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研究
2022-11-21邢钰馨齐纯曹高芳
邢钰馨,齐纯,曹高芳
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烟台 264300
2021 年12 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1]中提到,应形成适应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医防融合更加高效,学科交叉更加深入,培养能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人才的能力明显增强。医防融合的发展内涵,是为了弥合长期以来临床医学和疾病预防之间裂痕,是未来公共卫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共卫生学科应是涉及公共卫生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型学科体系。结合医防融合的教育理念,对当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出应用性、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要求,培养出既具备基础临床知识与技能,又具备可以指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专业人才。而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体计划,应当积极与医防融合背景相结合。
1 基于医防融合的国内外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培养研究现状
国外对公共卫生学科的研究始于19 世纪70 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起步早、研究较成熟、研究体系较完善。我国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但当前,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结合国外公共卫生硕士的培养经验与我国公共卫生实际情况,讨论培养能够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具备过硬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岗位胜任力的公共卫生硕士,完善医防融合背景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医防融合进程发展。
1.1 关于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目标的研究
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不同学校的性质、任务,所提出的详细的培养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国外学者Jacobsen KH 等[2]提出公共卫生硕士教育应培养具有文化能力的专业人员,以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卫生差异。Hernandez AL 等[3]提出公共卫生硕士应被养成为有技能、有社会意识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Abu-Zaid A 等[4]提出实施MBBS -MPH 双学位计划,通过加强医学和公共卫生两方面的多学科综合培训,弥合患者和社区之间的缺口。
为满足社会需要,我国将重点完善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扩大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公共卫生人才队伍[5]。任为民等[6]认为我国公共卫生硕士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马红霞等[7]认为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目标,要与国际水平接轨,注重对学员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领导才能和良好的医疗伦理素养等。
国外学者对公共卫生硕士培养大部分集中在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运用最新科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目前全球健康问题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国内学者讨论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目标,适应当下社会背景需求。国内外学者对当前适应医防融合背景下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目标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背景结合程度需进一步深入具体。
1.2 关于公共卫生硕士课程设置的研究
课程设置可以反映这门学科的重要知识、关键方法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热点,是学校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呈现。国外学者Garbers S 等[8]通过对哥伦比亚公共卫生硕士核心课程的研究反映了公共卫生硕士教学团队结构、培训、对包容和公平的关注以及协作实施主动学习策略的变化,核心课程满足提供关键的学习能力,支持正在进行的跨学科工作。Coombe L 等[9]强调在公共卫生课程中纳入本土公共卫生能力的必要性,这些课程使学生能够培养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与本地人民和社区打交道时成为判断安全的从业人员。Soulimane A等[10]认为除医学和科学专门知识外,主管领域还应包括传播和跨学科合作,这些课程侧重于与健康促进、人类学、社会学和健康规划等相关学科相关的方法学方面。Caro P 等[11]研究认为各专业在学习负荷和教学内容上存在异质性,因此有必要在培训公共卫生硕士方面,至少在必修科目和最低课业方面,制定共同标准。
国内学者王楠等[12]为达到公共卫生硕士可以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实习单位的老师与学校老师一同为学生教授理论课程的建议。王玖等[13]研究认为因公共卫生硕士的专业背景与学历层次的多样化而对课程的需求度不同,应基于此设定学生的课程种类与比重。褚皓等[14]提出应增加应用性课程比重,在公共卫生专业课与实践课之外,还需在选修课程中强调能拓展视野的应用性课程,如自然、心理、公共管理类学科。
国外学者对公共卫生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大部分集中在跨学科研究与增加本土公共卫生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研究。国内学者多根据国外经验和国内高校的公共教育实践对公共卫生课程设置提出观点和意见建议。在医防融合背景下,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课程单一无法适应当前背景需要,重视实用型课程的优化,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科、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研究。
1.3 关于公共卫生硕士教学方式的研究
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了使学生熟知课程内容、达到培养目标,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形式。国外学者Roopnarine R 等[15]提出,在公共卫生硕士教学中,可以通过共享学习和团队合作进行授课教学,使学生能够欣赏跨学科合作对他们未来实践的价值。Tiwari R 等[16]提出各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必须合作设计和实施公共卫生硕士方案,以克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短缺的问题。Gruzieva TS 等[17]提出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计划为未来的专业人员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公共卫生问题,并结合现代实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伙伴关系,在跨部门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发展领导技能,组织和提供以人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国内学者魏飞[18]建议为提高公共卫生硕士实习的积极性,保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院应与实习基地联合建立体现公共卫生专业特色的实践体系。任涛等[19]指出为满足公共卫生硕士的社会实践要求,应改善当前公共卫生实习基地选择相对单一、业务培训方面相对狭窄、管理制度相对不足等问题。胡牧等[20]指出当前因公共卫生教育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获得书面知识,而不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中。杨惠芳等[21]指出我国公共卫生硕士培养要求中纳入实践环节,多数院校需建立具体的针对学生实习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
国外的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学者更重视公共卫生硕士实践环节与实践基地规范化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渐开始强调提高相关课程的实践、案例教学比例,加强学院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合作等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在医防融合背景中的实践水平,促进“防”与“医”的结合。
2 医防融合背景下公共卫生硕士培养不足
当前,针对医防融合背景,我国公共卫生硕士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四点不足。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与时代需求脱节
受传统的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影响,公共卫生硕士的培养目标更加侧重学术研究,难以充分与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相适应,培养能防善治的复合型人才。韩卓等[22]认为相较于国外以完善解决全球卫生健康问题为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目标,我国只是将培养目标简单的定义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显得过于狭隘,没有突出公共卫生专业于其他专业而言的优势与差别。顾玉林[23]认为目前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仍然局限在专业性传染疾病治疗培养方面,与预防控制疾病、监督管理公共卫生问题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不足,导致公共卫生人才缺乏复合型专业知识。张帆等[24]指出“医教脱节”的问题,高校培养的公共卫生人才与岗位需求无法完全匹配,成为制约公共卫生防疫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课程设置单一,多学科融合程度不足
课程设置相对单一,没有根据现有公共卫生发展要求和疾病疫情情况及时更新,多学科领域知识交叉无法得到真正体现。部分学院因重视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而忽略实践课程,学生对于实习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贺茜等[25]提出大多院校单纯利用已有师资开设课程,而没有充分依据公共卫生学科的内在规律和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公共卫生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来开设学位课程。
2.3 实践性教学受限,学生实操能力薄弱
国外高校为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实习选择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而我国的公共卫生院校仅有少部分导师具备丰富的公共卫生实践工作经验,难以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岗位胜任力的防治结合复合型人才。江婷等[26]认为当前部分院校针对公共卫生硕士所构建的实践基地业务口存在狭窄性,层次差异性等问题,导致实习基地同学校实习要求无法充分匹配。张朱佳子等[27]认为应充分运用实习基地资源进行现场演练教学,如模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过程,以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的能力。
2.4 考核方式陈旧,未体现专业硕士要求
分析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公共卫生硕士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是推动医防融合进程的重要基础,也是毕业考核应侧重检验公卫人才的标准。黄丽华等[28]认为国内高校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和毕业论文来评定其综合能力,毕业论文的方向并未像国外一样选题结合公共卫生实际问题,而是一般根据导师课题来拟定。连玉龙等[29]指出不能完全通过论文来审核公共卫生硕士的能力,应增加学生在社会实践、课题论文等方面的考核,以完善公共卫生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3 讨论与建议
3.1 创新课程体系,促进医防融合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行医防学科融合,促进学科间渗透交叉。课程设置应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通过实践课程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专业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跨学科综合实验课,将临床基础知识融入公共卫生实践课堂中,促进公共卫生学生对临床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熟悉与掌握,如在理论讲解中加入案例分析,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实现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而提升其实践能力。试点“医学+MPH”双学位项目,构建医教协同育人机制,突出公共卫生职业素养培养。
3.2 重视信息发展,培养管理能力
良好的管理和协调能力是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也是推动医防融合进程的重要基础。当前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体现在信息的互联互通方面,但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系统整体依旧存在割裂的特点,难以保障信息的通畅性。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信息化应用技术能力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医防融合的推进。
3.3 改善培养模式,鼓励“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有利于改善目前公共卫生硕士教育与职业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高层次人才缺乏、导师数量不足的现状,促进公共卫生硕士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医防融合倡导下的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建立规范严明的导师考核标准与奖惩制度,强化高校对基地及导师的有效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精湛的业务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课题研究经验[30]。
3.4 优化实践基地,提高医教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学院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合作,高校和实习基地之间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提升学生在医防融合背景中的实践水平,促进与“医”的结合。吸纳更多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实践基地师资力量,加入教材编辑与课堂教学中来,增加案例教学等实践课程的比重。政府也应增加对培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以保证实习基地愿意公共卫生硕士参观学习,鼓励学生进入医药公司、科研院所以及医院公共卫生科和政府相关部门等开展实践,丰富实习基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