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探索粤剧的革新与发展

2022-11-21梁献心

传媒论坛 2022年17期
关键词:白蛇传粤剧形式

梁献心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时代以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快节奏生活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大众热衷于追求新兴的流行艺术,与之相对的传统艺术日渐式微。以汉族传统戏曲代表粤剧为例,传统粤剧曾经风靡一时,鼎盛时期甚至辐射到东南亚各国,而在当今社会却陷入了发展困境。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流行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加之传统粤剧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粤剧亟待革新与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粤剧根据自身特色,结合电影和歌剧的特点,创新性地形成粤剧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是粤剧电影的繁荣时期,彼时粤剧电影数量庞大,虽有《白金龙》《搜书院》这样的精品,但当时的社会畸形地追求娱乐化和商业化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粤剧电影存在,再加上时代的进步,更多新兴艺术形式的出现,六十年代后粤剧电影逐渐衰落。此后虽然也有一些粤剧电影出现在大众面前,只是不复曾经的辉煌,没有被大众普遍接受的精品。2021年5月20日上映的《白蛇传·情》标志着粤剧电影的华丽回归,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粤剧电影被接受、被认可给传统粤剧指明了可行的创新发展道路。

一、粤剧电影《白蛇传·情》

张险峰执导、莫非编剧的《白蛇传·情》是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由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粤剧院倾心打造。这部一上映就“火出圈”的粤剧电影既通过电影拍摄手法和后期特效技术呈现出中国独有的诗画感,又尽可能地保留戏曲表演舞台上的原貌,画面大气、转场流畅、画风新奇,每一帧都美得像水墨画,将传统粤剧和电影艺术相互融合,既有传统艺术的写意、浪漫,更富有现代优雅、洒脱的艺术魅力。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是对经典故事的创新解读、重新塑造。以民间传说故事“白蛇传”为蓝本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举不胜举,同样以“白蛇传”为蓝本的《白蛇传·情》重在突出“情”字,整个故事通过“情”串联起来,在同名粤剧《白蛇传·情》的基础上进行影视化改编,改编后凸显了“情”的存在,使白蛇传传说符合“发展—高潮—结尾”的电影脉络,让故事性得以从这种传统重唱腔和艺术表演的戏剧中释放出来[1]。粤剧电影对传统粤剧在艺术形式上的革新突出了其颠覆与超越传统的特性,像《白蛇传·情》这样的优质粤剧电影出现在大荧幕上,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没有囿于地缘并被观众所喜爱,不仅仅是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自身的成功,同时也是传统粤剧和电影艺术的双赢。

二、新的时代环境下传统粤剧的困境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传统粤剧与新兴的流行艺术相比,经历了长时间的原地踏步,传统粤剧的滞后意味着其艺术形式与传播方式均跟不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粤剧跟我国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当处在开放的、快速的社会环境中时,它原本封闭且稳定的状态被轻易打破,正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也有一时代之艺术审美偏好,传统艺术经受着当代审美偏好与价值取向的冲击,加之粤剧发展路径不明晰,使得传统粤剧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第一,受众流失严重。粤剧在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9年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国家对粤剧的重视和保护从未减少,但“一种艺术若想得到最好的保存,最佳的方式就是时刻处于繁荣的状态”[2],当代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推陈出新,致力于吸引消费能力高的年轻群体受众甚至全年龄群体受众。传统粤剧的艺术形式与当今社会所追求的快节奏、多样化、娱乐性存在偏差,单一和过时的艺术形式与当代大多数人的审美偏好相异,传统粤剧即使有国家的重视,它绝大部分的观众也已经被新兴的流行艺术分流走。

第二,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不匹配。田川流教授在研究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时指出“作为十分优秀的文化成果,也会出现艺术形式方面的过时与单一,而与当代文化不相适应”[3],粤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传统粤剧的艺术形式决定它无法像流行艺术那般可以自由地与商业运作接轨,导致其自身的创收能力不足,商业价值低。粤剧作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在当今的时代环境下,粤剧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并不匹配,长此以往导致传承人才流失、资金投入不足,传统粤剧愈发缺乏生机和活力。

第三,传统粤剧的艺术形式缺乏新意。传统戏曲艺术,是在开放的空间里面对面的艺术表达,观众观看粤剧,需要到专门的剧院或艺术中心进行现场观看,城市以外的受众想要现场观看粤剧并不容易,退而求其次观看录播的视频对他们来说或许是最佳的选择。粤剧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在专门的舞台上进行,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像影视艺术那样依靠剪辑技术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同时,依据新的时代环境下的大众审美认知,传统粤剧在一些动作和音乐方面所坚守的传统艺术美并不完全被大众理解和接受。此外,现场演出无法保证演出水准永远保持一致,想要留存只能进行简单的录像,粤剧自身的艺术性难以展现。

三、粤剧电影相比于传统粤剧的优势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成功,昭示着传统粤剧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借助流行艺术的创作机制以及现代技术,可以使粤剧重回粤剧电影形成初期的发展势头,同时摒除粗制滥造的技术和不成熟的纯商业化、娱乐化追求。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粤剧电影在多方面表现出优势传统粤剧所不能及的优势。

第一,粤剧电影的艺术形式更契合当今社会所追求的快节奏、高效率。传统粤剧囿于传统戏曲艺术共有的局限性——在开放空间里演员和观众面对面、突破不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导致其受众面在新的时代环境里无法与新兴的流行艺术比肩。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相比于“节奏快、效率高”的新兴流行艺术,传统粤剧应归属于“慢艺术”一类,需要观众按捺住躁动的心性,沉浸式观赏,“慢艺术”在现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里与人们的艺术偏好相悖。粤剧电影的出现恰恰弥补了传统粤剧的“慢”,利用电影艺术加快了粤剧的艺术节奏,提高观赏性。同时,电影艺术通过“填补粤剧舞台演出时间上不可复制,时空上不可转移的特点”[4],帮助传统粤剧进入了更广大的艺术空间。

第二,粤剧电影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接受度更高。粤剧与电影艺术相互融合的这种创新性发展使得粤剧脱离传播范围狭小、受众封闭的束缚。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传统粤剧由于受众接受度低导致受众范围狭小且封闭,而电影的受众面横跨全年龄,无论受众群体抑或受众数量都比粤剧高,电影可以说是受众接受度最高的艺术形式之一。粤剧电影由于现代艺术性强、观看便利等优点提高了观众的观感,画面精美、制作精良,减少了粤剧舞台的表演性,画面更逼真生动,增添了趣味性,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有效提高观众对于粤剧的接受度。

第三,粤剧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传统粤剧“价值重回”。一直以来传统粤剧过低的商业价值让现代人低估甚至忽略它的艺术价值,作为国家级和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不至于被人遗忘,但艺术价值被大众低估以及传承人才的流失也让传统粤剧的发展步履维艰。粤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粤剧电影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规避一些缺乏文化底蕴的流行艺术“不断实现外在形式延伸时,却无法掩盖内涵的贫乏”[5]的风险。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上映意味着与电影艺术结合可以帮助粤剧“价值重回”,即价值上的重塑以及再度被认同[6],让观众意识到了粤剧独特的艺术价值,让中老年群体重新审视、重新接纳粤剧,让年轻群体认识粤剧的艺术魅力。

四、关于粤剧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发展的思考

2015年7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要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7]。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8]。传统粤剧想要吸引新时代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受众,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进行差异化发展,打造出粤剧文化的新业态,既要保留粤剧的特点和独有的韵味,也要在艺术形态上吸取流行艺术的优点进行创新改进。科学的艺术管理是当代促进艺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9],明晰传统粤剧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从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两方面入手,将粤剧电影打造成既兼具传统粤剧艺术又开放创新的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新的艺术形式,为传统艺术的革新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打破传统艺术封闭狭小的局面,走向更广大的艺术空间。

(一)扬弃继承:帮助传统粤剧融入新的时代环境

时代观念和时代思想一直在改变,总体方向是前进的,每个阶段的传统艺术必然带有旧时的观念与思想,在新的时代将传统艺术中的旧时观念、思想进行扬弃,找到一条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道路是对传统艺术的最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扬弃”并非是一个“全盘否定”的动作,而是客观看待传统粤剧,对传统粤剧中符合现代审美的部分进行保留和发展,对不符合时代的部分进行舍弃。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传统粤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当下流行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相比显得过时且缺乏新意,与当代大多数人的审美偏好相左,其传播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跟不上追求高效率的生活节奏,想要让传统粤剧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活起来、传下去,就必须扬弃继承。

第一,扬传统粤剧之精神韵味。粤剧既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突出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新兴流行艺术层出不穷的新时代环境下,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粤剧比流行艺术多了传统戏曲艺术独有的、经过历史积淀的精神韵味。此外,传统粤剧中诗意、含蓄、情绪浓重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国人从古至今的审美偏好,也是大多流行艺术所缺失的。

第二,弃传统粤剧之刻板形式。传统粤剧演出需要舞台,开放式的表演空间既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局限,单一的表演形式使得许多对粤剧有兴趣但无法实现现场观看的观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想要长足发展、被大众普遍接受就需要对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表演方式进行革新。此外,传统粤剧的唱词多是用旧时的粤语词汇,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大量非白话地区务工人员迁入广东,加之普通话的普及,传统粤剧的唱词在现代语境下显得有距离感和时代感,若是在唱词中结合现代语境进行合理的调整,改变晦涩难懂的部分,更易于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二)转化创新:帮助传统粤剧创造新的发展活力

由于传统粤剧自身存在局限性导致其无法很好地融入新的时代环境,在各门类艺术相互交融的时代,传统粤剧应积极转化创新,打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的新的艺术形式。粤剧自形成以来,一直敢于创新、开放包容,有学者研究发现关于研究粤剧历史的大多流行论点都认为“明清两朝在广东流行过的弋阳腔、昆腔、梆子腔、徽调、汉调等都与粤剧有血缘关系”[10],此后粤剧又与其他剧种进行艺术交流,吸收和借鉴其他的艺术形式。“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推出新的符合这种时代要求的艺术作品,就决定了这种艺术门类的显示方向甚至是生存保证。”[11]将传统粤剧进行转化创新,借助流行艺术的优势打破传统粤剧封闭的状态,扩大粤剧的社会影响力,顺势带动传统戏曲艺术的创新,为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一条可行的前进路径。

第一,发扬粤剧电影。电影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佳、受众范围大等优点,加之电影技术的成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虽不是新兴的艺术形式,但电影仍然是当下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例,虽然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电影特效来增加戏剧冲突的逼真性,具有明显的电影特征,但始终保留着粤剧唱腔的特质和戏曲舞台形式的韵味,既不失电影艺术的特性,又增加了粤剧的可看性。粤剧电影给传统粤剧甚至传统戏曲艺术新注入了的生命力,指引了一条可以前行的革新道路,电影艺术中的特效技术和蒙太奇手法,改变了戏曲舞台上突破不了时间和空间局限的难题,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剧情画面艺术性地串联在一起。《白蛇传·情》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参照物,对粤剧电影以及传统粤剧的传衍和革新不仅具有深远的影响,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将传统粤剧与流行艺术进行互融。当今的流行艺术对传统艺术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传统粤剧借助现代化的艺术手段可以全方位地向大众展示粤剧的艺术魅力,改变人们熟知的艺术形式,传统与现代不同的艺术形态合理融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传统艺术的多样性发展,产生更多符合新时代审美偏好的艺术作品,吸引年轻受众群体的关注,开辟一条符合时代语境的粤剧创作新道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传统粤剧与流行艺术结合是双赢的局面,既丰富了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形式,也对传统粤剧进行了有效的创新。流行艺术给传统粤剧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思路,不仅可以将经典剧目永久存留,而且利用流行艺术的技法可以对粤剧进行艺术性改编,增强艺术效果。

五、结语

粤剧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肩负着振兴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粤剧也经受着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由此,为传统粤剧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现代大众审美追求的创新之路迫在眉睫。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成功预示着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传统艺术可以尝试依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与新兴的流行艺术相融合创新,提高大众对粤剧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为粤剧提供了发展机遇。传统艺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以粤剧的创新路径的为参照物,利用新的艺术形式向大众展示传统艺术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同时表明传衍的决心与变革的可行性,促进传统艺术的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白蛇传粤剧形式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小议过去进行时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中国故事”系列(二)白蛇传说,最忆是《青蛇》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