用多样化手段进行新闻采写,可以结合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适应不同平台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接收习惯,人性化地考虑受众体验。比如,根据网页用户、手机用户、ipad用户等多样需求,进行不同的设计和排版等,更易于受众接受。

其次,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对于长篇新闻存在一定抵触情绪。面对这一受众阅读心理,新闻的深度报道在推送的过程中,要符合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把握受众的基本特征、心理需要。比如,很多微信公众号,每篇深度报道的开头一般都会标注全文字数和阅读完所需时间,让受众有一定心理准备,能够事先预计阅读所需时间,不会因报道过长而反感。

另外,传统媒体时期,深度报道在进行新闻调查分析的同时,一般还会邀请特约评论员或专家对事件进行解读,显现自身的立场和观点。而在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主要用事实说话,述而不评,不再用唯一的价值观和立场对事件做出唯一的判断,而是尽量地引导受众自己形成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在网络平台,多元声音、截然相反的声音常常出现,因此,掌握好平台的主导权,做好引导,做好回复,让平台成为不同观点碰撞的场所,帮助受众答疑解惑,疏导思想,才能把平台建设成正能量传播主阵地。

(四)创新传播方式,矩阵覆盖,做社群组织者

新媒体时代,“全媒体中央厨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央厨房原本是一些连锁餐饮企业集中采购、集约化生产半成品或成品的场所。在新闻传播领域指的是采集同一个新闻素材,纳入全媒体数据库,媒体内部各类渠道、子媒体对其进行二次加工,从而生产出不同形态的新闻产品,实现“议题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的效果。在融媒体时代,内容虽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好的内容更需要全方位的平台宣传推广,媒体要充分利用全媒体矩阵,包括微信公众平台、报社网站、今日头条等渠道进行推广,保证信息全面、精准地传播给受众。

(五)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激励深度报道创作

目前,许多融媒体新闻机构建设刚刚开始,内部并没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一些深度报道节目的价值没有体现,深度报道记者和普通新闻记者的薪酬待遇没有明显差别。激励机制的滞后和缺失,让记者丧失了进行深度报道采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尤其是“全媒体中央厨房”的设立,使得“采”成为第一位的、首要的、最关键的活动,而“写”是后续的、可被分担的,甚至变得不再必要的环节,这大大消解了记者独家报道的优势。因此,可以建立包装加工激励机制:通过鼓励相关工作人员对报道多角度、全方面包装来吸引受众群体,从而激励深度报道记者不断守正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深度报道,最大化发挥深度报道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深度受众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