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2022-11-21高剑坤梁晓峰曹艳霞

关键词:中医学医药中医药

高剑坤 梁晓峰 王 文 曹艳霞 王 飞

(1.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四川 绵阳 621000;2.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3.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4.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面向农村和社区基层的卫生、社会工作等行业的中医师职业群,培养能够从事医疗、预防、康复和养生保健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培养目标上需要掌握基本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等理论知识,具备了运用望、闻、问、切及医学诊断方法,对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基本能力,但中医学专业学生不懂中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的医疗卫生资源并不丰富,不会像综合医院那样进行精细分科并配备临床药师,农村和社区基层需要的是除了能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和初步处理急危重症外,还能对常用中药进行鉴别和正确使用的,医药兼通的人才。结合中医药高职高专中医学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以下思考。

一、“医药不分、互为一体”是中医药学科的特点

中医中药本是一家,之所以能称为中药,是因为有中医药理论做指导;之所以能成为中医,是因为有中药做媒介,两者联合起来才称之为中医药,做好中医中药的传承,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2]。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将中医与中药紧密结合在一起,汉代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珍等著名的医药家都是既精通歧黄医术、又熟谙本草药性的“医药兼通”的典范,现代的金世元[3]、曾宪策[2]继承了勤学医理、精研药学的中医药学科之道也成为医药圆融的中医药大家。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必须在中医学教育中倡导和坚持医药结合,“医药兼通”是优秀中医药人才具有的特色。

二、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起源和人才培养现状

中医最初是以民间、家庭师承授受的教育模式传承和发展的。1949年后,我国系统的中医药学校教育逐步确立,中医师承模式首先被中专教育制度所取代。随着办学制度逐步规范,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中医药知识和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康体服务能力的技能型中医药人才。这不仅为改变城乡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维护基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储备了教学师资[4],195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所中医学院,之后中医药本科院校蓬勃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也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的逐步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在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产生,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形式。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和农村基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简、便、廉、验的医疗特点十分切合社区和农村基层的实际[5],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特点是面向某一职业、职业群或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定位于实际工作,体现职业特殊性,同时又针对某一技术领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只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6]。高职高专中医药人才在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学制仅3年,专业课时短缺,课程简化,存在医药分家的弊端,致使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和狭窄,不认识中药饮片,不能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及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还不能完全适应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三、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考

1.人才培养目标

中医临床疗效从来就与中药质量息息相关。临床医师在不断提高自身辨证论治水平的同时,还应熟悉和掌握中药的质量[7]。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中医中药两套知识和本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医药结合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指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医靠药治,药为医用”,中医与中药互相密切结合来最大程度保证中药质量来发挥中医优势,中医中药相互依存,不可偏废,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1],中医学总学时一般为2800学时,公共基础课不少于总学时的1/4,毕业实习约占总学时的1/3,所剩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十分紧张,在无法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培养医药结合人才,一方面可在寒假和暑假中增加小学期,一方面应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教学内容有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推拿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中医适宜技术等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古典医著作选读、中医未病学、中医体质辨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医古文、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等专业拓展课程[1]。整个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为本位,由学科性的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理论知识的实验课程、见习、临床实习等实践环节三段式组成。虽然要求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其特点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实践环节为辅助,理论偏重,实践偏轻,培养的人才无法完全适应基层中医药及相关行业的用人需要。

医药兼通高职高专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从以学科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需要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8],以实践导向成为课程体系的主导,实践教学成为中心和主线而不再是理论课程的附属环节。按照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够用,技术应用能力强的特点要求,以专业相关知识为核心,通用知识为基础,形成课程模块,建设项目课程,利用3年时间完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学习,加强技能培训。

3.课程内容调整

在课程内容上可适量消减中药学、药理学等理论教学内容和学时,将来通过继续教育达成专业知识理论的升华。适量增加临床中药知识的传授量:一是增设中药材与饮片鉴定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中药药品性状鉴定方法和技术,熟悉常用中药的性状和鉴定特征;二是增设中药调剂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中药饮片调剂规范及方法,中药饮片储存方法、管理要求,熟悉药房炮制中药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熟悉传统的膏丹丸散、糖浆及药酒等传统制剂的制作原理及方法,了解中药饮片的优势和改进需求;三是增大实习实训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保证实习、实训教学时段的相对稳定以增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促成实际应用能力,增加临床中药实习[9],跟药师见习、实习,传承中药炮制技术、掌握中药调剂基本操作规范及中药临床疗效、安全性评价的方法。既要安排学生到大医院熟悉诊疗环境和手段,更要安排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实习,加强知识应用培养力度。

4.建设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以及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实施、总结、归纳,培养会思考、会解决问题、会动手的实用型人才[10]。项目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彻底打破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和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项目课程开发范式一共包括6个步骤:市场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编制、学习项目设计、教学材料开发[10]。通过对农村和社区基层中医药行业及中医药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需求调研,确定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和专业人才需求状况;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达成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一项工作任务可能对应传统的多门课程,需要对这些课程进行重构,形成项目课程;之后进行课程标准编制,对课程进行基本规范和提出质量要求;在制订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计学习项目;最后通过教材开发将项目课程、工作任务、理论知识、技能实训、素质要求进行融合。项目课程能引导教师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联系起来,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创新开发课程,真正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相一致。

5.教材建设改革

教材是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媒介,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医药结合中医药人才除应具备较高中医临床水平外还要求掌握包括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及中药药剂学专业知识,需要这些临床中药内容融合的教材,建设项目课程还需要项目课程教材,对相应的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曾指出职业教育教材存在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职教特色不鲜明等问题[12]。最近有研究表明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课程教材内容中存在内容、结构设计、教材定位和体系方面的问题[13]。在编写培养医药结合人才的新教材时一是要高度重视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认识,突出“医药结合”,要本着“以能力为本位”宗旨进行,注重岗位任务与毕业能力的分析,充分体现实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特点。二是要加强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参与编写教材的教师要深入临床中药服务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多次论证后,由药学专业相关的资深专家审阅,并按照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相应的调整、校正后再出版,从而使教材质量得到保证[14]。

6.考核评价改革

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采取形成性评价评价考核与终结性评价考核相结合、业务素质评价考核与职业道德评价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尤其要注重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和随机应变、灵活处理病症的能力[15]。培养过程中可组织中医适宜技术、中药膏丹丸散制作等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竞赛,参加竞赛情况纳入考核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提出了要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具备中医和中药两种体系知识结构,能为老百姓提供诊疗服务的优秀中医药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医药结合教育内容设置,加强医药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医药结合教材,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探讨“医药结合”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知识框架,为培养进一步满足农村和社区基层需要的中医药专业人才提供思路与研究基础,为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中医学医药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WELLNESS TODAY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振兴中国医药事业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中国古代医药及导引养生诸术考论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