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再现中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2022-11-21江苏省无锡市华庄中学
朱 强(江苏省无锡市华庄中学)
初中学生仍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而情境教学可以消除历史距离感,使历史情境再现,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及场景产生真切体验,从而真正了解历史,接受历史,更好地以历史为依据,分析历史问题,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正确与科学地看待时代的发展,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一、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进入知识探究更深层次的动力。历史学科知识对于生活在当代的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学生往往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也不会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情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进入情境当中,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历史情境当中,教师可以用多种途径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在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节时,教师可以用《爱我中华》的歌曲导入新课,这样可以使历史教学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教学,也可以真正让学生了解中华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激活学生思维。再如,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扮演游客,参观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博物馆和半坡原始农耕遗址博物馆。通过模拟性参观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本课内容,这样可以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观察、发现、概括、归纳而完成的。建构主义理论符合生本教学理念的基本要义。而情境教学法,就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情境,其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应用情境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使情境创设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促进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并在问题的驱动下产生探究动力。如在学习《大一统的汉朝》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然而再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概括汉武帝实现大统一的措施。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把以前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并且了解总结的方法,这样实现了方法的迁移,让学生既回顾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既复习了旧知,也引入了新知。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经过知识的矛盾性冲突,促使学生通过探究完成知识建构。如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如果让你制定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你会提出哪些措施?让学生回顾台湾问题的由来及解决办法,并结合“一国两制”构想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可以从中对旧知识有效地总结概括,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不应该事无巨细地对学生进行无休止的引导,更不应该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与背诵,而是应该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与理解,即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建构目标知识,利用相关历史知识对于历史现象及事件进行正确的解释。而情境教学可以从学习方法的角度给学生以指导和引领,让学生学会根据历史资料去研究与探究问题,得出科学的历史结论。如教学《夏、商、西周的兴亡》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习夏朝兴亡的概况,从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亡国之君及其他方面,可以自主总结商朝和西周的兴亡吗?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可以找出三个朝代的可比之处,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要点,还可以学习到历史探究方法,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可以通过灵活的方式进行解决。
(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实现道德与精神的成长与发展。而情境教学法是以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为前提的,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的容器。情境教学要求以情感活动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以情育人、育人育德、育人育智的目标,把德智体美劳融合于一体,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不断丰富与发展自身的精神世界。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梳理与整合,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实现道德价值的升华。如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中的“火烧圆明园”相关内容时,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历史,在适当的时机融入了情境教学。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圆明园在被烧毁前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它的宏伟与壮观。再通过《火烧圆明园》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火烧以后圆明园的荒凉。让学生进行前后对比,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语言创设情境
用语言创设情境非常便捷和直接,并且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的语言,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氛围浓厚的教学情境当中。因而,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在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对语言进行选择及润色,使语言更具艺术性与感染力。如在学习《工业化的起步》时,教师引用了毛泽东的话促进学生思考:“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之后提问学生,这段话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当初工业化水平的落后状况。最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放初期我国各方面都十分落后,那么应该怎样解决?如何摆脱落后的状态?使学生认识到实现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既引出新的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再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通过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当中,感受与体验勇士们的英雄壮举,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
(二)应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
历史知识离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对久远,生活在当今时代的学生在理解与学习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运用相关实物教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历史学习产生亲切感,消除陌生感,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借助历史课本插图、实物、图片、音像等,融入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对这些实物进行介绍与讲解,再将其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也可以实物为线索穿插整合历史教学内容。
如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节时,教材从两个方面叙述了对台政策:一是解放初期提出的解决台湾的决定,以及和平解决台湾战略;二是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政策。教师用图片创设情境。如教师呈现了一组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背景,反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业绩的图片,并且对于图片进行讲述与解释。图片内容反映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场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伟大举措,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反映了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即设立经济特区;反映了祖国统一伟大构想的一国两制等。通过图片展示的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想象,有的学生说把这些内容联结起来,就是一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反映了中国人民从转折走向繁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现古钱币、纪念章、邮票、图片等,以此为切入点促进学生理解。
(三)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优势条件。互联网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多媒体的声像功能,可以营造真切生动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有效整合,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真切体验,更好地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与内化。
如在学习“元朝的统一”时,如果用讲述的方式,学生很难记忆与理解元朝统一的过程,对于元朝灭掉其他国家也很难理解。于是,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借助元朝统一图,并且将其制作成动态地图,然后让学生在空白地图上进行填写,发挥其巩固与内化作用,最后再播放《过零丁洋》诗歌,展现文天祥英勇就义的场景等,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的记忆,还加深了对文天祥精神的理解及元朝统一的意义,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应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有效地进入到历史情境当中,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故事情节中涉及到历史人物的段落,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去分析与看待历史问题。如学习《商鞅变法》时,教师问学生:如果你是新兴地主或者是农民,抑或是诸侯,你会支持变法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与讨论,让学生扮演各个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表明自己的态度,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可以使学生融入到历史背景当中,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五)应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可以启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同时不同时期的音乐有着自身的特点,有着历史的印记。并且,音乐也是音乐作曲家心灵的倾诉,能够调动人的情感,渲染情境,营造氛围。可以说,音乐是对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流露,音乐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对于中国近代史的教学,教师可以引用一些革命音乐歌曲,增强历史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如可以引用《长征组歌》《松花江上》等,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可以播放《松花江上》歌曲,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内心被歌曲深深震撼与打动,很容易沉浸到历史学习氛围当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家国情怀,增强爱国热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符合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融入历史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悟与体验。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如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理清历史知识脉络,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高,促进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