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化涵泳古诗词,人文情怀入心田
2022-11-21江苏省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王茹芳
江苏省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 王茹芳
中国历来就被称为“诗的国度”,舞文弄墨、吟诗作对,已融入每个中国文人的血脉里,已成为他们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人心目中永不凋谢的精神之花。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词就达112首。教师带领学生吟诵、玩味,流连其间,学生便可以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搏,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感受他们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山川河流的热爱、对高洁及豁达品性的追寻……这四处漫溢的情怀正是我们文化基因里的精神凝聚力,它将内化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无比眷恋与热爱,外显为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自觉。
古诗词的表达方式毕竟不为学生所熟悉,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占主体,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具象化的加工,或浮现画面,或回顾事件,或体悟情感……在意象的世界里构建自己所能理解的情境,让那馨香的文字穿越历史的光阴在学生的脑海里活化,沉潜其中,品味涵泳,以获得其中之味,感受人文情怀。
一、架一台摄像机,多角度欣赏
在学习诗词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诗人的目光看开去,让或明艳或淡雅或雄浑的画面在学生的眼前铺展,这就好比架起了一台摄像机,去摄取作者所观赏到的景象,捕捉画面中那特别的“一瞬”。它有时是广角镜,大开大阖;有时纵深感十足,层次分明;有时是特写镜头,纤毫毕现……这样形象化的比拟与转换,容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
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是一个扫过千里的长镜头:一片花红柳绿的明媚春色,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好一个千里风光,好一个春和景明。又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李白大展豪情,扛着这架神奇的摄像机在瀑布前进退自如、上下迂回。这架摄像机远远架着,斜斜向上,对着那轮红日,对着那紫烟袅袅的香炉峰,恍若仙境。接着镜头捕捉到那一抹水晶般的亮,在拉伸中给人以动感——扯过大河挂到山前。镜头还在寻找拍摄角度,一跃到了瀑布上方,直对飞跌而下的巨流,气势浩荡;陡地,这镜头又来到瀑布之下,采取仰角,让人以为是九天银河飞流直下,俯仰间皆是气魄。原来,在诗人的妙笔挥洒间,学生就好比是跟随着摄像机,不断变换角度,在一首首古诗词中流连,跟随一个个诗人走过春夏秋冬,走过山川湖海,陶冶在山水田园间、大美江山中,这真是推拉俯仰皆丽色,风光霁月都醉人。
二、提一个录音机,陶醉中聆听
大自然是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莺歌燕舞、秋虫呢喃、小溪潺潺、惊涛拍岸……正是有了这“交响乐”,世界才如此多彩、如此迷人!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也会调动多感官,描摹景物,展现诗情。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时,不妨带上这“录音机”,让学生的感官敏锐起来、感受丰富起来,去聆听、去体悟,全身心地融入此情此景,或沉醉其中,或感怀忧伤,或铮铮而歌……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那声声“乌啼”,那夜半敲击着诗人愁绪的寒山寺的钟声,那灰色背景中传出的不仅仅是单调、压抑、凄楚的声音,更是诗人那滚滚翻涌、久不成寐的愁苦与寂寞。又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那皎洁月光下惊飞枝头喜鹊的扑翅声,那稻花香气里的阵阵蛙鸣,让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我们”心儿激荡起来,脚步也轻快起来,感觉走在丰收的舞曲中了。就这样,我们提起这“录音机”,让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感官沉潜诗中,和诗人产生“共情”,体会到的情感也会比较深刻。
三、设一片想象园,驰骋间品味
诗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寥寥数字就让画面在笔触间浮现,让情感在文字间游走。它往往会给读者留下一方想象的空间,牵引着你去探寻、去品味,去触摸文字背后的意蕴。这一方想象的空间既有诗人架起的平台、提供的凭借,又带有独属于“你”的解读和“你”的情怀。如《游园不值》一诗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一枝伸到墙外来的开得正旺的红杏”,去想象这满园春色。是桃红柳绿,还是草长莺飞?是春水初生,还是春意正闹?而诗人以少胜多,知道却不说破,那含蓄之美、笃定之力,真的是“四两拨千斤”。学生由这一枝红杏想开去,目光都变得明艳起来,在想象的同时也实实在在领略了一番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许多诗词在言辞上往往胜在含蓄蕴藉、隐而不露,细品之后意味无穷,它可以让你在一方天地中思维动起来、感觉敏锐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让我们在这一方想象园中去驰骋、去作画,去进一步入情入境地体会,设身处地地感受。品着品着,古典诗词的特色与魅力便能化作缕缕芬芳走入心田,这份热爱也在悄然滋长。
四、品一众群像图,再现中鲜活
相当一部分的古诗词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坐或行,或喜或悲,或沉静或活泼,总是牵动着我们注视的目光,这些人物身上往往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欣赏、去体会,有时甚至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作者借“此人”所传达的感情也会无痕地潜入学生心中。我们就这样带着学生回顾,回顾中再现情境,去品一品这些“人物画”,对诗词的理解就能更加深刻,对情感的把握也会更加到位。如《寻隐者不遇》,在“我”与童子的对话中浮现了那个行踪不定、如闲云野鹤般的“隐者”,感受他的闲适与高洁,领会诗人对他的仰慕。至于诗词中的儿童形象就更多了,“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散学儿童,“急走追黄蝶”的童稚小儿,“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的采莲儿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捕蝉者,“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垂钓者,“溪头卧剥莲蓬”的“亡赖者”……一幅幅充满生气的画面在学生眼前浮现,那一个个或天真,或淘气,或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与一些人物渐渐靠近,甚至把自己想象成那个陶醉在春光里、游走在乡野间、乐此不疲忙着的儿童,更易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与意趣,儿童的形象也借由诗句、画面进一步鲜活起来,更具张力与表现力。古诗词也可以这样易懂、易感,这样有情、有趣。在这样的品味、涵泳中,古诗词渐渐卸下了生涩的外衣,学生对古诗词的一份亲近、喜爱也就油然而生了。
五、铺一方比较场,辨析中推敲
古诗的题材非常广泛,从内容上分,有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咏物诗等。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针对同一题材的古诗词进行比较鉴赏,领会其中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有参照,有对比,留给学生的印象就会较为深刻,其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也易于为学生消化和吸收。在分析、比照中,古诗词的意蕴越辩越明,表达方式越比越清,那一方比较场折射的诗词大观园也将在学生面前徐徐铺展开来。
中国的诗词中那皎皎明月,寄月抒怀已成了永恒的主题,在比较中,学生很容易发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①思乡是不变的思念,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②孤寂、愁苦由月传达,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③喜爱之情借月表露,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④展示广阔情怀,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真的是一轮明月几多情!又如:学生比较熟悉的送别之作,有依依惜别的深情,如“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对深情厚谊的赞颂,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劝慰友人的豁达,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驻足目送的浓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学生捡拾着传统文化中的颗颗珍珠,吟诵着、欣赏着、玩味着,也热爱着。送别也罢,咏物也罢,戍边也罢,诗人用不同的方式来叙写、来传情。不管何种方式、何种题材,所诠释的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那份醇美,这不是一枝独秀的孤篇,而是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粲然绽放的绚丽。学生对我国诗词文化的美美与共、博大精深有了初步的认识,必将心生向往,轻轻靠近,慢慢沉醉。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律和声”,诗人们用凝练的语言来叙写,来传情,来营造美的意境,给我们带来穿过层层光阴的优秀文化。吟诵与积累、理解与欣赏是学生亲近诗词最朴素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视觉、听觉,调动感官,发挥想象,展开比较的触角,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这些形象化涵泳古诗词的策略,贴近学生的实际,顺应其心理、思维的发展特点,克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引导着学生融情入境。这些优秀的诗词文化悄悄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他们的身心,真有触手生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