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先生”:教育的诗用生命写就
——苏州市吴江新教育学校教育纪实
2022-11-21许友超苏州吴江新教育实验学校校长
许友超 | 苏州吴江新教育实验学校校长
教育的诗是用生命写就的。培育苏州新教育学校,需要整个新教育;成就苏州新教育学校,需要整个苏州城。苏州吴江新教育学校简称苏新校,位于吴江城的东部,与同里古镇相毗邻。校园不大,只有近五十亩,被称为“一亩荷塘”。这里生活着一群互称“先生”的人。老师和校工被称为“先生”,学生被称为“小先生”。每天上课、下课,或在园子里相遇时,都会有来自师生的彼此问候。
善待一只校猫
2021年12月20日,升旗仪式结束后,苏新校举行了独特的送别仪式:与校猫“小黑”话别。小黑在校园里生活了8个月,是工作室、教室、餐厅、公寓的座上宾,大家为它准备了猫粮,经常投喂。有小先生课间逗它,不小心被小黑抓伤,要送去医院注射疫苗。为了学生安全,学校决定把小黑送走。
要抓到小黑非常简单,因为它对我们完全不防备,但这样的动作隐含着冷酷:当我们的生活被打扰时,为了减少麻烦,我们就可以利用信赖、辜负信赖。教育,不该这样为孩子的心灵着色。经过商议,学校决定先把小黑送去动物医院,检查身体、除虫、绝育,再给它找到领养人。
一些小先生为小黑写了临别赠言,离场时,大小先生们都特别安静。那一刻,许多人心中涌动着生命被温柔相待的美好。俗话说: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播种。作为教育者,播种时,我们要思考:这是一颗怎样的种子,它会长出怎样的新苗,未来开怎样的花,结怎样的果。
新教育在做一个母体,她要健康,高贵,富有生命力,能福泽一方学子。未来,她的孩子会在四方落地。苏新小先生要做“明德者”,在彬彬仁者(大先生)的守护下,生命的光明与美好,就在每个细节中生长。
把学生放在驾驶位上
苏新校的课堂是让孩子们眼里有光的地方。
数据平台和教学平台的双平台介入,基于人手一机的云助学,六边桌合围支持下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课堂空间在这里重构,课堂流程正进行再造。这些元素拓展了教学时空,让世界成为我们的课堂。
苏新校的“理想课堂”的建构在于“学教”二字,学教课堂的要素是8个字:先学后教,学到能教。梁漱溟先生说:这世上唯一有效的学习方式即是自学。先学后教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之后的学力进阶,先生们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在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学到你能教是“费曼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要素是提取与输出。小先生通过提取,加强理解,完成知识重构;通过输出,也就是思维的显性表达,全面实现自我修复。
苏新校人在理想课堂的建设方面有几项共识:一是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有问题的;二是课堂是一个没有害怕的地方;三是在共同学习基础上的尊重差异,为不同层次小先生的学业进阶做好私人定制服务。
在苏新校的理想课堂,自修样态、课堂生态、学生状态、老师教态、资源使用、活动、问对及评价皆是基于“学教”的蓬勃生长态。理想课堂,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师为导师,教室仍在,但教室又不在了。在作为“谦谦智者”的大先生们的导学下,在这样的课堂里,小先生们砥砺智慧,蓬勃生长,成了校园里的“砥智者”。
用奔跑的脚步书写
有一种诗歌是用奔跑的脚步写成的。苏新校的小先生每天会进行2500米长跑,大先生们也会化身教练,一起陪跑。上下午的阳光体育运动时间,小先生们在队伍里奔跑,一千几百米跑下来,阵型不乱,口号响亮:苏新教育,理想课堂,学以成人,对话世界。
在苏新校,每位小先生都有自己的体能成长档案。入校之初,对小先生们进行专项测试,建立体能成长档案的首次记录。以此为起点,长、短跑项目测试以月为时间单元,全项测试以期中、期末为时间单元进行过程检测与发展评价。这样的测评与过程追踪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时时关注到自己的体能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引起父母们的充分关注。
苏新校要教会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大先生先导,做循循行者,陪伴小先生们建立终身运动的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校园里的强体者。
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
小先生们报到的第一天,学校的几项安排给家长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校园里每个孩子都有一面自己的旗帜,孩子和家长找到自己的旗帜后在旗下合影;每一个孩子都在“遇见新教育,寻找守护人”的背板上抽取一张写着学校先生们新学期寄语的卡片,抽到的卡片是哪位先生写的,哪位先生就成为那位“天选之人”,也就是孩子们的守护人。小先生们会在学校门口一张巨幅高铁票旁合影,始发站是新教育学校,目的地是“美好未来”。
孩子们完成入学报到后,家长们依然流连在校园,不舍得离开。先生们问他们:孩子们今天入学,作为家长,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家长说:感觉自己的孩子被放大了。
的确,在苏州新教育学校,每个人都是封面人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苏新校,就是要把每一个孩子放在掌间、心上。
学校的风雨连廊有36根廊柱,每根廊柱上都是小先生们创作的丙烯画,从四大神兽到小王子,从梵高的星空到哆啦A梦、狼图腾……一条连廊,呈现了苏新少年们的美好想象与创造。董先生给这条长廊取名叫“林廊”。林廊,一方面取栽培、成长之意,另一方面谐音琳琅满目的琳琅,喻指这些作品美好而珍贵。
真正的教育者是心怀慈悲的人。大先生们倾尽心血,不知疲倦。孜孜学者们是在用心守护孩子们,守护过程也是爱与温暖生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小先生们同样用爱与温暖创造了属于他们的作品,那些以爱与温暖为底色的作品每一件都难忘,每一幅都好看。
苏新校还有与新艺术教育研究院合作的以国际名校、国内八大美院升学为主要目标的大千美术部,这一项目由中央美院教授作为专业支持,除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课双师外,接下来还会有“驻校艺术家”生活在校园里。其实大千班的小先生们在校园里的生活本就是一个创美的过程。
就这样,小先生们成了校园里的创美者。
知难不难
新教育学校每一位小先生都要修习三门课程:领导力课程、学习力课程、思维力课程。学习力、思维力、领导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构成。比之于高频次刷题、半军事化管理等以耗损学生学科兴趣、问学意识为代价的所谓的快速提分策略,“三力”更是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之所需。这样的定位体现着苏新人的长跑思维:教育一个孩子三年,要考虑他此后的30年,考虑一个民族此后的300年。
此外,新教育学校的每位大先生都要践行双平台、人手一机、一课一案支持下的“学教课堂”,也就是理想课堂;新教育学校的每一位小先生都要成为能够自主管理生活、自主安排学业的自律者与自由人;新教育的每一位大先生从探索营起就要引导学生逐渐踏上轨道,实现无人驾驶,也就是实现晨诵、午修、暮省、无人监考等全面自主。苏新校的小先生们连午睡都是回到公寓的床上去睡。这一工作在“双减”背景下引起了吴江教育局督学顾桂荣先生的重视,他说,让孩子们每个中午可以躺下来午睡,学校的管理与服务难度都增大不少,能做到这样,的确可贵。
为了小先生们的发展,苏新校人从不畏难,迎难而上,因为苏新人确信:知难不难。苏新校的大先生和小先生们不复制、不盲从,躬耕于教育的田野,积极探索理想课堂的实施路径与办法,他们是吴江城里一群知难而上的求难者。
于是,苏州吴江新教育学校的校园里有了做“五者”大先生的校园文化,他们是望之俨然,即之也亲的彬彬仁者、谦谦智者、孜孜学者、循循行者、谆谆长者;
于是,苏州吴江新教育学校的校园有了做“五者”小先生的校园文化,他们是格物日新,勇猛精进的明德者、砥智者、强体者、创美者、求难者。
“五者”大先生与“五者”小先生共同把苏新校发展成为一片温暖之地、光明之地、幸福之地,这些校园文化要素汇聚成为正大气象,向着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