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给家长写一封“邀约信”
2022-11-21王晓波
王晓波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会发生分歧。”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和教师这两个教育者不仅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上存在分歧,有时连教育理念都不尽相同。一旦孩子出现问题,两个教育者便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教师想到的是立马联系家长,寻求解决之道;而家长的思维则是唯学校是问,唯教师是问。因此,在我看来,所谓家校沟通,不是等问题出现后才进行沟通,而应该是班主任基于对学生的日常观察,随时与家长进行的一种主动联系。主动沟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家校协同共育的基础,也是经营好家校关系的第一步。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依然倾向于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写信。写信这种方式的好处很多,一方面教师可以字斟句酌,用更恰当的方式表达,尽可能避免引起误会;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每位家长都收到、看到,激发他们主动沟通的欲望。我会通过文字传递自己的带班理念,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给予家庭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而且,写信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回顾和反思的过程,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的教育生活,反思其间的教育行为是否妥当,想一想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
家校沟通的第一封信尤其重要。一般来说,接班后的第一封信既是一种“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式的“问候信”,也是一封班主任关于自己学生观、教师观、家长观以及带班理念的“介绍信”,更是一封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生活的“邀约信”。在班主任接班初期,这封信将带给尚处在观望状态的家长们一颗“定心丸”、一个“指南针”,让他们了解班主任今后所有教育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封信将开启家校共育的美好篇章。以下是我刚接三(12)班时给全体家长写的第一封信——
共煮一锅美味的石头汤
——致三(12)班全体家长的第一封信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
相遇是一种缘分,很高兴能与您和您的孩子相遇在三(12)班。
世界是个很奇妙的存在,我们这群曾经的陌生人因为孩子而结缘,因为培养孩子的共同使命而聚集在一起。我们聚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相互认识,更是为了一起学习,一起携手陪伴孩子慢慢成长。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三年级是一个重要转折期,作为班主任,特别期待着你们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也特别期待着你们能够给予老师同样的支持。因为,接下来的路,我们要一起走。
我一直以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不过,因为每种花的生长规律和成长方式不同,有的花会在春天绽放,而有的花要到冬天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但谁能说,积蓄了三季日月精华而迟迟绽放的花不美呢?花有自己的季节,人有自己的时刻。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宝库,总有大放光彩的时刻。我期待所有的家长和我们一起努力,以“爱”为调料,共煮一锅美味的“石头汤”。(石头汤的寓意请参见“推荐阅读”)
接下来,我们班每周都会出一份班刊,班刊的刊名我定为“蓝泊湾”:“蓝”为冷色调,寓意着宁静而致远;“泊”为停泊之意,教室是孩子们停泊休憩的地方;“湾”是港湾——一个宁静而值得停泊休憩的港湾,这是我们52个孩子、4位老师以及所有家长共同的家。如果您把这三个字多读几遍,会发现它还是“NO.1”的谐音,因为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希望我们的家长做最好的家长,希望我们老师做最好的老师。总之,我希望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家长和最好的孩子一起创设一间最好的教室。
最后,祝您和家人周末愉快!
您孩子的新老师:×××,×××,×××,×××,×××,×××
2014年8月30日
这封信的主题直接点明了教师与家长的连接方式:“共煮”即是“共育”。中国人相信缘分,信的开篇指出,教师与家长,彼此陌生的人能够相聚于一室,并相互陪伴彼此走过一段时间,是莫大的“缘分”,从心理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缘分的连接点,也是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关注点,就是我们的孩子。如何做最好的家长?如何实施家庭教育?如何与教师一起协同共育?我在后期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通过一封封信件给家长们以细致的指导。比如,我在之后的另一封主题为“做最好的家长”的信中写道: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在争做最好的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在争做最好的教师,而对于你们——孩子们最亲密的人,做最好的家长,无疑是你们的使命。有了最好的学生,最好的老师,再加上最好的家长,我们一定会是最好的班级。是的,最好的班级。最好的班级,是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园,是一间充满书香的图书馆,是一间任孩子探索的实验室,还是一间能够创造美食的烹饪间……总之,它拥有孩子们喜欢的模样,更拥有令人欣喜的精神内涵。
我的每封信都会有一个主题,比如“低头奋斗和抬头看天”“陪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一家人,一个梦,一起拼,一定赢”“陪着孩子走过浪漫期”“世界上没有完美小孩”“教育孩子是家长一生的责任”“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文字的交流,让家校的教育理念逐渐统一,彼此原本封闭的心逐渐打开,更重要的是,家长们愿意跟着我一起慢慢改变。《蓝泊湾》班刊上有一个“家长说”版块,家长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下是部分家长的反馈——
《蓝泊湾》给了我们新的启发。虽然我们也做了一些准备,但班刊里的观点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真的不错。孩子的未来不仅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诲,也要我们家长的努力,我们愿意给这锅“石头汤”加入调料。
——小祺爸爸
每周一期的《蓝泊湾》对家长是一种鞭策与警醒,老师对学生如此尽心尽力,我们家长更应承担起精心育儿的责任。怎么做?原来也许不太懂,但现在《蓝泊湾》提供了很多方法指导。
——小恒妈妈
《育儿心经》中说得很好,要孩子有文化、有修养、知好学、懂感恩,我们做家长的必须做在前面。塑造孩子优秀的品格需要我们蹲下身子、放下架子,以孩子的视野去了解、去引导。我平时工作很忙,少了些时间陪孩子,今后要多挤出时间来与孩子一起成长。
——小宇妈妈
朱永新教授说:“家长也好,教师也好,都应该深刻认识到,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不可能独自承担起最精细、最复杂的造就人的任务。”班主任的主动沟通,让家长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家校缔结教育联盟,共同发展,才会产生无穷的力量,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一旦观念转变,变化便是显而易见的。家长们开始积极参与班级建设。他们从布置一间教室开始,和孩子、教师共同创造一间具有美丽外表、温暖内核的完美教室;他们参与班级课程建设,他们是班级“半小时课程”“猫眼看世界”“猫步走天下”课程的实施者;他们立足于班级和学生发展的目标,积极策划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一家人,一个梦,一起拼,一定赢”是他们的信念,“共煮一锅‘石头汤’”是他们的目标,“把每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是他们的行动准则。
我始终认为,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为着共同使命而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的同志关系、工作关系,还应该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与联结。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我们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成为最好的自己,书写属于自己和孩子的生命传奇。感谢生命里遇见的家长,感谢他们,让我原本平淡的生命变得如此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