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汉语教学发展考察和教材编写研究

2022-11-21刘丽宁

关键词:预科中医药大学中医药

刘丽宁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留学生进入我国中医药专业学习要追溯到1956年当年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设立四所中医学院,中医教育正式纳入中国高等教育,五六十年代中国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进入中医专业进修。长久以来中医留学生教育多使用汉语授课,留学生为了能顺利在华学习中医,必须学习中医语言和中医基础知识,由此产生了中医汉语教学。进入21世纪留学生英语授课中医药专业也慢慢开展起来,但相关的中医汉语教学介绍文献极少。中医汉语是为辅助外国人学习中医而设置的语言课程,可以按照存在阶段分为两类:预科阶段中医汉语教学和大学阶段中医汉语教学。本文对服务于留学生中医药专业的中医汉语教学和教材发展史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中医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就应东欧国家要求接收外国留学生,1950-1978年,中国高校累计接收培养的留学生有12800名,几乎全部是政府奖学金生,多来自亚洲、非洲及东欧[1]。这些奖学金留学生在入系之前需要接受汉语辅导以便能听懂汉语授课的专业课程,为了使外国留学生在进入专业院校之前达到听懂专业课的水平,汉语预备教育应运而生。50年代成立了一些中国语文专修班,60年代组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后升级为北京语言学院作为汉语预备教育的基地。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汉语预备教育”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早期的留学生大多学习理工专业,少数学习文史,学医学的较少,大多集中在北京语言学院中学习。最早的中医汉语教学是裹挟在汉语预备教育之中的,专门介绍中医汉语教学的文献非常少。

从50年代到60年代为了增加预科生的汉语专业知识,汉语预备教育采用了增加专业阅读材料和开设专业阅读课的方式,专业阅读课从50年代的4-6周增加至60年代8-10周,还举办数理化知识讲座,加强专业课听力训练,编写了汉英对译常用专业词表[2]。70年代开始实行按不同专业分班教学,在通用汉语教学之后设置专业汉语教学阶段,使用专业汉语教材,教材的词汇、句式、文体风格和言语内容向专业知识靠拢,当时已经有了中医汉语班。

80年代北京语言学院为了进一步提高预科教育的专业辅导效果进行了教学改革,将听力课和阅读课的课时调增至总课时的一半,同时加大阅读量,进一步划分了文科汉语班、中医汉语班、理工汉语班、西医汉语班,先后研究制定了理工汉语、文科汉语、中医汉语和西医汉语的教学大纲以及包括课程设置计划在内的教学计划。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制订包括语法范围、词汇范围和功能意念项目的教学大纲[3],开始为理工医农专业的学生编写专业汉语教材,80年代中医版《汉语》出版,供中医专业预科学生使用。这些措施促进了专业汉语教学的发展。

1986年“对外科技汉语教学研讨会”召开,这是科技汉语教学的第一次大讨论会,会议确定来华学历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使用两段制。第一阶段主要打好基础汉语和科技汉语基础,满足学生在中国生活和学习专业的需要,由专门进行汉语预备教育的院校承担;第二阶段结合专业需要进行汉语教学,由进行专业教育的院校承担,称为“汉语后续教育”。专业汉语教材的编写,在当时主要是科技汉语和医学汉语,提上教育部门教材规划的日程。

80年代来华学习理工农医专业的留学生人数仍在增加,但在留学生总数中的比例不断下降,汉语预备教学任务大大减少,汉语预备教育开始萎缩,很多学校都取消了理工科汉语预备教育。不过90年代中期,中医留学生教育获得大发展,1992年韩国与中国正式建交,学习中医的韩国留学生明显增多,带动了中医留学生规模的发展,至2005年底,23所中医院校及3所医学院校的中医专业共有中医药留学生8112人,其中学历生5287人[4]。中医留学生教育层次明显提升,由非学历生为主体转变为以学历生为主体,而本科学历教育也成为来华留学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主要就学形式。汉语授课中医留学生的培养体系与中国学生相同,与中国学生一同上课或分班上课,教师用汉语或汉语加英文翻译的方式授课。

本文对国内五所知名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所开设的留学生中医药专业做了调查,发现这五所中医药大学对留学生以开设汉语授课专业为主,可就读的中医药专业丰富,学制为4-5年,“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作为传统的对留学生最有吸引力的专业依然是每个院校的必备专业。英语授课中医药专业正在起步,北京、上海、成都的三所中医药大学设有英语授课专业,集中在“中医学”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两个专业上。这两类中医留学生都有进行中医汉语补习的需要。各院校的预科汉语培训配备不同,北京、南京、上海的三所中医药大学都配有入学前汉语培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在此校进行类似预科的汉语培训,而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没有此类培训。中医预科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某些自费中医留学生不知如何找到有此配备的院校,入系前依然以学习通用汉语为主,以通过HSK考级为目标。

中医药专业对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要求高,这与中医药专业的语言特点和专业内容相关。中医药学有自己的语体风格,语言偏书面语及古语,专业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一定的中医思维,很难理解“阴阳、五行、气”等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汉语和中医文化基础差对留学生专业学习的制约很大,针对这一问题,国家从1985年《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开始就硬性规定无汉语基础的中医本科留学生需先学习两年基础汉语;1995年教委发布《关于外国留学生凭<汉语水平证书>注册入学的规定》规定没有汉语基础的本科学历教育申请人申请中医和中药类专业汉语水平需达到HSK六级以上;200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规定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入系HSK成绩不得低于HSK六级。因为教育监管到位和规章制度的颁布,加上预科中医汉语教学开展历史久,教学研究多,所以预科阶段的中医汉语教学理念比较统一系统,课程设置比较完备,中医汉语教材编写质量较高。

但是大学阶段中医汉语教学只是活跃于留学生多的几所中医院校,很多中医院校没有开设针对留学生的中医汉语课程,没有对留学生遇到的专业语言障碍给予有组织的教学帮助,这和大学西医汉语教学的活跃开展形成鲜明对比。其中原因与中医留学生多是自费,学生数量少且分散在各医学院校、汉语教学不好组织有关。教育部门对这一块汉语教学缺少监管和建设,师资力量也薄弱,导致这一阶段的中医汉语教学极不受关注,不管是教学研究还是教材编写都很缺乏。没有此类课程辅助的留学生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听课困难的问题,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学生的学习信心很受打击,语言难度也造成留学生专业课程不及格和留级率较高,留学生医师资格考试合格率偏低,有的只能退学或转科,这也打击了外国人来华学习中医的意愿。语言问题成为留学生申请入读中医专业和顺利完成学业的拦路虎。

二、中医汉语教材的发展史

中医汉语教材的编写是从汉语预科教育开始的。本文目前收集到1949年之后出版的中医汉语教材共6部,3部适用于预科阶段,3部适用于大学阶段。虽然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数量不多也比较分散,但是中医汉语教学在某些知名中医药院校中一直持续没有中断,也有院校组织一线中医汉语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编写教材,对中医药教学和教材编写的反思型论文也不断发表,特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的一线中医汉语教师,如翟乃刚(2007)[5]、周延松(2014、2018)[6][7]、徐静、牛欣(2018)[4]、白迪迪、杨帆(2013)[8]、郭力铭、孙迪、邰东梅(2019)[9]等对于中医汉语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方案、教材的编写理念等都做了基于实际教学和编写经验的精到思考和探索。本文分两个阶段介绍中医汉语教材的出版和编写特点:

1.预科阶段的中医汉语教材

1991年北京语言学院王砚农主编的中医汉语教材《汉语》出版,分读写、说话、听力三门课程,分上下册共90课。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为汉语授课中医专业留学生在预科阶段的汉语学习编写的教材,它虽然出版于90年代,但是起稿于1982年,1983年完成初稿并试用,1986年发行,1999年又改名为《中医汉语》继续发行。这部教材从汉语零起点开始,上册主题是日常生活汉语,下册主题围绕人体、中医学的理念和中医文化。该教材将汉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中医知识与文化内涵贯穿整部教材,但更重视对语言能力的训练,其编写理念是六七十年代中医汉语教学的经验总结。该教材内容丰富,编写态度严谨细致,课型之间的配合很紧密,以“读写”课为核心,各课型之间对同一个话题不断补充和复习。

第二部为预科阶段编写的中医汉语教材是2010年出版的《实用中医汉语》系列,距离第一部已过了25年。这部教材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发起编写,包括精读、口语、听力三门课程,分基础篇和提高篇,共六册,供学习了一年基础汉语的中医预科留学生使用,是至今套内册数最多的中医汉语教材。基础篇以“中医理念、名医故事、中医养生、中医文化”为主题,提高篇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剂学、针灸、疾病的预防”为主题,编写理念与《中医汉语》下册类似,都是以中医学的重要知识点为主,课型安排依然是以“精读”为核心的“共核”思想,虽然时隔多年但传承了上一部的编写理念。该套教材可以说是为汉语预科阶段的中医知识教学独立编写的第一部中医汉语教材,区别于《中医汉语》将基础通用汉语和专业汉语教学作为一套编写的理念。该教材内容丰富、对中医学专业知识重在了解,重视对语言点的训练和专业词汇的积累,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配合,排版设计有创新,是一套编写严谨的教材。

2012-2017年出版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师主编的《中医汉语教程》系列,包括综合教程、听说教程和一本中医字典《中医基础字词一点通》,阅读教程尚未出版。这套教材适合学习了一年基础汉语的留学生,综合课与听说课的教学内容紧密配合,相互呼应,以专业知识为纲,重在建构中医知识框架,积累中医基础词汇和知识,语言技能训练不突出。这套教材对中医主题的编排顺序理念与之前的两部中医汉语教材不同,教学内容按照“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针灸、中医养生”的专业课程学习顺序进行主题安排。该套教材对课本使用方法做了详细说明,比如45分钟的课时如何分配、板块如何使用、每一环节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做了细致设计,综合教程规定了每课的学时为四课时,并以一课时为单位进行内容编写,这种体例的设计方便了教学使用,教材设计做到了真正地围绕课堂教学。《中医基础字词一点通》是中医汉语教学史上的第一本词典,也是词典性质的教材,可用于中医汉语教学的起步教学,它用学习中医学重要词汇和具体概念的方法来帮助留学生初步构建中医知识框架,内容具体实用。整套教材的编写理念体现了专门用途语言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了对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的分析,教学内容精要有针对性,密切结合实际教学,是一部源于丰富教学经验的以学生和教师为设计中心的中医汉语教材。

1949年至今用于中医专业预科教育的中医汉语教材出版了三部,数量不多,但是编写态度都严谨认真,教学内容有专业针对性,以切实提高中医汉语教学效果为目的,在听说读写课型的内容配合理念上一脉相承,但是在教学方法和板块设计上创新不足,观念比较传统。白迪迪(2012)对中医专业本科留学生做了学习状况调查后提出“在预科汉语教学阶段,使用中医汉语教材很有必要”,“但是目前中医预科汉语教学基本上是参照普通汉语教学的词汇、语法、功能、文化大纲,却没有可以参照的中医专业词汇、语法、文化大纲。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教授了一些中医文化、理论、词汇等,但是这些内容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而且也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统计和筛选。教学内容的不完整,不系统,不明确,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还会影响到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质量评测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以及中医预科教材的编写”[10]。《中医汉语教程》的出版对预科中医汉语教学内容不系统不明确的问题做了改善,但中医预科汉语学科建设还不完善,正式的中医汉语教学大纲的研制是比较迫切的需求。

2.大学阶段的中医汉语教材

在大学学习中医的留学生有从预科升入的奖学金生,也有直接进入大学汉语水平较低的进修生或学历生。这些学生在听课时都面临语言理解困难,为大学中医科留学生汉语补习使用的教材也应需而生。第一部此类教材是1986年出版的《汉语》,由上海中医学院编写,这是新中国最早出版的中医汉语教材。这部教材是学完基础汉语之后使用的专业汉语教学用书,以扩充和熟悉中医词汇、了解中国及古代文化知识为编写目的,内容通俗有趣、重在介绍中医文化不重语言训练。这部教材和“中医基础理论”等七部教材成为中医留学生专业课程必备教材,说明经过多年对留学生的中医教学,“中医汉语”作为必备课程已经成为教学共识。

1997年,长春中医学院为了满足韩国中医留学生学习的需要,编写了《中国现代汉语》系列教材以补充中医专业基础知识,全书两册共70课,内容丰富。这套教材上册主题大体按照“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气功、中医史、中医的病因病机”的顺序进行,参考了中医专业课程的安排,下册以“名医故事、著名医案、中医民间故事”为主,全书以中医药专业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词汇为词汇主体,课文偏书面语,难度适合有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

以上两本教材是为中医药汉语授课专业有汉语基础的留学生编写,有一些没有汉语基础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进修中医,也需要培养日常汉语交际能力和了解中医基础知识,1998年出版的《外国人学中医——中医汉语入门》就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教材,它是中国第一部中英双语的中医汉语教材。这部教材分上下篇,上篇从汉语零起点开始,围绕中医留学生在华日常生活和学习展开,课数多达70课,但内容比较杂糅,有日常汉语、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课程知识,以语言教学为主,课文语言并不是循序渐进的,有难度的跳跃,编写有一定的随意性。下篇按照“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气功”的专业课程顺序,对重要知识和中医技法进行了节选介绍,课文配了英文翻译和拼音标示,但没有设计词汇、练习的板块,课文语言也未做难度简化处理,下篇类似于中医专业课程的简写撮要英语释本。这本教材体例编排、板块设计比较粗糙,适合于留学生中医专业入门级别的自学使用。

这三部中医汉语教材,前两部以普及中医文化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后一部教材下篇参考了专业课程设置,但是没有教学环节的设计,用于课堂教学有些困难。三部教材的编写体例并不统一,都缺少丰富的板块设计,有的编写理念不明确,编写态度明显不如预科中医汉语教材严谨。这三部教材都是上世纪编写出版,进入21世纪后20年间没有适用大学的中医汉语教材再出版,反映了大学中医汉语教学研究的薄弱,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中医作为世界传统医学中的佼佼者,该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曾是除汉语言专业之外最多的。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中医药热”的兴起,来华学习中医药学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中医学习难度大、预科和大学中医汉语教学配置少、留学生回国后要面临医学语言转换、就业范围狭窄等问题,留学生中医药高等教育在实际进行中遇到了不少困难,语言问题成为了影响留学生中医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中国教育年鉴1999-2012年每年西医和中医留学生人数数据[11]计算,西医留学生年平均增长率是26.7%,而中医只有10.5%,低于留学生年平均增长率12.5%。1998年医学留学生总人数4973人,中医留学生占72%;2012年中医留学生只占医学留学生人数(43516人)的30%,在中国留学生规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留学生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了。

作为留学生在华专业学习的帮手,中医汉语教学虽然开始年代早,但是目前处于不太活跃的状态,专业教师人数少,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改革做的深入研究少,教材出版意愿低,出版的教材寥寥可数,质量参差不齐,对留学生的专业学习辅助作用很有限,很需要教育部门给予关注和推动,以更好地辅助留学生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预科中医药大学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招生政策没吃透会有多少损失?
民盟福建省委会向福建中医药大学捐赠《精正大医图》
Two Approaches of Literature Teaching:A Classroom-Based Study
8所中医药大学被“除名”?只因标准不同罢了
教育部回应8所中医药大学未列入名录:不影响学位授予及考试
跟踪导练(二)(6)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