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海战役精神融入徐州市中学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现实路径

2022-11-20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庞颜玲

亚太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思政精神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庞颜玲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在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中强调,要“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淮海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中参战兵力最多、战场规模最大、人民支前最踊跃、取得胜利最辉煌的战役,不仅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写下极其光辉的篇章,也为中国人民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学思政课研究革命文化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重要素材。徐州作为淮海战役的中心,对于研究这场战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淮海战役精神与徐州市中学思政课的融合路径研究也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一、淮海战役精神融入徐州市中学思政课的价值

(一)强化政治认同,打牢思想基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条就是“政治认同”,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的关键时期,了解淮海战役,一方面可以从作战部署中体会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与科学指挥;另一方面可以从战士们挺身而出、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的过程中深刻明白,中国道路是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从而能够更加拥护党的领导,深刻明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能激发同学们珍惜当前生活,向革命先烈们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砥砺奋斗,坚定理想信念。

(二)培养正确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的品德价值观由他律转向自律的过渡时期,处于道德观念形成期,也是行为习惯逐渐定型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未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刻不容缓。对淮海战役精神进行深入解析,对战士们为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奋不顾身的事迹进行宣扬,有助于学生体悟只有将小我融入大我,努力奉献,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远大理想,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自身才能获得真正的、长久的、高尚的幸福。因为这个时候的幸福不仅是自己的幸福,也是祖国与千千万万人民的幸福。

(三)坚持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当今的中国处于各种各样文化相互交织、融合的时代,如何引导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涌流中明辨是非,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淮海战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军队用鲜血和汗水熔铸而成的优秀革命文化,其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和典型的时代特色,不仅是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淮海战役精神的时候,淮海战役中许多真实、立体、感人肺腑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真情实感,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四)关注人民英雄,把握时代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正是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那里,有人民的英雄,有英雄的人民,有“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的阔步向前。淮海战役中不仅有奋勇抗敌、奋不顾身的战士,还有一心向党、与军同心的支援前线的人民群众,是“人民的英雄”和“英雄的人民”同心协力、共卫国家的胜利。中学生深入学习这样具有正能量、包含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淮海战役,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另一方面在伟大的革命精神的熏陶中,可以受到鼓舞和激励,萌生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远大志向。

二、淮海战役精神融入徐州市中学思政课的现状

(一)教学拘泥于书本,未做深入展开

从对教材的翻阅中可以得知,关于淮海战役的只有在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1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时,课本上出现了一张“淮海战役战场一角”的图片,以及必修4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中讲述社会历史的主体时,在“阅读与思考”一栏中出现了一段关于三大战役中人民支前的简单介绍。这也就说明学生无法从课本中自主得到对淮海战役精神的深入了解。除去课本中的简单描述,思政课教师对淮海战役精神的言传身教,以及在课堂中的知识补充是学生了解这一精神内涵的主要途径。但经过调查得知,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教师并不会多做展开。教材没有过多体现,也没有教师的引导,两大重要因素的缺席,导致许多学生对淮海战役精神的了解少之又少。淮海战役作为徐州的重要红色文化,其精神内涵反而不为当地学生所熟知,也是莫大遗憾。

(二)理论知识空泛,学生认识浅显

通过对徐州市第三中学的实地调研,了解到学生对于淮海战役精神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比较浅显,也无法将这一精神很好地践行在实际生活中。比如询问学生对于淮海战役精神的了解程度时,发现学生还是可以说出“群众积极参与”“无畏万难”“众志成城”“坚定不屈服”“军民一心”“党的领导”等关键词,可进一步询问淮海战役何处体现这些精神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可见当地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对淮海战役精神有一定认识,但是认识比较浅显,主观意识无法同淮海战役客观史实联系起来。这说明学生在接受关于淮海战役精神的教育时,学生没有发挥自身主体性去深入思考,只是教师单方面理论的灌输,没有结合其具体内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探索,导致学生对于淮海战役精神的实质性内容理解困难。

(三)教学方式单一,学生难以投入

对于思政课上如何向学生传授淮海战役精神,大部分教师还是倾向于使用传统的讲授法,带学生将书上内容看一遍,稍做解析。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虽然效率高且节省时间,但是容易显得枯燥无趣,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不利于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访谈调查中,学生都表示希望多多了解淮海战役精神,但是以讲授为主的思政课堂太刻板,希望教师能通过其他方式带领大家学习淮海战役精神。

三、淮海战役精神融入徐州市中学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现实路径

(一)延伸教学内容,弘扬地域文化

教材中关于淮海战役的内容较少,不够全面。徐州作为淮海战役的中心,淮海战役精神是徐州地区革命文化精神的地域表征,教师可以紧紧抓住这一显著地域优势,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乡土教材。不仅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缺失的不足,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对学生讲述淮海战役精神时旁征博引,收集更多相关材料,加以辅助。比如可以介绍人民解放军以六十多万兵力对付国民党八十万兵力时,灵活运用战术,从徐州东南西北四处同时进攻,使敌人四面受敌,自顾不暇,狼狈不堪。这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行兵布阵时的超凡谋略,而这也是淮海战役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式多元化,理论联系实际

在和学生的交谈中得知,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教师在讲授淮海战役精神时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不要只拘泥于书本。首先,可以好好利用社会实践基地。徐州著名的淮海战役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讲述淮海战役十分合适的场所。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班级“旅游”,把思政课堂搬到“现场”,讲述馆内展出的文物、照片、图表背后的感人故事,边参观边授课,将实物直观与言语直观灵活结合。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淮海战役的生动表象。其次,可以排演“思政课堂小话剧”,让学生自己扮演淮海战役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学习模仿,形象具体地体悟革命烈士的高尚情操,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最后,设置相关议题。教师可以以淮海战役为基础,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主题,开展一次思政交流小课堂,引导学生辨别是非,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三)把握课程协变性,贯穿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课包含各种动态因素,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也是处于动态协变过程,因此不能把淮海战役精神教学局限于某一节课或某一篇章,应该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以淮海战役这一红色资源为载体,在具体实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围绕淮海战役精神,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到方法选择都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其实,淮海战役精神与中学思政课的许多教材主题都可以联系起来。在文化生活中,淮海战役是中国优秀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哲学方面,淮海战役中革命先辈的所作所为体现出他们永远站在国家与最广大人民立场上的价值观。陈毅曾深情并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也充分体现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四)以小见大,理论与实践动态融合

思想政治课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回归于社会实践,学生在社会中、实践中的所思所行能否体现出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政治素养与时代担当才是检验思政课是否入脑入心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授淮海战役时仅仅口头上讲述、课堂上体悟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以小见大,把淮海战役的典型案例和当代中国的奋力向前结合叙述,把社会热点带入课堂,理实结合,“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其次,要带领学生进入社会,比如进行一些志愿服务,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把淮海战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要在实践中继续深化理论,推动理解,真正做到在理论中体现实践导向,在实践中深化理论。

(五)教师情怀要深,思维要新

教师作为思政课的主导性角色,对于淮海战役精神与徐州市中学思政课的融合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将淮海战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要让学生在思想与情感上认同这种价值观念。如何才能认同呢?“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教师只有自己对淮海战役精神有理解、有信服,讲授时才能饱含真情实感,从而吸引、感染学生去主动探索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仰、无畏精神。新鲜感是思政课需要时刻保持的,陈词滥调很难吸引学生。教师要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出发点,学会用新的观点、新的题材、新的教学方式去阐释淮海战役精神。一方面要关注社会时事热点,时刻能够把重要知识点与典型事例结合,让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辨别对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要知道青少年们在关注什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就要求思政教师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学生心灵的导师。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①(1949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