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教育应该遵循生活的逻辑

2022-11-21李宏亮

江苏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德性场域社会性

李宏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生活化”理念逐渐从学科课堂教学走向学校道德教育,并被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和德育管理者所理解和接纳,并逐步形成生活德育的理念。高德胜教授曾对生活德育进行了充分的学理论证,他认为生活德育是对知性德育和思维德育的全面超越,是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实践性和真实性的德育。

那么,生活德育遵循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逻辑呢?

生活德育,首先是“在生活中”的德育。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德性发展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顾当下,学校早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域,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在校时间已经超过了他们在家庭、社会中的时间。而当前的学校生活更多地表现为知识学习主导的“碎片化”生活,是基于分数与排名的“功利化”生活,学校德育更多的是存在于班队会上、学生手册里、奖惩制度中,缺少了对完整而温暖的生活本质的观照。坚持“在生活中”的德育,需要我们回应儿童的天性,走出围墙,走进社会,把生活的时空还给儿童。

生活德育,还是“通过生活”的德育。道德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僵化的道德教条,也不是为了表象化的言行规约,而是为了学生的德性生长,是为了引导其“做成一个人”,做成一个“完整的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学校德育而言,生活不只是道德教育的场域,也是助力儿童德性生长的方式。以生活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正是生活德育的关键所在。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也是实践性的,“通过生活”的德育需要我们从“想象的学生生活”走向“真实的学生生活”,以生活本身特有的包容与自洽,引导并支持学生基于生活的教育交往与道德体验,从而促成学生道德认知的提升与德性关系的重塑。

生活德育,更是“为了生活”的德育。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功成名就”,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立德树人指向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学生在文化基础之上懂得健康生活,更要有基于责任担当的社会参与。如此,生活德育需要突破传统知性德育的抽象与虚构,走向生活的真实与丰富,引导学生学以立身、学以致用,把自身的德性生长与意义追寻、生涯发展、生活品质提升有机融合。

道德教育的生活逻辑,其实就是要让学校德育时刻保持生活的“在场”,支持每一个学生能在基于生活的道德学习中,通过生活化的交往与体验,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让在生活中行走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行走的道德名片!

猜你喜欢

德性场域社会性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德性的自然与不可教的悖论*
——柏拉图《美诺》中的德性难题
the Walking Dead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