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框架下有效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究

2022-11-21福建省明溪县第一中学廖金凤

亚太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生涯心理健康职业

福建省明溪县第一中学 廖金凤

新高考由文理分科转变为选科考试,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是必考科,物理、历史、地理、政治、生物、化学是选考科,考生从选考科目中依据不同的规定选择三门参加考试。这也就意味着高中生无法像过去那样,只注重学习和考试,不得不提前思考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可能就读的学校以及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个人选考的科目,提早面临生涯决策的挑战。面对新高考制度,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愈发迫切,如何提高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成为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框架下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既能提升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也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心理健康框架下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可行性

(一)心理健康是实施生涯规划的基础

生涯规划是个体在思考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的基础上,在面对困境和机会时,能够调正位置,在社会和人生中正确自我定位,从而适应社会,获得个人发展的必要选择。个体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心理状态正常或心理健康是基础。生涯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交织在每个人的生命时间和生活空间里,是每个人内部的心理和外部的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从生命的时间看,个体从少儿、青年、中年、老年,心理状态由不成熟逐渐变得成熟;生涯也从一个学校到另一学校的变化,从这个职位到那个职位的转变,个体在面临新的学校、新的职位、新的环境时,都会遇到不适应、不平衡的问题,一个人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在变化多端的生涯面前或茫然不知所措,或做出错误的选择。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自觉自律地管理好自己、游刃有余地调节自己等健康心理,既是做好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做好生涯规划的保证。每个生命都在一定的空间下成长,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人生阶段,一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不一样,那么与之相应的社会角色也不一样,就是在同样一个人生阶段也可能有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并且这些角色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中。例如,每个人小的时候既是学生又是子女,长大后,是子女、是父母、是配偶、是职员等。每个人在不断的成长中,生活的空间范围在不断加宽,面对自己的多种角色,需要有机地协调、恰当地整合。心理健康的人才更可能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关系发生的变化,从而做好生涯规划。

生涯是一个漫长的历程,高中生涯规划是整个生涯规划的一个阶段,高中生心理是否健康也决定着他们能否做好生涯规划。他们的人格特点、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心理弹性、抗挫能力等,都会影响甚至决定他们是否能做好生涯规划。因此,在开展生涯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其心理诉求和需要是不同的。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就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对症下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到高中,首先要适应与初中完全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同时也要学会融入一个陌生的、全新的群体,对自我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与要求,这时候的学生需要的是接纳与融入、调整心态、调节情绪与新的自我认识。因此,在学生适应新环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从而为高二能正确选科做好准备。高二的学生已经选好高考科目,但不少学生也仅是选好考试科目而已,对职业知之甚少,对未来一片茫然,没有清晰具体的目标,在挫折面前容易放弃,在压力面前容易焦虑。因此,在这个阶段,要引导学生从高一的自我认知转变为外部探索,带领学生了解升学路径,走进大学、走进职业世界、体验职业生涯,从而设定生涯目标。学生目标明确,学习有动力,遇到困难就不会轻易妥协。高三阶段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一阶段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与疏导,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和压力承受力。高考结束不久,学生就要填报志愿,专业复杂,而填报时间短促,所以高三阶段的生涯规划要在高一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高二外部探索的引领下,对学生着重进行挑对大学、选准专业的指导。让学生将自身的优势与专业结合,了解专业特点、学习课程、就业形势、发展前景,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学习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和填报技巧。无论哪个阶段,心理健康都是他们做好生涯规划的基础。

(二)心理健康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涯规划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不是平行无交集的,而是交叉有集合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生活和社会适应等。高中生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生涯唤醒、自我认知、外部探索、生涯决策、生涯管理等。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包含有升学择业的内容,还有许多是进行生涯规划的依据和保证。自我认知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涯规划中选科的重要依据。高中生要做好生涯规划,离不开对自己的全面认知:我是谁?我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我的价值观又是什么?我有哪些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意义,知悉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与学习科目、大学专业及职业选择的关系,协助学生动态地看待自我,积极悦纳自我,不断发展自我。生涯管理中涉及学习管理、压力管理、人际交往管理以及目标管理,旨在帮助学生做好日常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管理,结合生涯决策,细化学习目标、大学专业目标及职业目标,认识职业世界的变动,并做好应变准备以及总结梳理学习内容,制作属于自己的生涯规划书,这些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因此,学校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使生涯规划教育更富成效。《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学生将来幸福与否与其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又擅长的职业就业,会因为喜欢更有动力,因为擅长游刃有余,从而做一个有职业幸福感的人。学生从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人生价值等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学习,选择喜欢的专业填报,选择擅长的职业就职,将来才更有可能成为有职业幸福感的人。可见,在心理健康框架下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框架下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有效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要以学校为主阵地。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领导层面要统一思想,出台相关的文件,制定相关的策略,定期给教师尤其是生涯规划教师进行培训,有条件的要多给他们创造培训的机会,走出校门,获取更多的生涯规划知识与教学技能,从而帮助教师在学校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学校还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各年段学生的实际需求,配齐生涯规划师,确定生涯规划内容,安排生涯规划课时,定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让学校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切实开展。教师要谦虚好学,充分利用网络、培训、实地考察等资源,学习生涯规划知识;教师还要善于思考钻研教学技能,以最有效的形式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另一个主要场所,因此,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可以积极调动家庭资源。每位家长各有其不同岗位、不同职业,每位家长都是孩子认识某种或多种职业的资源,家长或现身说法,或利用自己所学所知,帮助孩子规划生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生涯规划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家长教育作用,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引入多样化教育渠道,鼓励家长积极开展生涯教育活动。同时还可以调动家长配合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活动,确保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顺利有效开展,如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进入学校,利用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中的职业,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识。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高中学生应当摆正自身地位,学习知识与提升能力,逐渐提升职业意识与规划能力。因此,在现阶段发展中,相关部门应在确保措施全面落实的基础上,明确规划教育内容与形式,形成有效的联动模式,为高中学生的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学校与各企业、事业单位各部门加强联系,或邀请人员到校开展生涯规划,或组织学生参观实践。有条件的学生也可利用课余节假日深入社会各行各业体验生活,将理论化作实践,切实进行生涯规划。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等环节之间的配合,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才能有效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有效提高。

(二)运用多种形式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1.运用“团体辅导”形式,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单纯的生涯知识讲解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生涯规划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达不到对高中生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对活动饶有兴趣,在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也乐于体验,获得更多感悟,教育成效显著。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以“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辅导效率高、效果好。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中的团体辅导形式,以“团体生涯辅导”形式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教师恰当设定生涯辅导目标,目标清晰明确且集中,具有可操作性,然后精心设计团体辅导活动。先运用小游戏进行团体热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接着用与生涯相关的视频、故事或现象等引出课题进行转换工作,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之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团体辅导进入工作阶段。教师鼓励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每组的组长总结各组的意见并代表本组发言。学生在思考中明晰,在表达中感受,在活动中体验,学生积极主动,印象深刻。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进入团体结束阶段,团体生涯辅导目标顺利有效完成。

2.运用“心理测评”技术,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心理测评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方式,它是一种既科学又先进的测量方法。利用心理测评可以衡量参与者的心理水平和心理差异,在能力、人格、兴趣等方面广泛使用。这些数据也可以为生涯规划提供依据。心理测评技术也可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得到恰当运用。生涯规划的核心就是全面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和认识职业,明确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要做什么,在不断变化的生涯和职业中做出正确判断和规划,对自我的准确分析是各因素中的关键因素。心理测评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参与者更全面、更直接地认识自己的人格、能力等,还可以准确地、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参与者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等,为做好生涯规划提供重要的依据。例如,学生若想明确自己职业兴趣在哪里,就可以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进行测试;学生若想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有什么特点,就可以用职业价值观量表进行测试;学生若想知道自己是什么类型的性格,就可以用MBTI量表进行测试等。总之,在生涯规划中运用专业的心理测评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职业选择中扬长避短。学生对这种技术喜闻乐见、兴趣盎然,在测评时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对测评结果迫切期待、客观分析,能够极大地提高生涯规划的有效性。

3.运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知识竞赛”等形式,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知识竞赛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形式。专题讲座有时间长、内容多、受众面广的特点,开展生涯规划的讲座,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花费更少时间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生涯规划知识与体验。高中学生课程多、课时紧,新高考下高二就要选科,高三要填报专业志愿,因此对高中生而言生涯规划教育又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成为首选方式。学校可以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详细制定三年生涯规划内容,定期、有序开展生涯规划讲座。主题班会每周每班都有开展,时间间距短,内容延续性长。每学期初,可对班主任进行生涯规划培训,授之以生涯规划教育知识,教之以生涯规划教育技能,这样班主任在开展主题班会时,或以“生涯规划”为主题,或将生涯规划的思想与知识融入班会中,增强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拓宽生涯规划教育的渠道,让生涯规划融入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日常,切实规划好自己的生涯。知识竞赛是知识的总结,也是成果的展示。学校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辅以生涯规划的知识竞赛,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总结思考。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的成就感不仅能增强自信心,还会进一步激发对生涯的探索欲望。通过教师的讲座、班会的探讨、学生的竞赛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分析,了解大学专业与未来职业,明确自己的生涯规划,这样学生眼有方向、心有动力,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运用“社会活动”形式,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高中阶段的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少、阅历少,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处于脱节的状态,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很多所谓的梦想和理想都属于自己的幻想,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的时候,幻想就会破灭,幼小的心灵自然难以接受,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教师可以定期举行社会活动让学生从校园里走出去,然后走进社会,去更多地了解现实社会的情况与需求。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以“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为主题的活动,可以与有关的大学、工厂、企业展开合作,让学生去大学里参观、了解一些大学的专业及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前景,一起去工厂、企业体验职场生活,让他们对不同岗位的要求、工作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能让学生对社会和不同的岗位需求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不至于与社会脱节。当他们回到学校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的方向,在进行生涯规划的时候不至于完全茫然而产生巨大的压力。“社会活动”形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此活动对职业有更真切的理解和体验。但学生在校课程紧、学业重、时间有限,一天时间了解得不够全面,体验得不够深入,若能将此活动与学生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更长时间的了解、更深入的体验,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社会实践,将生涯规划落到实处。

总之,高中阶段是求知的最佳时期之一,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最重要的阶段,但是对十几岁涉世未深、学业繁重的他们来说,也是最容易迷茫、迷失自我和压力巨大的阶段,眼下的学习如何调节,青春期的迷茫和心理压力如何调节,未来道路如何选择与规划等,都是困扰着他们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心理健康的框架下,整合多种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帮助他们认清自我、规划生涯,既能提高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生涯心理健康职业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我爱的职业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