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她综艺”火爆的原因
——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

2022-11-21黄心悦

传媒论坛 2022年17期
关键词:综艺受众姐姐

黄心悦

一、“她综艺”火爆现象

“她综艺”是指以女性为综艺节目的主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围绕女性生活、工作、情感、社交等话题展开讨论而量身定做的综艺节目。近年来,女性向的综艺节目也更加多元化,女性育儿综艺、女性婚恋综艺、女性成长社交类综艺等多线开花。

但不难发现,过去这些国内的“她综艺”在节目包装后的主题上不论有多不同和多样化,本质上议题的同质化趋势显现。不管是亲子类节目还是成长类节目,“婚恋” 一直是最终落脚点。这种挂着女性招牌的“她综艺”,看似找到了女性受众所关心话题的最大公约数,实则在压缩女性议题的空间,显示传统男权观念的根深蒂固。

而《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组另辟蹊径,邀请了30位优秀的歌手、演员、舞蹈艺术家等姐姐参加“选秀”。但节目组并没有真正按照选秀的方式来设计节目流程, 更多时候还是让各位姐姐回归她们自身,充分展现个人魅力,使淘汰制产生的竞争氛围被极大地弱化了。所以,《乘风破浪的姐姐》更像是一场“表演类实验综艺——姐姐们假装自己是未曾经过市场检验的选手,以女团的规则来重新衡量自己的价值。”这就符合了“她综艺”最原始的命题了,将女性的多样人生经历最终都落脚于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乘风破浪的姐姐》火爆现象的归因

(一)社会与文化归因:女性意识的觉醒

1.规避“男性凝视”,女性话语权增强

“男性凝视”作为一个术语使用最初可以追溯到劳拉·穆尔维1975年发表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在书中,穆尔维认为在电影中女性不是主体, 往往是被凝视的客体。因为控制摄影机的因素之一来自大多数电影类型的主要观众是异性恋男性这一假设上。男性作为观看者,女性作为被观看者这个基本概念在如今国内以往的“她综艺”中也是成立的。

而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这样一种“男性凝视”都被巧妙地规避掉了。作为这个节目里“男性群体”的代表黄晓明以及“规则制定者”的制作方,他们都有可以改变这一个小小“女性社会”的权力,但是最终他们话语权都被这些姐姐们鲜明的个性和犀利的观点所消解。在这里女性不在乎男性对她们的评价和观感如何,用自己的行为方式颠覆以往公众“凝视”对女人的传统认知。

2.女性群体的互助性增强

女性意识的觉醒还体现在女性群体之间的互助逐渐增强,也就是西方当代一些女性主义者推崇的“姐妹情谊”理论,这样的目的在于号召所有女性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寻找有效的两性对话途径。在她们看来,女性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是必须要依靠同性的。而《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她综艺”尊重了“姐妹情谊”这一主题。不同于以往的选秀节目,该节目的影像更加突出姐姐们惺惺相惜的情谊。

(二)经济与技术归因:互联网赋权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科学技术的进步, 互联网的产生为人们带来了便利。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观点,所以互联网赋权的一方面就是指, 互联网的媒介特性能够让更多的受众获取信息,并对此展开观点的讨论。“她综艺”的受众一开始是面向固定的观众,但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就吸引了更多的人对这一类节目感兴趣并选择去观看。其实,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来观看节目, 都属于互联网赋权的成功案例。

另一方面,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上两性平等的观念进步,女性便逐渐想要建构一种属于女性的话语体系。而网络化的进程也正给女性群体提供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和趋势。在虚拟网络中,人们更关注个人的观点和言论。这就相当于放缓了性别的区分,使得女性能够远离社会或男性对其的传统的期待和“凝视”,拥有了一个更加自由表达自我的空间。

三、受众心理分析

(一)选秀类型的节目形成偶像崇拜——准社会交往

“准社会交往”概念的提出是在1965年,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在《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文章。这一概念是用来形容受众与媒介人物的关系,但它只是一种单向的想象关系。也就是说受众对于媒介中的人物——明星名人甚至是虚构形象,就像对待身边社交范围内的人一样,会对她们做出认知和情绪反应。由于他们建立的这一种关系类似于现实中面对面交往的人际关系,所以被称为“准社会交往”近年来该心理最为典型的代表反应就是“追星”,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背后的“追星文化”就非常值得展开讨论。

首先是其独特的节目模式——选秀类综艺。 一方面,该节目的基本模式就是“真人秀+线上投票”,不同于青春女团选秀,它不用花钱让粉丝打榜、做数据,只需要在网上通过链接为喜欢的姐姐投上一票,就能为其助力,所以对于大部分受众来说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社交付出,他们是愿意并拥护的。另一方面,美国学者亨利额·詹金斯在做粉丝文化研究中提出了参与性文化。《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受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参与度就非常高,他们既能够去公演现场当观众参与投票,也能够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线上投票。同时,官方通过开设多个社交平台的账号给受众提供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也赋予了受众自主解读姐姐们舞台表演的权利。

其次,准社会交往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交往对象的可视性”。许多媒介人物都通过当代的互联网媒介变得更加具象直观,引发的准社会交往的对象有社会交往的普遍对象——真实生活环境中的人,转换为虚拟环境中的人物,这就突破了真实社交环境空间上的接近性和交往对象上的熟识度。《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影像技术上就满足了这一条件。该节目通过芒果TV线上播出,不仅有正片的按时播放,还会在播出期间安排姐姐们通过直播、参加其他综艺活动等形式不断地出现在受众面前,强化她们在受众心中的形象,也以此来强化受众与她们之间的弱关系。正如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中提到的,人们越来越从依赖亲身经历向依赖影像进行转变。而明星又是典型的互联网时代影像文化的产物,所以“追星”成为一种契合准社会交往心理的自然行为。

(二)寻求信息和共情反思——认知动机

认知动机主要是研究人的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的问题,其关注的核心是信息发生在人心理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提倡信息的获取、存储、提取、加工和应用的观点,所以又称之为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动机是受众普遍存在的一种寻求信息的心理,而人们对于信息事物的认知在内部心理是有着深浅不同层次的接收效果的。

浅层次的认知动机是受众停留在事物最基础的认知层面,包括外形、结构或者是事件的过程。但浅层次认知动机的局限性在于它只是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并没产生更加深远的实际传播效果。这对于正在成长的综艺节目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深层次的认知动机的传播效果能弥补这一局限性。因为这种传播效果进一步影响其个性、品质等内在心理。《乘风破浪的姐姐》就通过对姐姐们“台上表演+台下训练和生活”的双线拍摄模式,推动受众成为姐姐们成长蜕变全过程的见证者,在这样的情境下更能激发受众的自我反省。在节目的不同情境下,受众也会有不一样的认知反馈。例如当姐姐们接受采访输出观点时,受众便会对她们的人生经历感兴趣、被她们独特的个性和正向的价值观所吸引,从而来调节自身行为。

另一方面,《乘风破浪的姐姐》不仅仅将节目定位在女性选秀类节目,它作为“她综艺”,不断向受众输出价值观、女性生存状态等,从而刺激受众的心理,感受女性独有的魅力和品格的同时,也能急切地去思考女性生存现状等问题。而且,在深层次的心理动机产生之后,受众会更加依赖节目价值观的输出,他们需要通过进一步接受信息来佐证他们思考的问题,从而在收视率上形成了一个闭环。

(三)女性的尊重需求凸显——自尊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它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而“她综艺”节目广受欢迎就是女性对于尊重需求—需求理论中的第四层理论的外在表现。女性渴望得到社会对其各方面价值的认同,特别是作为个体,希望拥有像男性一样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从而改变长久以来女性的一种服从地位—既有对于自我尊重的追求,也有对于自由意志的向往。

《乘风破浪的姐姐》相较于其他女性选秀类节目更加削弱了其竞争的尖锐感,嘉宾之间的氛围也更加自然轻松。通过“公演舞台+练习日常+生活化场景”三个主要场景转换的叙事逻辑,从不同维度地构建每一个姐姐的独特的女性形象。节目制作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女性依附于某一角色、标签而带来的故事上,而只是拍摄这些姐姐们自己单纯的作为一名女艺人的台前幕后。同时,在节目播出时还推出了易立竞老师的深度访谈节目《定义》,每周邀请一位姐姐进行访谈。姐姐们自己的故事与易立竞老师的问答谈话更加柔和,跟正片中的女性形象又有些不一样, 一方面给女性构建了一个话语场,并通过记录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给更多的人也是对女性需求的一种尊重;另一方面,节目组也再次构建了女性形象的另一个维度, 使得受众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女性力量和女性魅力。

四、对“她综艺”火爆现象的思考

(一)规避节目议题趋于同质化

“她综艺”作为一类再次获得热度的综艺,其在技术和资本的双重助推下已然在影视行业形成了一套日趋成熟的生产机制。但作为以女性为主的综艺节目,一旦套用市场化生产的模板就很容易再次落入刻板印象的窠臼。

随着对女性个体意识与自我情感的关注度提高,《乘风破浪的姐姐》《听姐说》《姐妹们的茶话会》等综艺节目出现,不再将女性的议题囿于情感之中。但不难发现,当节目将女性打造成一个又一个精致、独立、高知的形象,迎合新时代女性需求的同时,似乎将成功女性的模板再次刻画了出来,让受众很难再提起兴趣。

好的节目是能够大范围地与受众共情,但当同质化的内容和节目议题扎堆出现时,便容易导致情感的泛滥,从而弱化受众对该议题的敏感度。所以,女性有关的议题绝对不只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这些——情感、婚恋、职场。作为节目的创作者,将目光看向其他特质,我们能挖掘到更多的内容。

(二)警惕狂热推崇“女性主义”的异化

“她综艺”本质上是一种以女性为主角的综艺节目类型,但随着《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类似展现“新时代独立女性”主旨的节目出现,就有越来越多的自媒体踩着女权主义的热度兜售“伪女权”的焦虑。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而这些自媒体平台却借着“她综艺”的热度传播女性“应有”的“权利”,挑起两性矛盾。他们本就需要迫切地寻找社会中“因性别不同,从而待遇不同”的热点,引爆舆论,煽动群众情绪,而“她综艺”的产生就带来了这样的机会。以至于甚至有少部分缺乏理智的人仇恨男性、叱骂政府。长此以往,女权主义便很容易走上异化的道路,也很难不让人“提女权色变”。

所以一方面,节目组在推出“她综艺”时也要注重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要正确引导受众的观点输出和情感表达;另一方面,受众不能完全沉浸于自媒体或是网络上的舆论狂欢,在观看节目后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在健康的舆论环境中真正地实现自我表达。

五、结语

随着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她们需要借助媒介等来获取话语权,为自身的权利和价值实现做斗争。而“她综艺”的产生和火爆的收视率也都证明了人们性别平等观念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对于受众而言,“她综艺”的播出也正是满足了部分女性的尊重需求,在互联网上构建女性话语场的同时也通过媒介凸显了女性的多种可能性。而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的新风格“她综艺”,则是以弱化选秀竞技、强调女性个人形象的方式,满足了受众的认知动机和准社会交往心理需求,使得受众在“追星”的同时也能够自省自勉,达到了较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综艺受众姐姐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2017首届综艺峰会:尊重每一个工种
2017上半年自制综艺数量与播放量迎来增长
认识“黑”字
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
国产综艺“短命”,得治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巧手姐姐
娜子姐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