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开放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2-11-20童雨萱完颜邓邓

图书馆 2022年11期
关键词:阅览室古籍馆藏

童雨萱 完颜邓邓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

古籍是传承我国上下五千年璀璨文化的记录载体,从甲骨文到汉字,从天文地理到诗词歌赋都离不开古籍的承载。目前我国古籍多数都保存于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之中[1]。《“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提出,应该凸显古籍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及社会教育作用[2];《“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也提出要增强古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同时倡议高校图书馆等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服务[3]。2008 年至2020 年入选的六批共203 个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有160 家图书馆,其中近1/3 是高校图书馆。可见高校图书馆中储存的古籍资源较为丰富,高校图书馆不仅应为本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文献资源支撑,更应背负起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使命[4]。然而,现有对图书馆古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籍保护、整理、修复和数字化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开放服务关注不足。本文通过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开放服务的实践进展,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改进古籍资源开放服务提供参考。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笔者选取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55 所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并于2021 年11 月5 日至20 日对其官网进行逐一访问,发现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和山西大学的图书馆官网无法访问,故以余下的51 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如表1 所示。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研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关调查,以了解馆藏古籍资源开放服务制度、线下古籍开放服务、线上古籍开放服务现状。

表1 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名单

2 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开放服务现状

2.1 古籍开放服务制度建设现状

2.1.1 古籍阅览制度概况

由于古籍的特殊性,其保存条件更为严苛,故需要制定相关制度以规范读者的行为,避免对古籍资源造成损坏。对图书馆门户网站的调查显示,有25 所高校图书馆针对古籍阅览室单独制定了古籍阅览规则,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不仅针对阅览室制定了《特藏阅览区管理办法》,而且依据线装古籍的特点制定了更为细致、更具针对性的阅览规则——《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线装古籍阅览须知》;其余26所高校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制度则包含在图书阅览制度之中。

由于古籍的稀缺性及不可复制性,古籍阅览制度更为严苛。古籍阅览为室内阅览,原则上不可携带出馆,仅有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山西师范大学规定如有特殊需求,可以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部门主任及馆长签字并批准借出。各馆对其所保存的古籍影印本等提供闭架或半开架阅览服务,在调查的51 所院校图书馆中有12 所的善本古籍提供限制阅览服务,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善本古籍仅为博士研究生及以上读者提供阅览服务;复旦大学图书馆在其古籍阅览须知中明文规定,若读者要借阅馆内的善本古籍,则需与图书馆工作人员联系,提前一个工作日预约;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规定,读者如需阅览善本古籍需要经馆领导批准,才可办理查阅手续;浙江大学图书馆制定的关于善本书的阅览规则更为严苛,原则上只向教授提供借阅服务,若本校学生因科研需要,则需提供所在学院开具的证明。24 所院校图书馆对已有重印本、影印本、复制本、电子版及图书馆已数字化的古籍,书品不佳及破损严重的古籍资源,除从事版本研究所需外,原则上不再提供原版古籍。其中5 所高校图书馆对读者每次阅览的文献数量或种类也有限制规定,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规定读者每天提书不超过3 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规定读者每次阅览数不超过3 函;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每次仅能取阅1 部古籍。调查发现,高校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的服务对象仍以校内师生为主,入室阅览需提供能证明自身身份的有效证件;其中有7 所高校图书馆古籍阅览制度更为严格,如: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规定阅览室仅向从事专门研究的教师及研究生开放,若历史或中文专业的本科生需要查阅古籍,则需提供所在院系开具的介绍信。仅有29 所图书馆提及可以向校外读者开放,需提供有效证件和单位介绍信通过批准后才可入室阅览。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对于进入古籍阅览室的校外读者会收取一定的费用;安徽大学图书馆原则上不向社会读者提供古籍阅览服务,但极个别和安徽大学有合作关系的单位或个人,若需使用古籍资源,则需要由学校或院系出具担保,经图书馆办公会议通过后才可享受阅览服务。

2.1.2 古籍复制制度概况

出于对古籍文献和版权的保护,仅有15 所高校图书馆在阅览制度中明文提出向读者提供复印服务,读者需要保证自身的研究目的为教学或科研,不可用于商业及出版,不允许私自拍摄,需要征得工作人员或馆领导同意并填写书面申请后方可复制,但允许复制的文献类别、数量及复制方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且会按照相应的制度收取文献保护费或复制费。如:河北大学图书馆规定复制方式仅限拍照、抄写或扫描,复制内容每册不超过1/3;中山大学图书馆规定经批准登记,部分文献可以使用冷光源拍照,闪光灯被严令禁止使用;吉林大学图书馆规定全国孤本、稀见本等珍本一律不准复制,善本书须经馆长批准方可复制;浙江大学图书馆为保护古籍规定,一般情况下,复制古籍不得超过原书的1/3。复制古籍内容则须向读者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各馆有着不同的收费标准。原则上是依据古籍的珍贵程度、类型等确定所需支付的费用,对珍本、稿本或其他特殊情况酌情加收费用。复旦大学图书馆还可为本校读者补贴复制费的80%。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线下开放服务现状

2.2.1 古籍阅览室及展览馆设置情况

在所调查的51 所高校图书馆中,有32 所高校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古籍阅览室,为读者提供古籍阅览服务,阅览范围大致为线装、平装古籍或者影印古籍等。其中也有高校图书馆依据古籍类型设置不同的阅览室为读者提供服务,如:中山大学图书馆设立珍藏馆收藏普通古籍、新线装古籍等,设立聚珍厅收藏善本古籍;西南大学图书馆设立珍贵文献阅览室向读者提供再版古籍、再造善本等文献阅览服务,设立古籍书库为教学科研提供特殊阅览、参观等服务。其余19 所高校图书馆并未设立专门的古籍阅览室,而是将古籍和本馆的特藏文献或民国图书、报刊等文献存放在一起供读者进行阅览,如: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设立的古旧文献区、云南师范大学的古籍与西南联大特藏书库、河北师范大学的特藏书库等。设置线下古籍展览馆的高校图书馆仅4 所,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弘文轩,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古籍特藏展厅,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古籍、特藏、善本展厅,南开大学设置的古籍展厅。馆员定期规划主题、精选藏品,以向读者展示馆藏古籍及其收藏历史等。

2.2.2 古籍阅览室开放时长情况

笔者通过访问各院校图书馆网站收集古籍阅览室的开放时长,具体见表2。由表2 可知,大多数古籍阅览室的开放时间为5 天,少部分阅览室甚至周末还额外开放1 天或2天,法定节日不开放。一般周开放时长为30 小时及以上,仅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和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周开放时长不足30 小时,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阅览室仅每周二、周四的8:00 至11:45 向读者提供古籍阅览服务。河南大学图书馆、扬州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等7 所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依据冬、夏两季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开放时间,开放时长不发生改变。寒暑假的开放时间则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发布具体公告,仅南开大学图书馆古籍阅览室明文告知读者寒暑假周一9:00 至12:00 向读者开放。

表2 各馆古籍阅览室的开放时长详情

2.2.3 古籍资源线下展览及体验活动概况

线下展览及体验活动已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的一大特色,但由于高校图书馆的特殊性,其活动开展对象主要为校内师生[5]。笔者通过访查高校图书馆官方网站和阅读微信公众号的历史推送,了解到目前线下展览一般是各馆依据某一主题如校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宣传推广月等并结合馆藏特色开展主题展览,如郑州大学图书馆的“河南文献特藏展”及“黄河水利文献特藏展”。活动类则包括古籍装订、古籍修复、古籍装帧、古籍抄写、石刻传拓等体验活动,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开展的“与木质雕版面对面,把中医古籍带回家”的文化体验活动;或者与某一元素如书法、摄影、节日等结合开展比赛,如河北大学图书馆将古籍元素与创客精神相结合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古籍海报、文化产品、多媒体设计等,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以“让古籍里的图片活起来”为主题开展文创产品征集活动。也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与相关学院合作开展嵌入式培训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及文学院携手为修习古典文献学课程的同学开展了古籍修复与保护、古籍版本与鉴定以及古籍装帧实践课。

2.3 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线上开放服务现状

2.3.1 依托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古籍资源开放服务概况

据调查,通常情况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以数据库或在线展览的方式公开数字化古籍资源。在线展览的开放性和简便性极强,用户只需要点击相关站点即可访问,可操作性强[6]。但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在线展览的重视程度不足,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开设了古籍资源在线展览模块,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的珍稀文献展、翰墨品读·书艺传承系列展览、白鹤梁拓片系列展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大仓文库”善本展,浙江大学图书馆推出的浙江大学国家珍贵古籍线上展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也开设了馆藏古文献珍品鉴赏线上展览专栏,但外网用户无法访问。总体而言展览的形式及类别都过于单一,仅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

高校图书馆通过建立古籍特色资源数据库推动古籍资源的利用,但由于版权难以得到保护,在调查的高校图书馆中仅有24所高校图书馆建立了37个古籍资源数据库(有3 个为在建数据库),其中约68%的古籍特色数据库的使用受到局域网的限制。在其余11 个允许外网用户访问的数据库中,有8 个数据库仅能查询到书目信息。笔者通过调查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及开放情况进行整合,如表3 所示。古籍数据库检索方式可分为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除依据自身馆藏建立古籍数据库外,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及武汉大学图书馆还将馆藏古籍资源、古籍利用及开放成果等整合至同一个平台,分别是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武汉大学古籍保护网。其中,武汉大学古籍保护网可提供馆藏古籍检索、数据库导航、古籍数字资源、古籍阅览预约、古籍整理成果、古籍保护技术及法律法规等内容,可为校内外古籍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服务。

表3 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及开放情况

15 安徽大学安徽大学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 局域网访问;可查看和浏览全文古籍电子书籍 需要授权才能访问16 安徽师范大学 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 局域网访问;可查看书目信息17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三十六种新编地方志人物传记目录数据库局域网访问;可查看书目信息18 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图书馆古籍库无须登录;可查看书目信息19 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特藏数字化平台无须登录;可查看书目信息;登录可查看全文20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古籍书目检索平台 局域网访问;可查看书目信息馆藏广西旧地方志 局域网访问;可查看全文馆藏古籍善本 局域网访问;可查看全文21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北地方志数据库 局域网访问22 西北民族大学馆藏藏文古籍文献目录在建23 曲阜师范大学儒学文献特色数据库 无须登录;可查看书目信息和部分书影信息曲阜师范大学馆藏古籍目录 在建24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局域网访问;可查看书目信息

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这7 所院校图书馆虽未构建古籍特色数据库,但都参与了北京大学发起的“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特色库”项目,按照统一的标准,将馆藏古籍资源共享至该联合数据库,读者可进行检索,可查看书目信息和部分影印图片。

专业数据库公司技术成熟、资金充足,开发出的数据库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更为优质,且会及时洞悉用户需求,但由于其商业化的属性,用户需支付一定的使用经费。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图书馆除哈尔滨师范大学之外或多或少都订阅了商业古籍数据库,如:北京爱如生的“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华书局古联公司的“中华经典古籍库”等。但这类数据库限制性极强,仅图书馆或机构IP 范围内的用户可访问。

2.3.2 依托微信平台的古籍资源开放服务概况

笔者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的调查发现,各馆的官方微信主要向读者推送古籍相关知识、讲座及活动预告,古籍数据库、古籍珍本及展览介绍。如:吉林大学图书馆官方微信推出了“古籍保护模块”专栏,向读者普及古籍保护的相关知识;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官方微信在新冠疫情期间推出“书香战疫,珍本品鉴”系列荐书活动。但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官方微信平台并未设置专门的古籍栏目展示本馆的古籍资源及数据库。

3 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开放服务的特点与不足

3.1 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开放服务的特点

3.1.1 古籍阅览室设置情况良好,开放时长适宜

因古籍资源的特殊性,其保存条件、阅览制度都与普通书籍存在极大的不同。通过调查可知,51 所高校图书馆中都设置了相应的阅览室进行古籍或者特藏的阅览,并规定已经数字化或者影印出版的古籍不再提供原件。可见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对馆藏古籍资源的保护,古籍的开放利用建立在古籍完好的基础之上,古籍保护是古籍开放利用的前提条件。多数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的日开放时长都在7 小时左右,设置较为合理,且还有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在周末或者中午会向读者开放,方便平时工作或学习较为忙碌的老师或学生阅览古籍。

3.1.2 提供文化体验活动,开展嵌入式培训课程

高校图书馆会结合某一主题开展线下展览或者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展览和讲解员细致生动的讲解,让读者快速了解到古籍资源背后的故事;通过古籍装订、古籍修复等体验活动,让读者将已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近距离感受中华典籍穿越历史却永不消弭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部分高校图书馆举办结合古籍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意赛,集思广益,发挥群众力量以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加强古籍的宣传推广。部分高校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依据学科需要及课程要求灵活安排教学模块,提供多元教学内容,为多个学院提供嵌入服务课程,以提升学习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与古籍相关的传统技艺,有效辅助课堂教学。开展嵌入式课程可以将古籍资源融入教学,最大限度地利用古籍文献资源辅助教学,更便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古籍资源,并且利于研究方向及视角的多元化[5]。

3.2 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开放服务存在的不足

3.2.1 古籍开放利用限制条件较多

目前颁布的与古籍相关的法律更为重视古籍保护及管理,古籍利用方面的法律则较为欠缺[6],且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仍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导致古籍资源供给存在较大的限制。首先是实体资源方面的限制。通过调查可知,各馆的阅览制度对古籍资源的阅览及利用者都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要求。要求从人员及古籍类型两个维度进行设置:第一维度是人员,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的服务对象以本校师生为主,甚至部分高校图书馆古籍阅览室仅向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教师开放。本科生若有特殊需求,需提出申请并被批准才可阅览古籍;校外人员若要阅览古籍,则需要提供相应凭证且被批准,并需要保证不用于商业及出版。第二维度是古籍类型。此维度仅面向校内师生,依据古籍的珍贵程度向不同的人群提供。且各馆对古籍资源能否复制及复制比都做了相应的限制。其次是数字资源方面的限制。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自建数据库仅提供书目信息,且需通过局域网才能进行访问,所购商业性古籍数据库也有严格的权限管理。

3.2.2 线上线下展览专栏开设状况欠佳,展览形式单一

线上展览主要是通过官方网站模块设置及微信推送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显示,仅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等少数高校图书馆开设了在线展览模块,其他高校图书馆更倾向于在微信平台上推送古籍资源的展览。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在线展览,其展览形式都过于单一,一般都是通过图片加文字描述的方式向读者展示,缺乏吸引力及创新性;且开辟古籍专栏的高校图书馆数量较少,资源分布随意,不利于读者阅读习惯的养成。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展览未对古籍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没有与自身馆藏特色及当地特点相结合,难以形成地域特色品牌。仅有4所高校图书馆设置了线下古籍展览馆,且古籍及特藏并未分开。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对于线下古籍展览馆的设置不够重视,线下展览馆设置极其欠缺。

3.2.3 古籍数字资源数量较少,内容揭示较浅

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古籍资源十分丰富,但古籍数字化工作迟滞,数字化的古籍资源数量较少,内容揭示深度不足。调查的51 所高校图书馆中,大部分高校并未实施古籍资源数据库建设计划,高校图书馆也仅对馆藏的部分古籍进行了数字化,建立的古籍数据库并未囊括全部的馆藏古籍资源[7]。如: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古籍多达40 万册,但其推出的“南雍撷珍——古籍与特藏文献发布平台”仅包括3 万条馆藏古籍线装书数据。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的古籍资源平台仅提供书目信息检索,全文检索还在建设之中。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数据库中目前仅包含书目信息及部分图形信息,未来计划增添文本式的全文信息,以发展全文检索的功能[8]。多数数据资源平台也仅提供简单的书目信息,对古籍的内容并未深入揭示,由于古籍资源与现代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简单将古籍资源进行数字化并不能满足读者对古籍资源的利用需求。

4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开放服务的建议

4.1 完善古籍服务规章制度,解除古籍开放利用的过多限制

此前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公共图书馆法》《古籍保护条例》《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对我国古籍的普查登记、保护与修复、整理出版等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对古籍开放利用却鲜有提及,仅提出将古籍普查数据或古籍数字资源开放共享[1,9-11],也未对线下阅览服务相关的规章做出说明,故应该增补或完善古籍开放利用方面的内容。我国部分地区基于以上文件规定的框架探索性地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规章制度,如《镇江市古籍保护办法》及(湖南省)《古籍保护与服务规范》等。但仅有(湖南省)《古籍保护与服务规范》提到了与古籍服务相关的规范,分别是古籍咨询、古籍阅览、古籍复制、古籍宣传展示活动、古籍开发利用等[11]。各省市都应该依据所藏古籍和地方特色制定和完善在古籍服务方面的规范,对古籍开放利用进行明确规定,解除古籍开放利用的过多限制。比如:对于校外人员,只要他们使用古籍的目的合情合理,且能提供相应的凭证,就应被允许进入古籍阅览室。同时高校图书馆应该将古籍有关的服务规章制度在本馆的古籍阅览室及网站上公布,明晰古籍服务规范,解除过多的限制,对古籍利用的规定及标准进行统一以提供相对公平、开放的服务,有效解决古籍藏用矛盾,在保护古籍的同时又能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从根源上确保公平及便利的古籍服务[12],做到“以有效的措施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9],让古籍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2 开展线上线下展览,“活”化古籍

古籍资源能够保存下来极为不易,但若想要古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则需要向广大读者进一步普及古籍基本知识、演绎古籍内容蕴含的深意,使得古籍更为生动形象,更具生命力。高校图书馆可以设置专门的线下古籍展览室保证校内师生对实体古籍资源的直观感受,也可以将VR、AR 等技术手段与文化价值有机融合,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多感官的文化视听盛宴,向读者传递古籍背后的故事。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举办与古籍修复、古籍编目等主题相关的线下体验活动或者讲座,普及古籍相关知识,增强古籍保护意识,拉近读者与古籍之间的距离,使古籍更为贴近生活。如:梅州市的剑英图书馆承办的“客都文化公益讲堂”集传承传统文化与阅读推广于一体,通过讲师客观而又生动的分享使其在社会各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建立了初步的文化品牌[13]。高校图书馆也可借鉴此经验,依托讲座、体验活动、课程设置等形式并融合自身古籍特色建立古籍文化品牌。线上展览的形式则应更为丰富,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软件开辟线上古籍专栏,定期推出与馆藏珍品、古籍数据库、古籍基础知识等相关的推文,使读者养成阅读习惯。形式上除文字和图片相结合进行描述外,还可配上音频解说或者将其制作成视频向读者展示,从而让古籍丰满起来、生动起来,多渠道培养师生甚至校外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用户黏性。同时,借助如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多媒体平台,依托古籍自身所蕴含的故事及意义,提升古籍在广大群众中的知名度及可及性。如字节跳动与国家图书馆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携手开展的“寻找古籍守护人”活动,借助说书、绘画等各异的全新形式,推动古籍活化,唤起人们对古籍的关注度[14]。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专栏向读者推送的内容需具备创新性和特色性,应该将重心放置在本馆特色古籍资源的介绍上,探索符合本馆的推广模式,向公众推介本馆特色古籍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拒绝同质化。

4.3 加快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提升古籍开发资源的普适性

古籍资源数字化及古籍资源数据库建设工作开展越早,越利于古籍保护与利用。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快推进馆藏古籍资源数字化工作,若囿于资金投入等限制,可以优先建设蕴含高校自身文化品牌的古籍数据库。由于古籍数量多而杂,同一主题的古籍分布可能又较为广泛,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仅凭借一馆之力难以高效率完成古籍数字化工作,且整体规划的匮乏、古籍资源的重复建设、系统间数据不兼容等问题较为突出[15-16],故需要建立一个资源整合平台实现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制定古籍数字化的重点、分工及标准,减少重复建设、规划不足造成的人力及物力损失。古籍数字化领域的校际合作共建,可以实现资源、技术、人才之间的优势互补,完成古籍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也能为读者提供更为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如:在国际敦煌项目(IDP)中,所有参与机构可共享该项目中产生的所有成果,不但可以保存本机构所藏文献数字化资源,还可以免费获取其他机构的馆藏信息[17]。此举措整合了分散的资源,保障了资源的系统性及完整性,便于读者查询及提取。高校图书馆除加强校际合作,还需加强与校内相关机构的合作,加快技术进展,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共建共享。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与电子系携手,共同攻关古籍的OCR 识别技术,以期实现古籍文本的自动识别技术[16]。

由于古籍较现代文献更为晦涩难懂,未接触过古籍知识学习的读者一般不会选择阅读古籍,这违背了“突出古籍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社会教育作用”的发展目标。古籍整理及研究工作极为复杂,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6]。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并非简单转换存储资源载体,而是需要基于有研究基础的专业人员的理解,加深对内容的揭示,以此开发古籍衍生产品及参考资料,提高古籍开发资源的普适性。鉴于当代人的检索及阅读习惯,高校图书馆需全面且有规划地对馆藏古籍进行开发,以建设全文数据库,实现全文检索。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将其整合至古籍数字化平台实现对古籍的有效保护及开发,以提供馆藏古籍检索、数据库导航、古籍数字资源、古籍阅览预约、古籍整理成果、古籍保护技术及法律法规等相关服务。

猜你喜欢

阅览室古籍馆藏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我是古籍修复师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