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学科融合实践研究
2022-11-21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黄晓云
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黄晓云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要突出课程综合,充分发挥美育的协同“育人”作用。音乐学科是美育的重要部分,与其他学科融合可培养出更多未来的高素质人才。要想推动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需要先明确学科融合的基本要求。
一、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的基本要求
(一)以审美为着眼点
音乐属于美育课程,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目标,探索与其他学科融合过程中,立足“美”的熏陶,在交互学习中,通过听觉、视觉、动觉,以及触觉等激发审美潜能,增进对其他学科中不同的美的感知。
(二)以育人为立足点
音乐学科具有育人的特殊途径,如人教版音乐小学六年级教材中,就分别围绕“美好祝愿”“快乐的阳光”“放飞梦想”等主题进行教学内容编写。首先,通过“唱”感化学生。小学音乐教师要让学生“唱”出感情,并科学地指引学生热爱当下的生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例如,《田野在呼唤》的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基本上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首歌的内容,在实际演唱期间,科学指引他们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演唱,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一连串的音乐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发现周围美好的事物,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其次,通过“赏”感动学生。结合相关实践调查可知,音乐欣赏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价值观。例如,学唱《绿色的祖国》时,播放相关电影开展音乐赏析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同时演唱《绿色的祖国》抒发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最后,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创设情境,通过“编创合作表演”养成团结协作的好习惯。例如,在集体演唱《拔根芦柴花》等江苏民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秧田歌”边唱边劳作的魅力,还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民族调式的韵味,并激发坚守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并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强化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
(三)以兴趣为切入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智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对音乐理论知识理解较弱,如果课堂上一味为学生灌输枯燥无味的知识,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可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通过“演唱打分软件”,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的音准状态,以此激发学生唱会、唱好、爱唱歌曲,逐步提升演唱能力。以兴趣为切入点进行学科融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而且可以全方位融合各科目知识和技能。
(四)以创新为突破点
不同学科虽存在交叉点,但终究“术业有专攻”。将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时,需要探究不同学科之间的互通之处,并对其内在联系加以思考,找出其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点,并进行适当的创新改造,通过不同的音乐活动创新,整合学科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最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以创新的方式实现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前小学音乐教学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是学校方面,对音乐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不足,认为音乐是一门兴趣课程,不重要,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会尽量减少课时,甚至占用音乐课去进行一些别的学科的学习,最终让小学生失去了很多学习音乐的机会。其次,有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音乐教学开展困难,因此教学目标不清晰、随意化,没有根据学情和“新课标”要求制定学期目标,也没有重组教材主动构建单元学习,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科学性的小学音乐课堂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五音不全、害怕唱歌、不会欣赏音乐会、不懂器乐演奏、不会进行音乐编创等情况。在新课标引领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亟须通过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小学音乐与学科知识融合的方法
(一)小学音乐与德育学科的融合
小学音乐与德育学科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感受爱国教育带来的力量,抵制低俗不良的审美倾向,在积极向上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理解艺术。例如,歌曲《共产儿童团歌》是电影《红孩子》中的插曲,在学唱时,学生需要“嘀嗒嗒,嘀嗒嘀嗒”模仿不断吹响的号角声,散发革命的热情和少年儿童的朝气。原曲共四段具有鼓动性的歌词,“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使人精神振奋,荡气回肠,号召少年儿童在革命时期“时刻准备着”参与斗争。歌曲富有号召性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风格,感染小小少年立志建设伟大祖国的决心。学生通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红星歌》等革命历史歌曲,谨记肩负的使命,感受在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的幸福,逐步坚定“强国有我”的崇高信念。小学音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与德育紧密融合,鼓励学生多聆听、多演唱我国优秀革命音乐,体验革命音乐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小学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小学音乐与美术就像一对好姐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与理解音乐。首先,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与音乐在审美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融合。例如,学唱印度尼西亚民歌《划船歌》时,引导学生在欣赏这首歌曲的基础上“画旋律线”,促使全体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更好地体验旋律的起伏规律,感受水波荡漾和印尼船工划船出行的怡然自得。小学音乐与美术的有机融合,帮助识读五线谱,体验旋律起伏与生活场景的关联,在身临其境的形象视觉感受中深刻体会音乐的旋律美。其次,除了线条、符号等元素,还可以结合美术学科中的色彩启发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拓宽学生的思维。例如,欣赏管弦乐《晨景》时,可结合太阳升起的状态,促使全体学生在认真聆听音乐时对天空色彩的变化形象进行联想,结合音高、节奏、速度等音乐元素的变化展开色彩的关联,使学生在深刻体会音乐旋律变化的基础上,借助不同色彩变化全面认识编创音乐旋律“转调”的手法,加深理解音乐情绪表达的途径,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再如,欣赏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时,科学指引学生对每一种鸟的外形、鸣叫声、鸟儿的生活习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可以出示多种鸟儿的图片或者动画,使学生在大脑中构建清晰的审美对象,在聆听乐曲时,仿佛脑海里就能出现鸟儿飞翔、嬉戏追逐、林中赛歌等形象,这样学生不仅会对唢呐演奏技法有更深刻的记忆,还能有效丰富器乐演奏与生活场景的关联能力,继而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小学音乐教学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能够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得到提升。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如在学习古诗新唱《春晓》时,这首歌本身就是通过古诗词改编的,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引导学生对春天产生独特的感受(生机盎然、春雨绵绵、春寒料峭等),接着对比欣赏为古诗编配的欢快活泼的二拍子旋律和舒展柔缓的三拍子旋律的韵味,促进学生“多元化”感受音乐的不同风格和表现力,激发学习音乐的好奇心,然后大胆尝试为古诗编配旋律,逐步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提升古诗词理解与音乐表达能力。又如,苏少版三年级下册《游子吟》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游子吟》伴奏声中吟诵古诗,在吟诵的过程中感受文字声调走向,熟悉古诗的意境,在吟唱环节深刻领悟“依字行腔”的音乐编创手法。我国著名音乐家谷建芬老师为孩子们“学好古诗”谱写了大量的古诗词歌曲,通过古诗新唱主动了解古诗词的意境,体验不一样的吟唱美。再如,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时,引导学生吟诵《敕勒歌》,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已知”,激发他们的“求知”意识,进一步感受琵琶迷人的表现力,逐步理解协奏曲式的音乐语言“叙事”功能。
(四)小学音乐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音乐具有感性的特点,但在曲谱编写和演唱、演奏时却非常严谨,所以音乐与数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捷克民歌《牧羊女》中,牧民用三拍子旋律歌唱大自然的美好,在聆听歌曲感受情绪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二拍子改编歌曲旋律,感受中速时二拍子“强、弱”力度更替旋律活泼的特点,体验三拍子“强、弱、弱”产生的舒缓与美妙,对比体验两种不同拍号旋律产生的情绪改变,选择三角铁与沙锤组合为《牧羊女》伴奏,学会表现三拍子的韵律美。同时学唱《牧羊女》旋律,关注第一、第二、第四乐句的变化重复,理性分析编创手法与捷克牧民通过歌曲表达对幸福生活赞美之间的关联。横向感受捷克民歌旋律后,与小伙伴尝试竖笛二声部合奏,纵向聆听对比单旋律与多声部演奏的不同魅力,感受以三度音程为主的和谐美,仿佛羊群围着牧羊女嬉戏、快乐吃草,一幅动人场景跃然眼前。学生体会严谨的数字与美妙的音乐编创融合产生旋律的背后,隐藏着近乎苛刻的严谨生活的价值,艺术的感性美与数学的理性美使学生在劳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全脑开发。
(五)小学音乐与英语学科的融合
小学音乐课堂活动同样也离不开英语学科,如演唱曲谱上的力度术语Mezzopiano、Mezzoforte等就是英语标注,很多优秀的外文歌曲蕴含着独特的意境和魅力,需要用英文原汁原味地演唱,学习歌曲的过程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他国家的人文情怀,理解不同文明“多样态”的美。音乐与英语的融合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打破学习英语听、说、读、写的枯燥教学流程,把音乐和英语学科融为一体,开展更加丰富的课堂学习活动。例如,初学英语26个字母时,学生感到字母读音难记,与拼音字母发音完全不同,而且英语字母顺序易错。通过学《英文字母歌》帮助学生“巧”记字母顺序,纠正不正确的字母发音,避免枯燥的读背,以歌曲演唱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学习英语的口语能力。小学音乐与英语学科融合将发挥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六)小学音乐与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其他与信息技术科学相关的知识,如拍摄演唱、演奏、编创表演的视频,为亲朋好友送上节日的祝福,或者通过学习强国、抖音等平台分享家乡的优秀音乐作品,使音乐表现渠道多样化。又如,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乐曲时,找寻有关喀纳斯湖的视频,带学生观看,利用影像画面,视觉与听觉结合领略喀纳斯湖的优美风光,加深对歌曲意境的了解和感受。再如,利用手机中音乐小程序,选择架子鼓、管弦乐等不同乐器引导学生编创不同风格的音乐,合理运用音乐知识开展音乐编创,使学生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和行动,融合信息技术能使音乐学习更加具有趣味化、形象化、个性化。
(七)小学音乐与体育学科的融合
由于小学生爱动、爱做游戏,教师在开展音乐课的过程中,需要配以一定的声势动作,帮助学生缓解久坐的枯燥,加强身体协调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小学音乐学习与体育相融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大众的方式是通过体育舞蹈实现。学生听着音乐,一起开展集体操活动,如学唱歌曲《左手右手》时,可以先随音乐拍手运动感受歌曲情绪,既释放了学生的活力,又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加强了表达情绪的能力,学生通过律动增强节奏感,加强对歌曲旋律的感知,有助于唱会、唱好歌曲。又如,学唱《男儿当自强》时,当学生掌握不好“前半拍休止符”时,可以带领学生在演唱时加入“扎马步”“出拳”“跺脚”等武术类动作,唱准歌曲的同时领悟“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精神。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音乐与体育学科相融合,将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八)小学音乐与劳动学科的融合
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音乐活动中,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可以有机融合劳动学科的相关内容,体会劳动的生活意义,实现学科综合育人的效果。
例如,劳动号子是民歌的一种,它产生于劳动中。很多学生生长在城市,即便在农村生活也不一定参与打麦等农活劳作,对劳动号子知之甚少,可通过学习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靖江民歌《打麦号子》,体验打麦者的干劲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首先,在初步聆听歌曲《打麦号子》的过程中,体会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之情。其次,通过欣赏打麦劳动的视频等影像资料,认识打麦的传统工具——梿枷,感受边劳作边演唱的生活场景中劳动号子能鼓足人们干劲的特点:号子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多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基本会唱歌曲后分小组编创情境,小伙伴共同演绎《打麦号子》齐心协力加油干的生活场景,加深生活中劳动最光荣的体验。最后,拓展学习“地方课程”:学唱宜兴市级第一批、无锡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车水号子。
通过学唱《车水号子》了解“车水”属重体力农活,老百姓为缓解疲乏、振奋精神,边车水时边唱的曲调称为车水号子。进一步了解车水号子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传唱特点,主动传唱和宣传宜兴车水号子,边唱边感受“宜兴车水号子”不仅有劳动号子的律动性和振奋人心的功能,还兼有山歌的意味,曲调婉转,体现了当地车水人勤劳朴实、性格直爽的人文风貌。在学习用宜兴方言演唱《车水号子》的过程中,使学生爱家乡的音乐、爱家乡的方言、爱家乡的劳动、爱家乡的生活,通过听赏、演唱、表演、编创歌词等音乐活动,逐步感受中华丰富的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是当前音乐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之一。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应当做到与时俱进,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大胆突破,巧妙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积极探索各学科教学协同发展的最优教学路径,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