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2022-11-21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五三小学张学锋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五三小学 张学锋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极大增添了科学教学的趣味性,信息技术丰富知识的呈现方式,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信息技术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呈现方式多元化和交互性强两个方面,一直以来,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重心都放在了前者,忽视了强交互性这一特点,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只是为学生播放形式多样的教学视频,尽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更好的培养,但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仅仅局限在看和教的部分,忽略做与学的部分,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阻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就要全面挖掘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开展师生互动,建立更加高效的科学课堂。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科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已经逐步引入小学科学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创设各式各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贴近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中,逐步感受小学科学教学的无限魅力与乐趣。教师在创设相关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必须逐步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具体教学环节,并且积极鼓励学生探索更加全面的学科知识以及相关教学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生活遇到的问题,并且不断肯定学生的能力发展过程,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自信心以及成就感。小学科学中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体现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众所周知,小学生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在遇到新鲜有趣的事物时,会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探索热情,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又存在专注力相对较低的特点,无法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同一件事情上。鉴于学生的这些发展特点,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发散与延伸,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持续对知识产生新鲜感,以此保证学生一整堂课的学习专注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课件为学生展示昆虫、小鸟、植物等的照片,这些动植物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能引发学生强烈的观察兴趣。随后教师询问学生,图片上的这些昆虫和小鸟平时以什么为食呢?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再将正确的答案依次呈现出来。在这些内容呈现完后,教师询问学生“同学们可以给课件上的内容标上正确的箭头,体现出这些物体间的关系吗?”通过这种方式体现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学生也能在标注箭头的过程中,实现与教师的良好互动,增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有效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
二、利用信息技术挖掘网络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在小学科学学科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互联网教学设备,不仅仅可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及各类教学信息。教师可以在互联网教学平台上直接查找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随后与教材以及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初步整合与融合,然后引入实际教学环节中。同时,教师也可以选择与其他教师互相沟通交流,共同研究互联网教学平台上各种资源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再将互联网教学平台以及互联网上的相关教学资源引入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探索教学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深层次挖掘学科知识的本质与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以及相关学科素养,逐步完善教学的具体流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些网络资源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能充分引发学生内在的探索积极性,从而提升科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教学时,就要善于挖掘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网络资源,利用拓展性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知识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思考,引发学生自主动手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分类的知识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商场中的各种标志牌、广告牌和分类牌,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商场标志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思考商场设计这些标志的原因,并尝试总结一下商场中的标志牌可以分成哪几类。在这种轻松有趣的互动中,教师对学生说:“自然界中的果实也可以像这些商场标志一样进行分类。”教师的话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使学生自主产生疑问,果实要怎么分类的?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能主动对果实分类的知识展开主动探究,并依据自己的理解对它们进行分类。在学生分类完后,教师再询问同学们这样分类的理由和依据,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这种积极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为学生讲述相同点分类、二分法分类、双名法分类等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利用这些知识为网络图片中的各种物体进行分类。这种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学生也能在利用知识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其大脑思维,开阔其知识视野。
三、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科学实验,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加需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培养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小学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在教学环节中,需要通过实践操作的形式,检验学生理论学习的成果。科学教学中涉及大量实验教学的内容,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或者请学生自己观看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这种教学方式一是不能让所有学生都完全清晰地观察到教师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二是无法让学生直观透彻地理解实验原理,导致实验教学的效果始终不佳。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可以有效缓解实验教学的这些弊端,教师可以打破教学时空限制,将实验搬上大屏幕,学生通过大屏幕能详细清晰地观察每一步实验步骤及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反应,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热情,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许多无法在课堂上实际演示的实验,也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增强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水力的作用”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为学生动态化呈现小水轮转动的探究实验,在学生观看完实验视频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顺流而下的木排和房屋被河水冲毁的影像资料,请学生结合刚才观看到的实验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这种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实验内容的方式,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实验和资料展开全面分析,进而在脑海中初步形成水力作用的概念,教师在后续的知识讲解中,让学生也能进一步增强对水力的认知,主动思考人类如何充分利用和改造水资源,激发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四、利用信息技术凸显学生地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这一目的的达成需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法显然无法有效达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除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外,还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科学课堂,就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构建自主化学习空间,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对知识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中,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学生学习理科类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地球上有什么”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课件为学生展示转动的地球,一边展示一边为学生讲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并询问同学们通过对转动着的地球的观察,发现了什么?以引导学生得出海洋占地面积比陆地大得多这一结论。随后,教师通过一段配乐影像资料,为学生展示地球丰富的地形地貌特征。学生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观察,对其生活的地球充满探索热情,基于这一前提,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有关地球知识剪贴报和自制地球仪的实践活动时,学生就能具有更加强烈的探索积极性,以合作的方式对这些任务展开主动探索,在合作探索实践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际运用,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五、巧用融入微课开展科学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微课也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将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应用到科学课堂中,就不可忽视微课的作用。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主要呈现形式,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地拓展科学教学内容,还能丰富科学教学的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导入新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能通过微课呈现科学视频和图片资料,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呈现教学知识中的重难点,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例如,在学习“日食和月食”时,教师可以将月亮不同的形态录制成微课视频,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此激发学生对月相知识的探索热情。又如,教师可以在讲解“沉浮”相关的知识时,利用游轮与潜水艇的微课视频引发学生对浮沉因素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而在讲解“地球内部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则可以将地震和火山的相关知识点以图文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成微课资料,以此帮助学生明确主要学习目标,突破学习难点。上述微课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方式,能确保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培养,促进科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探索的机会,转变原来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自主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因此,教师就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设计更多自主实践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提升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开展“点亮我们的小灯泡”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技术给学生展示小灯泡的解剖图,在学生详细了解灯泡的内部结构后,教师给学生设计点亮小灯泡的自主实践探究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点亮小灯泡的方法一共有多少种,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操作,验证其探索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经验,通过分析和总结列举出能点亮和不能点亮的连接方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也得到更好的锻炼。
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翻转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在网上共享信息资源提供了更多渠道,教师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将教学资源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实现了教师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教师利用网上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顺利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未来教室和云课堂的推广,也使构建生态化教学课堂成为可能,教师借助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师生互动,提高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促进了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例如,教师依据科学教材提出一个问题,随后班级学生以分组的方式,对问题展开头脑风暴,讨论出来的答案显示在投影仪和一体机上,教师对学生提交的答案进行整体评价,指出其中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再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集中解答。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拓展,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为科学教学增添了更多乐趣,加快了科学教学事业的现代化改革步伐。
八、结语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要具备现代化教学思维,不断探索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案,从小学生的喜好和发展特点出发,为学生构建现代化的教学课堂,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索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以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顺利形成,凸显小学科学这一科目开设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为学生建立生动立体的科学课堂,引领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积极的思考中不断走向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