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教育,在“追问”的来去之间
2022-11-21邓晓婷
文 | 邓晓婷
杭州,一个从互联网思维里蜕变出来的新一线城市。
它在大众视野中的景致,不单是以西湖为代表的有关历史与古典的千头万绪,还有交互、共享的开放姿态所拥抱的新兴产业。教育作为即时发生且动态生长的过程,在这座前沿城市的氛围之下,理应有更加灵活多元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真实呈现。“教育发达地区有责任找到基于现状、科学优化的课改经验”,在杭州上城区开展了12年的思维课堂,正是这种优势和责任的体现。
人类思维原本蕴藏巨大潜力。在与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以及多所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的交流中,我们看到,思维教育正以一种“无限追问”的方式,科学而细微地存在于每一节课。教师个人的经验同样是诸多理性支架中微妙的一环,它们共同促成了课堂的思维有效性,让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情境的交互中,直面矛盾冲突与自我对话,在既定世界的图谱里,思考更多可能性。
2341份数据背后
我们不妨先看几组数据:教师为一堂课准备30张以上PPT和1页以上练习题的分别为67.32%和75.35%;中小学教师平均候答时间超过1分钟的只有13.13%和8.28%。70%以上教师的课堂关注点是学生“根据教材或听讲回答”“阅读后讨论、汇报”“练习并记住正确答案”,关注学生“质疑书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寻找多种方法和答案”的只占8.41%、11.88%、13.97%……
这是上城区2341份(2012至2016学年)课堂观察报告所生成的部分数据,其背后,是一系列值得深思的教学问题:学生思考时空被挤占、思维指导被教师忽视、思维发展目标被矮化、高层次能力表现无优势……总结而言,过于强调知识、记住知识,忽略思维指导是多年来传统课堂明显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到,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时间缺席。
在放学后的傍晚与餐桌间,家长们更习惯于询问孩子“老师有没有批评你,你有没有听老师话?”,而不是“你提了几个问题,哪个问题老师被难倒了?”作为曾经在教学一线的亲历者,杭州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对此深有感触:“我们的学生天生不太注重提问,这样有碍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项海刚认为,思维课堂就是一个带着问题进来再携带着问题离开的过程,无论哪门学科,都要留下思维运动的痕迹。
这关乎学习是否真实地发生,对课堂是极大的挑战。
在思维生发的过程中,好奇心是一个具象而重点的表现。项海刚强调,每个老师要像呵护眼睛一样去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是保护他们有创造性能力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艺术,它是师者与学生之间即时性生成的对话,永远有新的常态。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者的生命成长是共存关系,教师是孩子未来的缔造者,他们是社会共同的参与者。
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全区的课堂观察,自2012年开始,上城区整体开展思维课堂研究与实践,建构了“情境·冲突”“对话·探究”“成果·应用”“反思·拓展”为主要环节的教学范式。从知识到思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各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哪些特殊性和普遍性,又如何调动与评价学生思维的有效性?思维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在已知和未知地带之间,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思维具有学科性与跨学科性
基于30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杭州天地实验小学数学教师任敏龙认为,思维是一个整体性任务,可以根据学科属性选一个方面来关注它,却不能够被单列出来,在课堂上要强调学生在应用场景中思维的组合发生。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任敏龙提出抽象、推理和模型这三种思维能力最为重要。“模型思维实际是抽象与推理的复合体,它主要与现实世界产生联结”,在这三者之中,推理思维在数学中的占比要高于其他学科。思维具有学科性和跨学科性,比如审辩式思维对各个学科来说都很重要。
上城区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邵虹进一步谈道,数学学科相对而言倡导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审辩思维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要素提炼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问,发现数学现象背后,有没有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关键问题,让学生根据学科特点找到理据来支撑自己的判断,并加以分析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数学知识概念进行整合与重构,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形成新的观点。
在实际课堂的操作中,任敏龙举例,如针对数学阅读理解,学校制定了简单复述、信息关联、揣摩思想、质疑创新4个水平,老师可以根据这4个水平来组织教学,学生也可以以此作为依据给自己设定目标、进行自我评价。但难点在于与学生深度对话的时间并不充分,一方面是40分钟课时的限制,另一方面则考验学生对于追问的耐心。
在思维课堂评价方面,任敏龙表示,最困难的还是如何判定学生究竟达到了哪个层次的思维水平。“课后我们会找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但是目前没有办法通过实证的方式来精确判断。对于这一点,我们更多以经验作为支撑,要相信经验是靠得住的。”
尤其对于语文学科,切身的审美与情感经验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
杭州市胜利小学语文教师徐华昆回忆起童年的细节:“我一直生活在杭州,大家都说西湖很美。西湖美在哪儿?直到有一天我到宁波爬上了一座高山,突然发现居高临下的远眺,就是美。回到杭州后,我再看西湖的山水时,突然就能体会到西湖的美了。”这一次微小的人生经历在徐华昆的教学生涯里一直延宕着,在她看来,语文思维的培养要通过多种连接比较,把文字和生活场景相互贯通,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徐华昆明显感知到,或许很难说清什么是最核心的思维能力。但扣住教材中含有思维要素的部分,却是一条清晰的路径。通过创设相宜的学习情境,优化学习任务群来落实这些要素,如:引导孩子边读边想象,让思维活化;用思维导图呈现思维过程,让学生互相去感知、体悟,找到思维的核心要点;在两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判断力和审辩力。
如果说在母语环境中,思维培养更关注综合与纵深,于英语学科而言,它起初面临的则是基本共识问题。上城区教育学院初中英语教研员陈瑶表示:“英语学科推进思维品质培养有一定难度,大多数老师认为学生的语言水平本身就不够,如果再有思维方面的要求,会不会有点拔苗助长,要求过高?”
“语言和思维一定是相关的。”
在国内持续火热多年的托福和GRE考试中,陈瑶发现,考题所呈现的,不光是对语言能力的测评,还有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全区内的英语教学中要开展思维教学,首先要形成共识,其次是开发基础范式,便于老师们能够在课堂上开展教学。
目前的教研方案聚焦到三个要素,情境、冲突和评价。英语学科特别强调文本解读,老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深入看文本,看出字里行间以外的内容,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创造思维导图。陈瑶继而指出一个专业性问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老师的思维导图更像闭环的概念图或者思维地图,但思维导图应该是真正开放的,要围绕一个中心点放射出去。”
她还谈道,初中阶段思维培养最大的窗口期在八年级,该阶段是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对于初中生而言,从主观判断到客观评价是思维能力进阶的表现,也是一个有力的提升点。“杭州的英语中考卷一直在强调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经过几年的跟踪,我们发现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在这一点上,上城区教育学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蒋敏也深有感触:“研究两年来,教研员们借助《思维课堂观察评估量表》听了3000多堂课,全区课堂评估平均分从67.7提升到73.4,好像也没有提高多少,但对于我们来说,它其实是每个学科、每个学校、每一堂课从量变走向质变的过程。”
相比语、数、英,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思维培养上也有它的特殊性。蒋敏谈道,这门学科是为了给孩子更多接近生活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机会。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个是目标性,要用思维参与的方式去渗透;二是更注重学生的成果表现;三是要有多样的支架,和其他学科的差异性在于,这些支架更看重校本资源。蒋敏认为,要带着探究性、验证性,既有设想又有否定的深层思考才是综合实践比较理想化的课堂。
“在这门课程当中,不能把学习看作由知识、方法和评价各端点组成的平面。思维须作为一种路径,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验证知识,并且生发他们新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最大的作用或者说难点在于转化,要能把“我想要你了解的”转化为“你想要了解的”。蒋敏还谈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大多是不同学科老师兼任,双向来看有利有弊,一方面老师能很快地和熟悉的学科进行融合,但也更容易偏向其所在学科的知识应用。
创新型人格离不开质疑与争论
思维课堂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指向深度学习。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张麟介绍,在天长小学的数学实验课上,学具是一个重要的媒介。“数学是可以玩起来的。通过操作,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的机理。”张麟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坐中学”转变为“做中学”,通过主题式的综合性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真正促进创新素养的形成。
对于任务单的使用,张麟也有不同的见解,学习支架是否适用于每个孩子?由于思维水平层次的不同,有的孩子可以完全开放地用自己的方式探究问题。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只有关注包容学生的差异,才能保证每一个孩子的思维有所提升。在创造性思维之上,还要形成创造型的人格。
在创造型人格形成过程中,杭州市惠兴中学校长王超认为,初中在一个人的人生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想到初中,就会有标志性的事件在脑海中浮现,这些隐性的部分会在未来人生中非常显性。到了高中,孩子们往往对于未来有初步的规划,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某种意义上它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没有那么强。”因此,在初中三年这个关键期,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土壤。
王超提道,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的思维能力。当他们身心进一步成长时,所显现的批判痕迹就会越来越浓,尤其是质疑学习以外的成人世界的现象。人是社会动物,会自带一些盲从性,因此还要培养他们不盲从于大多数人的抗压心理,也要学会不断质疑和否定自己有问题的部分,继而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面对学生的成长变化,于老师而言,首先要掌握与时俱进的学习力。王超谈道:“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且高速变化的社会,我们每天接受的资讯或许相当于过去一年的资讯。我们应该去关注一些热点事件、网络的表达,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有时候可能就是孩子们想听的或者喜欢的一句话,就能点醒一个人。”
其次要保持独立自主的思考力,要知道如何去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流给孩子。
再者是适应社会的变通力,“除了肉眼可见的变化以外,社会还存在很多不可见的软文化变迁。作为老师一定要与社会最新的节奏和信息相融合,让孩子在学校里不至于和社会脱节”。
良好思维的形成,内驱力和外动力同样重要。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校长宋莉表示,在课堂上,老师要发挥能动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过程中观察、体验、思考,从而发展自我的独立性和审辩力。同时,也要站在全人角度,超越本学科教学,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态度。
为此,学校创新推出“四备三思”校本式研修:即每一堂课都要经历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先听后上、课例研究四次备课。“为什么强调这种备课方式?在我们学校里流行一句话:要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和思考。老师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给予学生,而是要尽可能地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得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才谈得上发展学生的独立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我们一直在强调过程最美。”
在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这种过程的美感正在上演。校长虞大明认为,得将课堂场景看作是师生思维碰撞、情感触发、生命互动的场所,指向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基于此理念,学校开展“思辩课堂”范式研究,以高品质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思”与以课堂话语重构为核心的“辩”双向互动,共同触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感与思维的高阶介入。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学校的课堂上多了质疑的声音、讨论的声音、争论的声音。
正如项海刚所言,教育永远是灵动的。“教育如空气,是人类生活与发展的必需品。当每个人在意呵护它时,空气会来得好一点。一旦我们做什么破坏了空气,也还能悬崖勒马,通过努力来改善它。”杭州上城区的思维教育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的同时,亦生发出更多关于它的追问,这也正是思维不断碰撞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