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莲韵 馨香四溢
——“双减”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提升策略
2022-11-21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四中心小学黄周月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四中心小学 黄周月
当前,在教育改革及“双减”政策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减负提效,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创新自身教学手段,设计科学而合理的教学计划,在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及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使其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及发展。教师应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合作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以真正实现减负提效的目的。
一、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设计文本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意义,就像导航对车辆的意义,缺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就会迷失方向,而教学活动必将以低效、无序的方式进行,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还会耽误教学进度。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重要程度。但是仅仅意识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在部编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会清晰地列出语文要素,教师不妨以语文要素为基点,对教学目标展开设计,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
例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花钟》时,为了从多角度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先研究教材中的导语部分。通过对导语的解读,教师不难发现,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核心内容;其二,观察事物的变化,写清楚实验的过程。通过分析语文要素可知,在执教本单元课文时,要注重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基于此,教师为学生设计如下的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出现的13个生字,正确读写“芬芳、凌晨、苏醒、干燥、灼伤”等12个词语;(2)学习用多元化的方式表达句式,并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3)认真阅读原文,思考花钟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习惯;(4)观察某一种植物的变化,并写清楚植物的变化过程。本课的四个教学目标巧妙融合了语文要素,因而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有效落实了语文要素。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只会以文本为主要考虑对象,忽略了文本并非孤立的存在,它和整个单元,甚至整本教材都有内在联系,如果忽视了这种联系,就很难设计出高效的教学目标。只有从语文要素入手进行设计,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可行性。
二、教学回归课堂,适当拓展延伸
(一)优化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日常引领环节中,教师会发现提问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能为学生指明学习任务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因此,为在“双减”政策下显现出语文学科教学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提问方式和角度去推动学生的认知学习,增强其参与互动、积极实践的动力,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优化。例如《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无拘无束、快乐玩耍的故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借助文章内容再提出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寻到答案,促进学生的思考。文章中的描写介绍了草地不一样的特征,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生活中的草地有怎样的特点?”通过叙述分享,引领学生想象与文章中描写相似的草地形态,形成比较,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文字、理解句子,让学生在有效的思维发展氛围下,高效地认知语文课堂中学习到的文本知识和精神内涵,给学生的学习和知识探究带来无限的乐趣。
(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积极性
除传授课本知识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向学生展示音频、图画等方式,扩展相关联的课外知识,便于学生对课内知识进行理解领悟。同时,语文还很注重切实感受、亲身实践,语文的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更来源于自然。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世界万物,并和所学的文章内容相结合,才能够使他们对知识融会贯通。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学生仅仅通过课本上的文字描述,并不能真实地感受到紫藤萝的样貌和文章所表达的美感。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大家可以去附近的公园看一下紫藤萝,生活中如果没有,可以观看视频、图片,仔细观察它们和文章描写的是否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亲自观察紫藤萝,并与文章做对比,在实践中联系文章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对象不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丰富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热爱学习,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多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类型,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例如教授《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再现法,通过学生分角色演练,提升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握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学习《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可以运用小组讨论法,讨论“祖父”的园子里都种了什么,“祖父”是怎样“照顾它们”的。教师只负责指导,把最大的自主权交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没有教师的参与,相信同学们会更大胆地发表言论,课堂效率也会更高。
(四)分组合作,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分组探究的学习模式,能够保证学生在小组中通过相互交流来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教师可依据学生自身能力及智力存在的各种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充满自信地表达自身的想法,促进其自信心得以不断增长。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带动全班所有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自主性探究的同时,给予学生学习上更多的主动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中肯及合理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比如,教师在教授《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时候,在导入课程之后,带领学生品读古诗,在深刻了解古诗大意后,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小组内学生展开交流,并根据课前准备的古诗作者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范成大的生平事迹,从而领会古诗的写作背景。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表达自身对古诗诗境及大意的体会,教师则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正面评价并做出总结。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及点拨的作用,激励大家踊跃发言,促使整个课堂上的教学氛围活跃起来。
(五)利用情境式教学,营造沉浸氛围
学生在小学期间无法承受较大的压力,如果他们在课堂中精神过度紧张或者具有较大心理压力,将无法对语文学科知识学习产生较大兴趣。基于此,较大的压力将使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不断下降,同时,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吸收及应用都会产生很多的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打造灵活性更强并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结合“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要真正让学生实现减负增效,促使其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得以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更多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轻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及思考,使他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答问题的方式。这一教学活动将使学生分析及思考的能力不断提升,这也是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倡的理念。教师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学《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引导学生更加用心地观察及感受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让学生阅读文章之前,教师就本文提出相关问题:“在了解了对园子的印象之后,说一说园子里都有什么,作者和祖父都在园子里干什么,讲一讲祖父的园子有哪些特别的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并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走进园子”来感受童年的乐趣。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由思考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及分析能力,以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三、分析教材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不论哪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后面,编者都会根据文章内容以及重要的教学知识点为学生设计三、四道课后练习题,这些课后练习题同样包含着丰富的语文元素。教师不仅需要关注课文教学,对这些练习题同样需要认真对待。教师应对练习题进行深入分析,判断练习题中包含的语文要素是什么、语文要素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然后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如此一来,既可巩固课上所学,还可落实语文要素。
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主要涉及读写两方面,其核心词是“分清主次”。针对《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其课后练习第一题中,要求学生“思考课文是依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而在《腊八粥》这篇课文里,其课后练习题则是“本文主要写了等粥以及喝粥两件事,思考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相同,却大有深意。因为这两篇文本属于不同的文体,《北京的春节》属于散文,而《腊八粥》属于叙事性文章。当文体不同、叙述重点不同时,如何安排文章的详略,便成了极为关键的问题,而这也是课后习题考查的重点。因此,对于这两个看似相同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并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不同写法,看看这两位作者分别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语文要素并不只是融于文本中,还渗透在课后习题中。如果认真对待课后习题,不仅可以落实语文要素,还可以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创新作业形式,落实“双减”要求
传统的语文作业布置中,教师往往会布置大量的抄写以及默写等任务,这其中不仅有无效性的作业,同时还有一些惩罚性的作业等。这种形式不仅效率低下,同时还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创新作业形式和内容,提高作业的质量,减少作业的数量。以《亡羊补牢》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将其与自己生活中的人和行为进行联系,最后总结出这种行为的危害。又如教师在讲解完《画杨桃》这篇文章后,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实际的绘画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一样物品来进行绘画,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的绘画中感受文中“不同角度其视觉效果不同”的现实道理,进而引入“不同立场的人看待事物观点不同”的道理。
五、借助互联网,打造智慧课堂
(一)搭建线上资源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针对智慧课堂建设的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师要设置更加精细的语文拓展课堂。为了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拓展意识进行有效培养,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和强化课堂知识拓展意识,夯实自身专业基础。在实施具体教育工作时,教师需要科学转变教学观念,确保教学方法能够高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创新的时候,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并结合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和重点,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在组织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实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落实智慧的课堂教学方法,结合互联网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融入语文智慧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来说,在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的难易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布置一些课前预习与学习的简单任务。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班级线上资源平台,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在群里分享一些视频或者音频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例如,在学习《山行》《赠刘景文》这两首古诗时,由于学生理解程度以及理解能力有限,如果直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部分同学可能难以直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搭建的线上资源平台,提前在平台中发布一些有助于学生了解古诗写作背景或者古诗作者的短视频,鼓励同学们提前观看视频、尝试跟着视频通读古诗。教师在资源分享的时候要注意分享内容的质量以及时长,尽可能分享一些高质量且有趣的资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检验同学们是否在课前进行了自主学习,教师可以结合任务中的问题或者抽取一部分同学来朗读这首古诗,鼓励同学们简单谈谈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经过课前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节省部分课堂时间,同时课前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内容,跟上教师的讲解进度。
(二)及时检验学习成果,给予学生评价鼓励
在传统的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收集学生的作业并进行批改,但从收集作业到批改作业这整个过程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同时教师也难以记录学生每一次的学习成绩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与评价。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与学生更快、更好地交流,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搭建的班级线上平台中进行作业的收集以及批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
比如在进行“这儿真美”写作教学时,如果部分学生在课堂时间内未能完成作文的写作,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自己的写作内容,并将其上传到线上平台。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学生作业的批改,相比于过去收集作业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同时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直接导出班里学生的所有成绩,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此外,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将批改建议以及相关的评价反馈到每一位同学,形成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如果学生存在问题,也可以在平台中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教师进行交流。相比课下交流,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过程,通过线上平台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以及学习成果给予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促使师生共同参与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并培养学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例如,可以采用意见箱、圆桌班级会等形式,让教师与学生坐在一起,敞开心扉大胆发言,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学生反馈的各类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筛选,并及时改进授课内容与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正向激励。
总而言之,减负提效是我国目前在“双减”政策背景之下大力提倡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需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及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贯彻“双减”政策,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减负提效,减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及焦虑情绪,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与“双减”政策的有机融合。教师要在新课标的基础上,精准设计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实施精准教学,在课堂上开展特色活动,提高学生的求知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