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基于SWOT分析模型

2022-11-21张海霞

智库时代 2022年36期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学生思政

张海霞

(长春工程学院)

一、“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传播媒介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微信、微博、QQ等作为主流媒介的“微时代”已经到来。与传统媒介相比,“微时代”的媒介产物使得沟通活动更加扁平、快捷、高效化,这是一种能为所有人服务的亲切化、平民化的传播形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微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实现信息共享、每个学生都是信息传播和获取的主体,在师生对话中每个学生都是决策者、参与者。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基于“SWOT”模型分析

(一)“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创新发展路径的优势分析

“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更多机遇和便利,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渠道的扁平化、广泛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教育平台的广阔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者而言,这有利于构建师生之间有效化的沟通,使得沟通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种交流方式有助于师生间信任感、亲切感和友情的建立。不仅满足了高校思政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的需要,还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提高。

以“互联网+”为主要特色的“微时代”,已经大大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交流、学习方式,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移动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高校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获得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常态化。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和频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长期来看,“微时代”传播媒介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力将不断深入。高校青年学生思想的活跃性、年龄状态、思维特性等特点决定了这类群体将成为“微时代”沟通活动中最活跃的参与者、主导者和决策者,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具有巨大的时代优势。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创新发展路径面临的威胁分析

在信息共享、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也通过“微时代”的传播媒介渗透到高校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弱、研判信息优劣的能力缺乏,很容易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这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建立,学生个人主义思想倾向,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难度。

随着这些与我国国情不相符的价值观念进入到大众视野,将会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产生剧烈的冲击。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甚至将网络信息技术当做颠覆其他国家政权的手段,对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存在极大的错误引导,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全面、系统、科学地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念,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导致思想意识危机。

(三)“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创新发展路径的机遇分析

“微时代”不仅是传播媒介多样化的时代,更是伴随着教育平台的广泛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化、教育方式灵活化和教育途径畅通化时代,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媒体带来最显著的变化是,学生不再单一地接受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而是以更加主动的学习状态随时随地地获取新的知识。对于教师而言,这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对于学生来说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学习方式的创新。

现行教育背景下,手机、网络、社交软件等媒介已经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平台和工具,这种传播范围广,教育对象针对性强的教育形式,很大程度上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高了思政教育的质量,传播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拓宽了思政教育的途径。

(四)“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创新发展路径面临的挑战分析

“微时代”带来思想观念迭新的同时,高校学生也很容易受到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影响。这是因为高校大学生仍然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容易受到价值观多样化的影响,从而造成他们自身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开展工作的难度大大提升。此外,高校学生对网络的不当使用也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一些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沉迷网络,在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从而忽视了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另一方面,网络中信息纷繁多样,存在着大量损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信息,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增加了教师指导学生思想和预防处理不健康信息的难度。

与此同时,“微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不断更新,思想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学生面临来自生活、学业、情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高校学生极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一方面,大学是学生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独立开展生活的新阶段,此时学生面临着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培养,人际关系管理是此阶段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另一方面,大学阶段是学生情感约束最为薄弱的阶段,也是学生情感问题最为突出的时期,学生情感处理能力和心智均不成熟。此外,就业问题是学生普遍都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前夕都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容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会大大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升,对思政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基于SWOT模型分析结果

(一)供需平衡机制尚未建立,导致靶向机制无法形成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导向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学生信息获取需求契合度也不断提高,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生网络信息获取的需求不断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学生需求端的日益变化,互动机制的失衡导致供需机制矛盾突出。

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平台日渐广泛化的今天,虚拟网络环境的存在使得师生沟通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突破了“面对面”坐而论道的传统教育模式,但是由于大学生思想自由度高,在沟通交流过程中私密性问题很难被教师控制和把握,这就使得思想教育聚焦性缺乏,问题导向难以形成,最终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质量。

(二)多平台、多场域发布内容同质化,教育资源有待整合

在信息共享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平台众多,如宣传途径和渠道多样化,但是也面临着各个渠道发布的信息内容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同时,在不更换内容的情况下,学校职能部门和各个二级部门平台转发转载情况突出。此外,在网站设计方面,设计感不突出,设计体现的功能、内容、语言使用重复感很强。平台内容的同质化会导致用户黏性的减弱,甚至会导致高校思政教育者在网络思政层面失去话语主动权。

现阶段,多种载体尚未实现综合运用,网络资源纷繁复杂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整合,现实客观载体的直接性、直观性和可控性与虚拟载体的交互性、开放性和超越时空限制性结合性差,导致思政教育的现实性和虚拟性的矛盾突出。

(三)思想意识问题突出,师生间有效沟通机制尚未建立

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难以甄别性导致作为主流网络思想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形态建设困难重重,突出表现为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主导地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稳固性不强。对于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而言,其价值判断能力不强,弱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偏离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阵营。

此外,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地位、年龄、角色、文化背景、人生阅历、教师不坐班(教学体制)等一系列的差异性,导致思政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导致了师生沟通上的障碍,在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式教育,学生被动式、抵触式的接受,这种无效的沟通在思政教师和学生之间广泛存在。此外,由于教师教学体制的特殊性,教师上完思政课后无需坐班,师生之间接触较少也是导致这种无效沟通的制约因素之一。

四、“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探索

(一)深化供给侧改革,建立供需平衡机制,靶向施策

资源配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集中体现为师生间的“供给-需求”关系。在新的时期,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应该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层次性和丰富性,只有教师主体自身的学识和网络工具建立定期更新机制,保持网络思政教育的“嗅觉”,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保持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才能保持学生黏性。教师主体应该倡导教与学相长的互动模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端需求,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才能与瞬息万变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及网络环境对标,从而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网络思政教育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思政教育供给端的“桎梏”。

此外,高校思政教育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要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具体而言,要以问题为导向,凝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大数据时代,学生人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发表各种观点,如何利用大数据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地识别学生的真实需求,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只有真正地聚焦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以高效、快捷的速度满足学生端的需求,才能针对性的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提高网络思政的质量。

最后,以问题导向为前提,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过程中,积极地引进区块链技术,在拓展高校思政教育覆盖面上真抓实干,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落实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育人的目的。

(二)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强化重点场域,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不仅要构建理论创新机制,而且要创新实践育人机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理论教育的过程充分结合起来。对标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及时更新调整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教学内容。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育人过程相结合,为实践育人增质增效,综合提升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效果。

与此同时,拓宽网络思政教育载体建设,强化重点场域。现阶段,要充分借助新时代“e”支部、学习强国、网络新媒体以及VR等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超规模存储和高深度分析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基础类网络数据系统建设,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手段充分结合,将思政教育模式更加宽泛至如脱口秀、模拟法庭、非遗手工等艺术手段,大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专注度,保护学生用户的黏性。

此外,大力促进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协同模式新格局的建设,将高校思政教育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创新实践结果以全新的全媒体技术充分地展现出来。不仅要强调主义类、示范类、虚拟载体类、考风考纪类、规范类有形载体建设,重点突出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类载体、学生人格培养与成长成才反思类载体的建设。而且要将以思政教师为主体的第一课堂与以辅导员、社会专业人才为主导的第二课堂相结合,充分发挥以思政教师、辅导员、社会专业人才、学生“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发展的思政教育新格局。

最后,以创新的思政教育载体和多维度的场域为前提,重点整合和优化思政教育资源,要拓宽供给主体、还要优化整合资源,在此基础上构建优化整合平台。一是要统筹协调各个部门,形成合力才能协同创新高效思政教育全新格局。二是要拓展供给主体,创新理念。做到五指张开,突破传统观念中以高校、党建、思政部门为教育资源供给主体的理念,要将社会全行业、家庭、个人均发展为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供给的主体,将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三是要优化整合环境,握拳有力。资源整合平台要不断适应动态变化的供给和需求主体,又要全方位地释放显性和隐形资源、基础和重点资源,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实效。

(三)以思想意识领域为主导、强化信仰教育,建立师生有效沟通机制

高校思政教育要做到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要做到占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为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领域。要掌握主流网络思想意识的话语权,推动“融媒体”的建设和运行,构建高校为“网络思政传播矩阵”。一是要去晦涩的、难以理解的学术化,转化为学生易懂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化。二是要幽默生动、活泼可爱,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网络语言。在网舆环境中,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满足学生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流思想意识“网络话语体系”。

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思政教育教师,要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应该把如何将第一课堂的作用发挥至最大化作为重点思考项。一是要转变传统的、桎梏的教育理念,改变单一的传播知识的教学理念,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养者、综合素质的指引者,要做“大先生”,建立多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二是要丰富教育内容,要具备广泛渊博的知识结构。思政教育课涉及天文地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思政教师要做到多学科知识的碰撞融合。三是要优化教学技能,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卓越的教学技能是高校思政教育者与学生沟通互动的前提,只有将自身融入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做接地气的老师,站在学生视角考虑问题,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才能去师生间的“距离感”。

猜你喜欢

微时代高校学生思政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