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策略探究
2022-11-21杜登高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学区
杜登高(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学区)
在一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父母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孩子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加之有些农村偏远学校,学校藏书量较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图书室,长此以往,会造成了学生阅读面比较狭窄,知识储备量不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双减”大背景下,让农村地区的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们的学业负担慢慢减轻,这样也就有了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例如去阅读。曾在《人民教育》阅读过一篇文章,文中写道:“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动机的内因,也是从小培养孩子们探索精神的最佳动力。”从此可以看出,学习兴趣是多么的重要!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硬件,还没办法和城市学校相媲美,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小学,阅读资料更少,在这种现实客观条件下,想让孩子们在“贫瘠的土地”中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发生的概率是很小的。
由于农村学生的整体朗读阅读等水平较低,学生对语言文字品赏能力较弱,这种现状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指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范文。这一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首先要范读,只有教师优秀的“表演”,学生才会去积极模仿,只有教师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动了真情,学生才能体会文章的“魅力”,学生才能进入那种美妙的意境,最后激发对阅读兴趣的向往。在教师范读的时候,可要求学生边听边想,一边看一边记录,专心致志地感受教师范读的语言美,范读的情感投入,范读的语速等,这样也便于进入文章意境之中,更好地给学生营造良好气氛。
在阅读中感受美,在每篇课文中都可以实现。例如在讲《第一场雪》一课,教师先有感情地范读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雪后情境,然后用课文中描写雪的句子作对比,感受课文作者的写作手法,包括静态描写手法和动态描写手法。具体来说,这篇课文中,选用的静态描写有:“好大的雪啊!房屋、树木、村庄,都盖上了厚厚的一层雪;冬夏常青的松柏,也好像是沉甸甸的雪球。”课文中选用的动态描写有:“一阵微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摆,树上的雪球儿唰唰掉落下来,在半空中,映衬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仿佛是一道美丽的彩虹。”通过这些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受到雪后的美景,同时也将那种静态和动态的美,深深地映入了脑海之中,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了铺垫。这种通过自己的表达,以及课文作者语言的描写,进行对比,感受静态和动态语言之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大力推广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最近两年,在甘肃省定西市悄然兴起。至于具体群文阅读,是指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在群阅读中,我们以《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基础,以“双减”政策为依据,尽可能地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获得知识。反过来说,让学生全面执行群文阅读,也是在实现《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是在落实“双减”政策中减量增质的要求。具体来说,在实施群文阅读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以读代解
仔细阅读《课标》会发现,把一篇优秀的课文,从文字转化为声色俱全的活动,是眼、口、耳、脑配合后形成的。这种密切配合,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这一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涵养提高的过程。根据《课标》的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把更多的主动权,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体会,遇到问题,自己先尝试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小组讨论或者向老师请教。在巉口镇赵家铺学校组织的一堂公开课中,我曾观摩过宋老师的一节公开课,他所讲的题目为《宋庆龄和她的保姆》,宋老师在课堂中讲到:“后来,李姐(指保姆)身体不大好,宋庆龄没有让她照顾自己,还用自己平时节约出来的一部分薪金,聘请了一位年轻保姆,代替李姐的工作,而自己却照顾起李姐来,给李姐端汤喂药,嘘寒问暖,经常和李姐相互陪伴,最后李姐心里十分不安。”讲完后,宋老师提问学生“宋庆龄是国家名誉主席,她为啥要这样善待李姐?而李姐为什么要感到不安?”提出问题后,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分析,自己去理解,就这样,宋老师让学生运用“以读代解”的方法,最终寻找出了答案,进一步体会宋庆龄和保姆之间的情谊。
(二)以读促“思”
笔者在巉口镇周家庄学校还聆听过一位新入职女老师的公开课,课堂中,她所讲的课文是《一夜的工作》。上课后,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先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提问:“同学们,通过齐读课文,你们说说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作者围绕哪些方面写的?”问完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人回答问题,这时候,老师明显有些紧张了,便提问,让一名学习成绩较好的男生来回答问题,可是回答结果不太理想。课堂结束后,观摩老师坐在一起,做了评课,几乎所有的观摩老师提出:“教师提问过程时间催得太紧,根本没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的脑袋不是电脑,不能输入命令,马上就出结果。鉴于此,我最后提出的建议是,语文老师一定要尊重教育规律。首先,学生是正常发展的一个人,需要不断地实践学习,不断地思维,才能成长。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心中要有明确的概念:阅读是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抓住阅读的实质,决不能在表面上摆个阅读的样子,因为这样处理阅读课堂,听课的学生就不能真正地走入课堂,更别提品词析句,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想象意境等了。
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课标》中提倡教师“授人以渔”式教学,国家“双减”政策中,也提出要更多地教会给学生学习方法。我认为这都是非常正确的,一定要加以贯彻落实,因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再加之农村学生特别是偏远山区学生在阅读中硬件条件差,书籍数量不够,有时候甚至书籍质量不高,这样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首先要精心挑选书籍,最后让学生认真阅读,仔细琢磨,并加以耐力持久的训练,最后必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一,要端正认真的阅读态度。在阅读书籍特别是经典书籍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尽可能准确地,快速地从书籍阅读中获取信息。第二,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偏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教师应该在阅读讲解的时候,多加强调,例如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可以做上标记,阅读完毕,再查工具书解决或者找老师解决。第三,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如果阅读不思考,那么纯粹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更是低效地付出。
总之,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在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只有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以读为本、阅读习惯等的严格要求,耐心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课堂教学策略,才会让学生受益匪浅,让学生终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