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察冀边区的“三三制”村政权建设*

2022-11-21张同乐

关键词:政权抗日民主

张同乐

(河北师范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三三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时,在人员分配上采取的政策。即抗日民主政权机关中的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大体各占1/3。以保证党的领导权,广泛地争取和团结赞成抗日和民主的各阶级和阶层,孤立顽固派。”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 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年,第20 页。最下层政权中的人员分配比例可着量变通。“三三制”是阶级联合平等民主、各个抗日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统一战线政权,使各阶级各党派都有机会参加政府管理国事。在中国共产党占优势的情况下,形成了各革命阶级包括中间派在内的抗日联盟。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村级政权逐步实现了由村长制到村民委员会制的过渡,基本上消灭了封建邻闾制度,大批抗日人士走上了村长的岗位,但是,要把封建势力彻底摧毁,将其土地、武装彻底地有保证地转移到农民手中并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生活;要适应全民族总动员的抗日斗争的客观需求,必须加强抗日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一、晋察冀边区 “三三制”村政权建设背景

(一)从苏维埃制向抗日民主制转型的历史趋势

1937 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是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政权。工、农及一部分小资产阶级有选举和被选举权,地富豪绅被专政。1935 年10 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由于日本加紧侵略华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人抗日呼声高涨,在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势下,苏维埃制度已不适应抗日救亡新局面,所以中国共产党开始逐步改变自己的政策。1935 年12 月15 日宣布对赞成抗日的地主不没收土地,对于富农不准任意惩罚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后,1937 年3 月正式宣布取消两个政权对立,改苏维埃政权为抗日民主政权。同年5 月,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十六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①《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1937 年5 月12 日),韩延龙、常兆儒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 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第194 页。通过这种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实现彻底的民主。9 月6 日正式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地方政府,在普选的抗日民主制度下,无论何人,做过何事,“只要他不是汉奸、卖国贼和犯罪经法庭褫夺公民权的,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的民主制度,是抗日大团结前提下的民主制度”②于鸣:《陕甘宁边区怎样实现了民主制度》,《群众》周刊,1940 年第1 期。。因此,“三三制”思想的产生,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形态的变化为基础的。

(二)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必然选择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略华北,原有的地方政权解体,地方性的抗日救国会、战地动员委员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群众抗日团体纷纷建立,它们是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的抗日机关,也是决定并征收合理负担,供给部队给养,逮捕审讯汉奸,颁布减租减息,改善工人生活命运的权力机关。它们承担了当时一切应由政权负担而为残存的旧政权所不能负担的急迫任务。但此种过渡局面,“必须有一个被否定,或融化成为一个新的综合的东西”③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1941 年9 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年,第49 页。。

1938 年3 月23 日,晋察冀《边区区村镇公所组织法暨区长、村长、镇长、闾邻长选举法》规定,“区公所,设区长1 人,助理员2 至4 人,均由区民选举;但在民选前,区长由边委会委任,区助理员由区长遴选、县长委任”④《晋察冀边区区村镇公所组织法暨区长、村长、镇长、闾邻长选举法》(1938 年3 月23 日),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63-64 页。。区公所是县政权领导村政权工作的重要枢纽和桥梁。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第一次县长联席会议认为,村政权是边区政权建设的重心。按照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问题决议案》及村长、镇长、闾邻长选举法,在村“置村公所,设村长1 人……村镇在500 户以上者,得增设副村长或副镇长1 至5人。村长、副村长由村民大会选举,镇长、副镇长由镇民大会选举,均由区公所呈报县政府备案”⑤《晋察冀边区区村镇公所组织法暨区长、村长、镇长、闾邻长选举法》(1938 年3 月23 日),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68 页。。1938年3 月之后,边区掀起民选村长运动,并与各区村的反贪污斗争相结合。晋察冀区8000 多个村庄民选村长,参加选举公民占40%-50%。6 月间,冀中区政治主任公署颁布区、村、镇“组织法”和“选举法”。据24 个县统计,有3128 个村庄进行了选举和改选,占所属村庄的68%。⑥谢忠厚、肖银成主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年,第78 页。村选对改造村政权,奠定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到1940 年初,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各抗日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在内的抗日民主政权。在这些政权中,中共以外的其他党派、团体和工农以外的其他阶级、阶层人士数量较小。因此,1941 年村选是在更加扩大的民主范围和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全民族抗战的时代背景下,村选运动绝不是一次可以做好,而是多次的长期斗争。夹生地区仍是农会当权,一切权力归农会。冬天各地就应创造典型经验并作充分的准备工作。秋收征粮以后,各地应该总结工作,办冬学,村选的准备与酝酿应是这些总结会议与冬学的内容之一。1941 年春,党政军民学一齐动员组成工作队到乡村,开展彻底摧毁封建势力的民主斗争,积极进行新社会、新生活的民主建设,并是对于广大群众生动活泼且深刻的民主教育。必须选举政治上纯洁、为人正派的好干部组织村政府,认为政权工作只是“支差”,因而只找些能说会道,而不注意是否正派的人来做政权工作是不对的。

1938—1940 年的村选,实行自下而上的普遍的直接平等的秘密选举制。建立了全权的村民意机关——村代表会。在政体上,确定村代表会与村公所均采取民主集中制,确立了议行合一的一元化体制。基本群众逐渐取得了村政权中的优势,基本上取消了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政,同时共产党对村选的注意与领导也加强了。但此时村代表会的选举极不深入,“捉大头”“选坏人”的现象仍严重存在;村政权组织机构严重的形式化;包办代替,强迫命令等不民主的作风不断发生;建立在旧的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以户口为单位的邻闾制,尚未在一切地区彻底废除,而不少地区,则仍有顽固堡垒存在。尽管这三年的村选存在诸多问题,旧日村政权的封建统治机构尚未基本改变,基本群众在村政权中尚未取得优势,因此这还未能真正成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下层基础。群众对村政权的改革仍多漠不关心,甚或怕当村长,各级党的注意与领导也很不够。但这一自上而下的改革,完全适应了客观形势的要求。

(三)共产党民主政治追求在全民族抗战形势下的体现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抗日与民主不可分割,把实现民主作为坚持抗战的重要条件。“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 年5 月3 日),《毛泽东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56 页。。“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实现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就不能动员人民进入抗战,取得保卫祖国和收复失地的胜利”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 年5 月3 日),《毛泽东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57 页。。毛泽东在1940 年1 月提出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同时,提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③《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 年5 月3 日),《毛泽东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57 页。。“这就是革命的中国、抗日的中国所应该建立和决不可不建立的内部政治关系,这就是今天‘建国’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方向。”④《新民主主义论》(1940 年1 月),《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677 页。中国共产党自身对民主的追求同开始于.1939 年的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交互影响,一方面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的民主呼声,并把对抗战中的中国民主联合政权的设想,作为全党的奋斗目标,“国民大会代表名额共产党员应占1/3,至少1/4,国民党1/3,其他各党派及无党派代表占1/3”⑤《中央关于对国民党第五届参政会的对策问题给博古等的指示》(1940 年2 月21 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9 一.1941 年),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 年,第328 页。。另一方面在抗日根据地切实实行民主制度,用实行“三三制”的实际行动,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实行民主政治的诚意。“我们所号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分阶级党派,在救国的旗帜下一致联合起来。为着抗日需要民主。我们的边区不但要成为抗战的模范区,而且要成为民主的模范区,就是说我们这里实行了彻底的民主,作为全国的榜样”⑥于鸣:《陕甘宁边区怎样实现了民主制度》,《群众》周刊,1940 年第1 期。.。“三三制”的提出,一方面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政权上的具体体现,它的提出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相伴随;另一方面,“三三制”思想的提出,也是用实际行动揭穿国民党顽固派宪政骗局,教育、团结各阶层人民的需要。共产党一贯的民主追求与边区政权建设,国统区中间力量为主的民主运动意向,在抗日救国共同目标下的契合,使政权“三三制”建设成为共产党、中间势力的共同愿望与要求。晋察冀边区村政“三三制”建设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才得以促成的。

二、晋察冀边区 “三三制”村政权建设的实施

1939 年1 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提出了政权建设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实施民主政治,建立各级政权的民主集中制,密切政府与人民的联系,使之更能成为统一战线的廉洁的地方政府;发挥抗日政权的最大能力,以它的模范作用影响并推动全国各地政府进步。”①《彭真传》编写组编:《彭真传》第1 卷1902-194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年,第162 页。

(一)“三三制”村政权建设的思想指导

.晋察冀边区“三三制”村政权建设是在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指导之下进行的。1940 年3 月,在党内正式提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②《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 年3 月6 日),《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741 页。。.“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③《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 年3 月6 日),《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742 页。。.1943 年7 月,毛泽东在《团结到底》一文中,公开提出了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主张,要求在建立敌后抗日政权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无论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任何党派,只要是不投降不反共的,应使其在抗日政权下面有存在和活动之权”④《团结到底》,《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760-761 页。。此后,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三三制”原则,.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了“三三制”政权。

(二)“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基础——村选

遵照中共中央关于“三三制”政权建设精神,晋察冀边区把村选作为彻底实现“三三制”的重要举措。

1.村选中贯彻“三三制”政权建设精神

实行“三三制”原则下的村选,使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的村政权建设成为新民主主义政权之坚强的下层基础。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晋察冀边区施政纲领中,明确指出在各级政权中应争取保证共产党人占1/3,其他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2/3 的名额比例。在历届晋察冀各级政权的选举中,共产党人曾经用一切力量,力求选举结果能够符合双十纲领这一规定,能够真正做到共产党员只占1/3,而其他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占2/3,使晋察冀边区的各级政权能够真正符合于新民主主义政权的组织形式。

但是1941 年的村选中“三三制”的实现还是极不平衡的,有些地方村政权中共产党员超过了1/3,其他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少于2/3,而在非党人士中,乡绅地主的数量相对更少一些。有些地方村政权中共产党员还不足1/3,甚至个别的县份只有1/10,.这种不平衡性不仅存在于县之间,而且存在于一县范围之内,以山西盂县为例,在8 个区的村政权中没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占23%,坚决实行了“三三制”的仅占31%,共产党员超过1/3 的占23%,共产党员少于1/4的占23%。⑤奎:《论村选“三三制”》(1942 年2 月22 日),《战线》1942 年第76 期。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434 页。从这一事实证明,边区的村政权绝不是像反共顽固分子污蔑的“共产党一党专政”,而是真实的统一战线性的政权,但同时也要看到1941 年村选中,在“三三制”的实现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的缺憾,这种缺憾有待于在1942 年村选中加以纠正。

选举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符合“三三制”要求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在边区工作的共产党员与边区人民一起牺牲奋斗,深得广大人民的爱戴与拥护,又往往易于为群众所推选,而使当选的共产党员的数量超过全体当选人1/3;另一方面由于边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有一些完全是贫农和佃农的村庄,在那里找不到地主、士绅来参加“三三制”政权。还由于敌我斗争的复杂与军事政治力量的不平衡,个别村庄反共顽固分子的一党专政还依然存在,使得这些村庄也不易实现“三三制”。

“三三制”的实现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在于边区党组织在执行村选的“三三制”上,主观努力不够;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与宗派主义的残余存在;还有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恶劣传统影响。在共产党内主要表现为自以为是,把持包办,好干脆、清一色、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总觉得村政权中党员越多越好,不愿与非党人士商量和解决问题。有些人满足于形式上的“三三制”,不去认真地选择党外人才与之共事,而只满足于选上一些党外人士听听他们意见,装点装点门面。有些只求满足于党员占1/3,而不力求党员质量的提高,致使政权实质上仍为反共顽固分子所操纵,变成反共顽固分子的专政。有些地区虽然在组织上实现了“三三制”,但是没有发挥村民代表会的作用,未能使大众的民主主义的作风真实实现,缺少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的余毒在边区各地村政权中固然存在,但还不能说是一个异常严重的现象,但它的确严重阻碍着“三三制”村政权的彻底实现。因此要在1942 年度的村选中彻底肃清这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的遗毒,不仅使“三三制”的村政权在组织上能够彻底实现,而且在工作上能够真实实现“三三制”的精神。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作风,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在实行“三三制”村政权的乡村,民众“已经从亲身的经验中体会到了:过去一年村里谁办事不公,致使自己吃了亏又闷了一肚子气;谁办事又最好,使村子里大家都得到了好处,这是不能够轻视的。所以,人们又用培植庄稼的姿势来培植着这村政权”①夏蓝、沈重:《民主——在乡村》,《晋察冀日报》,1942 年5 月27 日第4 版。。当第二次正式的选举开始时,“各人都有着自己的主见,虽然有那许多人竞选,三十三个代表着各阶层公民意志的人和两个主席被选举出来了;符合了‘三三制’的原则”②夏蓝、沈重:《民主——在乡村》,《晋察冀日报》,1942 年5 月27 日第4 版。。当天晚上,新选出的村政权即举行第一次村民代表会和村务会议,对“滩地作夫”“准备反‘扫荡’”、公平征收统一累进税等问题,作出了符合民意的决议。

在边区村政权中彻底实现“三三制”,这是中国共产党真实的政策,同时这也是一切党内外人士共同努力的方向。毛泽东说,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又说除敌人汉奸以及破坏抗战与团结的人们没有说话的资格以外,其他任何人都有说话的自由,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的,“这应当是建设我们新民主主义的村政权的圭臬,应当成为边区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准绳”③《彻底实现三三制是今年村选的中心任务》,《晋察冀日报》,1942 年3 月27 日第1 版。。

2.在村选中肃清宗派主义残余,彻底实现“三三制”

《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指出,实行“‘三三制’原则之下的村选,已经使北岳区的村政权建设成为新民主主义政权之坚强的下层基础。但是,村政权的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严重的困难和弱点,党在这一方面的领导作用,还非常不够,我们的村政权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严重的战争环境与满足整个政权建设工作的要求”④《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27 页。。1942 年.“三三制”村政权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基本特点:(1)村政权已经过四度民主选举,并且已初步实行了“三三制”。已成为崭新的新民主主义的村政权,但是在“三三制”的执行上还很差(不彻底、不认真、不普遍),而且各地极不平衡。(2)敌我斗争空前尖锐。抗日民主村政权组织比之1941 年已有某些缩小,两面派的村政权随着游击区的扩大而增加,某些村政权曾经过波折(尤其在1941 年秋季日军大“扫荡”时)。同时,日军正在封锁沟、封锁线内外积极摧毁抗日民主政权,扩大敌伪政权。“无人区”内的村政权遭受重大损失。在有些地区,日伪则企图玩弄村选把戏,进行欺骗。.(3)基本地区的农村阶级关系有了极大的变动。乡村小资产阶级成份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均占了优势,但地主阶级在经济上的优势绝不可忽视,而且他们有长期统治农村的经验和文化上的优势条件,他们还企图利用边区的民主政治,采取合法的曲折办法恢复已失的旧政权。(4)村政权的建设极不平衡。有的党员占了绝大多数,有的实行了“三三制”,有的地方顽固堡垒依然存在,敌我斗争形势各地亦极不一致。

“三三制”村政权建设新阶段中的任务,一是团结一切进步分子与中间力量的武器,是党的真实政策,因之,彻底地、认真地、主动地实行村政权的“三三制”,是1942 年村选最基本的中心任务。一切抗日不反共的分子都可以参加“三三制”政权。二是根据敌我斗争的尖锐复杂的形势,在游击区、接敌区展开与日伪尖锐的争夺战,扩大抗日民主政权,掌握两面派与转化向敌之两面派为向我之两面派,是敌我斗争的焦点,在1942 年村选中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三是1942 年村选是在“精兵简政”的口号下,适当的改革村政权机构,达到简单、切实、精干。四是村财政的整理与正规化是检验村政权建设的重要标志。村财政尚未完全走向正规化,浪费现象与财政收支的不正常现象仍相当严重,甚至某些地方尚有变相的贪污。在1942 年村选中,必须坚决根据政府法令,对村财政加以彻底的整理,打下将来村财政统一边区的基础。

(三)“三三制”村政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三三制”村政权的初建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开始选举“三三制”村政权时,出现了不平衡性与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的缺点。据北岳区10 个县不完全统计显示:

第一,“三三制”实现不平衡。如盂县8 个区,197 个村中:45 个村没有党员参加,占百分比23%。61 个村坚决实行了“三三制”,占百分比31%。46 个村党员超过1/3,占百分比23%。45 个村党员在1/4以下,占百分比23%。①奎:《论村选“三三制”》(1942 年2 月22 日),《战线》1942 年第76 期。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435 页。

从北岳区的10 个县和盂县的8 个区197 个村中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例如阜平五、六、七、八、十一区(旧的划区法)由于经济上的贫困,有不少的村子完全是贫农。当然在这样的阶级基础与成分上要彻底实行“三三制”是很困难的。其次,军事政治力量的发展也有极大的不平衡,许多地区顽固堡垒依然存在。根据易县的统计,1941 年四、九两个区的选举比较,选举前顽固堡垒有13 个村,选举后有3 个村。龙华选举前,地主占优势的村庄约达60%,共产党员与群众占优势的村庄占39%;选举后,地主占优势村庄减少到45%,共产党与群众占优势者增加到55%。②奎:《论村选“三三制”》(1942 年2 月22 日),《战线》1942 年第76 期。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435 页。还有党的力量发展的不平衡,像阜平有些区里许多村子全是党员,但其他某些村子中基础很薄弱。

第二,各级党组织在执行村选“三三制”的主观上努力不够,特别是在支部中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倾向,以致未能认真、普遍、彻底地执行“三三制”。有些地方只满足于自己动员工作的模范作用,没有细心研究党的“三三制”的精神,只是粗枝大叶地布置工作;有的是一个礼拜完成村选(如阜平1941 年村选);有的强调突击,没有精雕细刻地组织工作(如平山及其他许多地区);有许多党员甚至个别县区干部不了解“三三制”是党员占1/3,进步分子(工农、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占1/3,中间分子占1/3(抗日不反共的富农、地主、士绅、大商人),有的解释为党员占1/3,群众占2/3(阜平实际上是这样做的,平山则规定为实行“三三制”的标准),有的解释为共产党员1/3,国民党员1/3,群众1/3(涞源×区××庄是一个标本的例子,村长是共产党员,村副是国民党员,各委员会两个主任是共产党员,两个是国民党员,另外一个是群众),还有将中间分子认为是中农的,或在中间分子以外,另列地主士绅一项的,这都是对党的“三三制”政策没有细心研究的结果;对于团结进步分子争取中间力量的政治意义,特别是策略上的意义没有了解;不了解争取中间力量是团结对敌孤立与打击顽固势力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党在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中的一个基本方针。

第三,村选“三三制”没有认真普遍彻底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与宗派主义。许多党员干部,不去分析具体环境与阶级力量的变化,不去认真地研究党的政策,因而产生许多严重的结果。为了保证1942 年村选“三三制”的彻底实现,必须在党内肃清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与宗派主义的残余。这些残余的主要表现是:自以为是,把持包办,不顾及党的政策与影响,将保持优势与“三三制”对立起来;不了解“三三制”的实行是依靠党的正确的政策与建立在党的工作基础之上,总是以为党员有压倒的大多数,才能保证党的政策的执行,而不了解正确的政策,就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影响到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和巩固,实质上陷自己于少数人的孤立地位。某些地区在形式上实行了“三三制”,但在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有的为了装点门面,不去认真地选择党外人才,而将毫无能力的老实人吸引起来;有的不去争取中间势力,将基本群众凑足2/3,就心满意足,还认为是“找不到中间势力”(如灵寿、完县);有的满足于党员占1/3,而不力求质量的提高,以致在暗中为顽固势力所操纵与指挥。还有的在选举后,村代表会有名无实,不能经常行使职权,或者是村代表会主席包办一切,其他各委员会有职无权的现象,也在不少地区不断发生。宗派主义的遗毒,在党员干部中是相当深刻的。尚未消除.“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观念。

上述问题的发生,客观上是由于经济、军事、政治及党的工作发展的不平衡所致。战争环境的限制,中国社会历史历来缺乏民主传统;边区虽然经过相当长期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改革,但民主政治生活的锻炼,仍赶不上客观环境的需要。主观上是对党的策略理解不够深入,准备、布置、检查工作都未到位。于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便得了活动的空隙和地盘,党政不分,“二村长”包办代替一切的现象,更加成为认真普遍彻底执行“三三制”的一个重大障碍。

2.保证村选中“三三制”认真普遍彻底实行的举措

一是“具体研究和分析每一个支部所处的环境与阶级关系的变化,普遍讨论与总结以往村选政权建设的经验,每个党员干部应当虚心学习,以小学生的态度,去学习掌握党的.‘三三制’政策”①《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38 页。。深入实际,在村选实践中参加帮助村干部,推进村选“三三制”的伟大改革。

二是“根据区党委关于村选的决定,按照不同的地区,再将实行的办法更加具体化,反对.‘三三制’的机械论与怀疑论”②《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30 页。;特别要注意各种地区干部的适当调剂与各种斗争的密切配合,才能更有力地保证村选“三三制”完满的实现。

三是党员干部的选举“行动力求合法,在遵守与执行政府法令上应做模范,坚决反对将党的政策与政府法令对立起来的现象,严格制止党员干部任意违法干涉选举的不正当行为”③《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38 页。。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在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中进行公开的活动,使自己在“三三制”的选择中真正成为广大群众与一切阶层人士民主团结的核心,用竞选讲道理的办法,保持或争取自己的优势。在党外人士愿意与我们订立竞选联盟的情况下联合竞选,反对任何强迫与暗中串通的现象。

四是“县区以上的党(政)机关,要选派工作队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和帮助村选‘三三制’认真地执行.,及时地反映情况,指示工作,随时总结成功与错误的经验教训,及时地运用到各县区的范围之内的每个村庄里去,使其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实行新民主主义村政权选举的大竞赛,由此产生更生动的、更充实的经验”①《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38 页。。反对以任何陈旧的观念来看这一问题,反对以为又是一年一度例行公事的村选,简单易行,粗枝大叶,毫不吃劲的旧作风。

五是正确地开展党内斗争,反对“左”倾的关门主义,但同时要注意可能发生的右倾的投降主义危险。如敌我在接敌区、“无人区”与封锁沟内外及中间地带斗争空前尖锐,害怕当村长,或将政权拱手让给地主老财一手包办,或以此曲解“三三制”的执行。在巩固的根据地内,虽然在政治上共产党占优势,但在经济上地主的优势仍须重视。同时他们有长期统治经验与较高度的文化水平,在认真普遍彻底实行村选“三三制”的时候,可能利用时机,散布他们的影响,甚至在共产党工作薄弱的地区,或工作准备与布置较差的地区,企图在村政权上夺取优势,而将党员与基本群众置于他们控制之下。必须正确地认识“三三制”的积极意义,在“三三制”政策的运用上,还要善于吸引党外人士合作,采取选举联盟的办法,向顽固堡垒进攻,使之变为新民主主义村政权的先进地区。..

(四)“三三制”村政的组织改革

由于敌我斗争具有相当长期的尖锐性与紧张性,各地干部质量与数量的不平衡性,在精兵简政的原则下,“村公所委员会的组织应当减少(除奸委员会取消,调解与民政合一等),最多不能超过5 个。各委员会的人数大村庄以3 人至5 人为限,小村庄以1 人至3 人为限(1 人者,只名为某某委员,不设委员会及主任),视具体情况决定”②《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30 页。。根据村政权建设的不平衡性与复杂性和不同地区敌我斗争之具体情况,在共产党八路军“占优势的一般接敌区,凡不受日军、汉奸严重威胁的,可建立村代表会与各种委员会,并坚决实行.‘三三制’”③《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30 页。。在抗日斗争“特别残酷的地区(如敌之某些据点与紧接封锁沟内外),可不采用村代表会的形式,亦不设立各种委员会,以村长处理一切日常工作”④《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30 页。。“在必须对敌支应的情况下,可建立外交村长,以应付敌人,但不能建立两重政权”⑤《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30 页。。在抗日根据地已经巩固的地区,“应由共产党组织保证彻底实行.‘三三制’”⑥《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30 页。,采取选举办法,由共产党员与非党人士联合竞选。但在巩固地区内遇有落后地区,应依靠统一战线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开展,县委和区委应有计划地调动得力干部党员,经过公开选举机关,提出联合竞选的办法,求得“三三制”的实现。在这种地区,中间分子与基本群众可能多一些,党员少一些;应集中火力打击与孤立反共顽固分子,以取得村政权“三三制”选举在这些地区的胜利。要强调“政权组织的统一性,反对强调特殊性与独立性。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在各种不同环境中应有具体的运用”①《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30 页。。

处理好“精兵简政”与“三三制”的关系。精兵简政方案提出以后,“个别人士认为:‘简政’就是缩小行政机构,裁减工作人员,就是要排斥政权中的非共产党人士,也就是要推翻.‘三三制’,使.‘三三制’在‘简政’这一口号下化为乌有”②张友清:《简政与三三制》,《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 年4 月3 日第2 版。。一些党外人士曾误认为,共产党曾经以“三三制”邀请非党人士参与政权,现在抗战可能要胜利了,共产党要独享抗战胜利的果实,独霸政权。这显然是一种误会,“‘简政’绝不是消极的裁员,恰恰相反,必要的人员决不可少,应做的工作还是要做,而且应该比以往做得更好,‘简政’这一合理的方针,不但与“三三制”不相矛盾,而且可以保证.‘三三制’的严格实行,正是为了联合各党各派以及无党无派人士共同努力政权建设,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毋庸讳言,今天敌后各抗日民主政权的各级政府,在有些地方共产党员还是占了多数,还是在1/3 以上,因此,或多或少的还有包办的现象”③张友清:《简政与三三制》,《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 年4 月3 日第2 版。,“在‘简政’这一设施中,应该‘简’掉的决不应该是有才有能的党外人士,首先倒应该是某些不称职的共产党员”④张友清:《简政与三三制》,《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 年4 月3 日第2 版。。

(五)“三三制”村政建设中党的领导

在村政建设中,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到村政建设的各个具体环节,首先“在选举时,党要正确掌握政策……在选举后,党必须监督与指导村政权执行党的政策与政府法令,及时纠正政权中党员干部一切违反政策的行为”⑤《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31—432 页。。解决党政不分和党员兼职现象。“党的负责人在一切政权工作的范围内,不得干涉行政或指挥命令村长;在行政系统上,任何工作部门的党员连同支部书记在内,必须服从村长,执行村长的命令。党必须在一切场合维持与提高政权工作人员的威信”⑥《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32 页。。与此同时,共产党组织必须加强政权工作中的党员的统一战线与民主的教育,使之养成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习惯和民主主义作风,坚决反对那种宗派主义与把持包办的恶劣风气和麻木不仁、丧失立场的右倾机会主义。与此同时,党必须有计划地配备质量优良的干部掌握村政权工作,在敌我斗争更加尖锐与复杂的地区更须如此,并不断提拔、培养大批行政工作干部,提高村政权中及各级政权中党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全党必须高度紧张起来脚踏实地地完成这一光荣事业;任何对这一工作的忽视与敷衍了事的态度,都须坚决反对;任何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与形式主义,必须坚决克服。我们必须坚决执行党的.‘三三制’,展开对敌寇的严重斗争,在党的精兵简政的口号下建立精干的战斗化的村政权组织与严格的村财政制度。这是巩固阵地,进一步建设根据地,准备反攻实力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①《中共北岳区党委.关于1942 年村选的决定》(1942 年2 月22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谢忠厚、宋学民主编:《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权建设》中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432-433 页。

三、“三三制”村政建设的意义

“‘三三制’思想是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问题上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思想的形成突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权观的发展已日渐成熟。”.②季松:《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的形成》,《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第3 期。“三三制”村政建设在晋察冀模范抗日根据地建设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一)“三三制”村政权建设推进了边区村级政权政治民主化

“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共产党的理论探索成果,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三三制”在晋察冀边区的实践,适应了当时全民族抗战总动员的需要,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斗争的客观需要,符合当时中国阶级“两头小中间大”的国情。通过“三三制”的实行,敌后抗日根据地构筑起各抗日阶级、阶层的代表参政的平台,畅通了人民行使议政从政的权利,有效推进了边区村级政权政治民主化,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抗日救国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三三制”思想的内涵不仅仅是敌后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分配上的比例关系,而且其更重要的内涵则是“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内容。实质上,“三三制”是抗日战争时期一种真正的民主制度,根据政权机构中人员分配上的“三三制”和民主建设,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才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三三制”思想的全部内容。在此意义上,抗日战争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特定阶段。

“三三制”村政权建设助推了边区村级政权政治民主化,“政权的‘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内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新中国人民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它规定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组织成分上人员的分配,也就是确定了各革命阶级在国家政权组织中的地位。如果没有这一明确的规定,则不能保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贯彻执行”③胡锡奎:《贯彻“三三制”的原则精神和实质到各级政权建设中去》(1943 年1 月25 日),河北省档案馆藏。。.

(二)“三三制”扩大了基层农村的抗日统一战线

晋察冀边区的村政建设是在更加扩大的民主范围和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意义在于,使村政权在“三三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选,一切不投降、不反共的抗日人民都能积极参加村选。同时实行以公民小组为单位的村代表选举制,有计划地健全村代表会,并使之实际上成为立法和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村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石。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改造旧村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村政权,经历了半政权性质的村‘动委会’,到民选抗日村长,再到建立村民代表会议这样一个逐步改革的过程。打破了几千年的封建邻闾制,人民真正争得了当家作主人的权利和地位。”④详见拙作《从村长制度到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的村政建设》,《军事历史研究》2015 年第3 期。

在侵华日军加紧“扫荡”与顽固派进行局部反共战争的形势下,村选中投降分子、顽固分子甚至汉奸必然要乘机以各种形式破坏村选工作,边区人民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斗争方法和手段,保证村选的胜利完成,并向落后地区的顽固堡垒及敌占区、游击区进行胜利的突击,为巩固和扩大村选的胜利而斗争。为了适应战争和统一战线环境的需要,为了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为了更便于工作上的领导和财政经济俭约与干部的调剂,改革行政村,减少行政上和民选的单位。这对深入开展村政建设和边区民主建设,是有实际的推动作用的。

晋察冀边区村政“三三制”建设中,共产党员同党外人士实行真正的民主合作,充分发扬民主。共产党员并没有什么“特权”,没有以自己的优势压制别人,以滥用多数的表决来通过决议的现象。党外人士的正确意见,很快就被采纳,他们不正确的意见,也是用平心静气的态度来进行解释,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真诚地实行了民主合作。“三三制”村政建设,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地主、资产阶级容易脱离日寇的反动宣传和顽固分子挑拨离间的影响,比较安心地与我们合作抗战,支持根据地的建设事业。因为‘三三制’这种政治规定是用简单的数字表现出来的,所以异常明确,容易使党员及各界人士了解和执行,并以之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来对照比较权衡其利弊、是非”①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1941 年9 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年,第49 页。。“政权.‘三三制’是巩固抗日团结,巩固抗日根据地及其政权的有力武器,它是今天所必须的,也是完全正确的”②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1941 年9 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年,第50 页。。正如彭德怀在北方局会议报告中所讲,“‘三三制’政权正是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策略上打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党专政’与争取中间势力的有力武器”③《彭德怀同志1941 年3 月12 日在北方局对冀南工作的结论》(1941 年3 月12 日),转引自王永祥:《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233 页。。

(三)“三三制”村政建设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政权观的发展已日渐成熟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提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理论和思想。中国共产党自身对民主的追求,与1939 年开始兴起的民主建政运动相契合,一方面支持民主党派的宪政呼声,并把对抗战中的中国民主联合政权的设想作为全党的奋斗目标,“国民大会代表名额,共产党员应占三分之一,至少四分之一,国民党占三分之一,其他各党派及无党派代表占三分之一”④《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对国民党第五届参政会的对策问题给秦邦宪等的指示》(1940 年2 月21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155 页。。另一方面在抗日根据地切实推行民主制度,用实行“三三制”的实际行动,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诚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分阶级党派,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一致联合起来,为着抗日需要民主,共产党领导的边区,不但要成为抗战的模范区,而且要成为民主的模范区,在全国树立了民主建政的榜样。所以“三三制”政权建设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政权上的具体体现,亦是以实际行动揭穿国民党顽固派宪政骗局,教育团结各阶级人民的需要。因此,“三三制”政权思想的提出和“三三制”政权建设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实践,是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目标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共同愿望。“三三制”政权建设在边区的实行,适应了全民团结抗战的国情,调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抗战的积极性。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政权观的发展已日渐成熟。

(四)“三三制”村政建设树立起抗日民主政权的“模型”

在“三三制”政权中不同的抗日民主党派,有一定数量的代表参加,工作中进行“各党派协商”,党员与非党人员的合作中,遵循党派平等的基本原则,这是多党合作的一种体现。针对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实行与其他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的思想,中共中央指出,这种说法完全忘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要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的人士,都有说话办事的权利和机会。我们需要的是民主,而不是替天行道的‘明主’,所以一切抗日人民的代表,都一定要享有在议会里讲话、在政府里办事的机会和权利”①《解放日报》社论:《充实县级三三制》,《解放日报》,1942 年3 月4 日第1 版。。中国共产党真诚地与其他党派合作,共商抗日大计,在根据地“三三制”政权下,人们所看到、听到的是民主合作,而不是专制、独裁、一言堂。因此,根据地被人们认为是希望之所在,不是没有道理的。

结语

晋察冀边区经1938-1940 年村政建设,广大乡村实现了由村长制到村民委员会制的过渡,大批抗日人士走上了村长的岗位。为推进全民族抗战和边区民主建政进程,.1941 年之后的晋察冀边区村选贯彻了“三三制”思想,在更加扩大的民主范围和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村政建设。村级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权观发展日渐成熟的表现。晋察冀边区“三三制”村政权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在村政建设上的集中体现,符合中国的国情,各抗日阶级、阶层、党派代表通过“三三制”基层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在领导机关行使议政从政的权利,促进了边区的乡村社会治理,为争取抗战胜利,并使这一胜利成为中国人民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三制”政权建设的意义不仅仅是局限于抗日根据地的范围之内,而是与全国的民主化有着密切联系。它树立起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样板”,对于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全国的普遍意义”②刘少奇:《论抗日民主政权》(1940 年12 月),《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176 页。。

猜你喜欢

政权抗日民主
高度角对GNSS多系统组合短基线RTK影响
抗日小英雄杨杨
中国式民主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抗日英雄万全策
尼日利亚 民主日
抗日英烈马威龙
民主制度在军队推行的由来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