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策略
2022-11-20福建省福安市八一小学
福建省福安市八一小学 雷 洪
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小学阶段作为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对于低段学生而言,此阶段养成的思想道德品质及法治意识是其今后人格健全的基础。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潜心钻研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基于低段学情优化教学方法,全面丰富教学内容,致力于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一、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必要性
(一)小学低段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除了要重视知识技能的讲授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崇高道德情操与良好生活习惯,并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低段学生刚刚走出幼儿园,踏入小学校门,开始接触新的校园生活,知识学习也迈向全新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心理素养和生活习惯都会慢慢形成,同时在身心快速发育的过程中有着对新鲜事物极强的接受能力,所以在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对其今后的成长及生活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现阶段许多学生从小就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导致对其生活习惯的培养有所忽视,致使其成长过程出现诸多不良习惯与心理,这一点值得新时代教师密切关注。
(二)生活习惯是低段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基础
核心素养的全面推行,目的是从小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重在让学生能从小懂得讲文明、讲礼貌,在为人处世方面把握分寸,热爱教师、团结同学,同时热爱祖国,遵守学校及社会的规则纪律。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均能为学生日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培养他们的良好生活习惯尤为必要。
(三)习惯培养是低段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要想全面提升一个人的道德思想品质,要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着手。开展道德教育能深化学生自身道德认知,同时树立坚定的道德意志,而其道德行为外显则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必须保证多方面因素与途径的协调配合。为了实现知行统一,在小学阶段便要加强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促使其在成长过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在提高道德品质素养的同时受益终身。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低段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教会学生换位思考
小学低段学生天性活泼,很多时候教师采取说教的方式去培养他们的生活习惯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生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开展不同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把握学生的状态,教会他们在生活中换位思考,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在讲解“我们小点儿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科普:“声音的度量单位为分贝,如果声音超过70分贝便会让人感到吵闹,长期处在这一环境中会损坏听觉神经。”紧接着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让他们合作讨论问题:“同学们,你们试着想象一下,下面哪些活动中的声音最有可能超过70分贝?”教师列举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如下课后大声吵闹、在操场追逐打闹、大力关教室门等,同时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还可以用分贝计对学生的讨论音量进行测量。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先让他们分享讨论结果,同时让学生猜一猜课堂讨论时自己的音量有多大。许多学生觉得自己讨论的声音并不大,肯定在70分贝之内,最多50分贝左右,而当教师拿出分贝计且公布数字高达82分贝后,学生瞬间沉默。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懂得换位思考,如果此时你在公共图书馆看书,有人在身边一直讲话,你一定会觉得非常吵,同时提出在医院病房、电梯等公共场合,切记降低交流声,不能对身边人造成干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噪声对人们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在公共场合讲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
(二)全面吃透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经验
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主要从学生生活视角着手编制,内容蕴含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对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全面吃透教材内容,立足低段学生性格发展、成长需求以及认知基础,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同时,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紧密联系,可以尝试开展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促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在讲解“大家排好队”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排队的重要性及其蕴含的社会规则,随后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活动,让学生还原超市排队结账的情境,如用几张课桌作为“收银台”,每个“收银台”后面有一些学生在排队,然后让剩下的学生自己选择在哪支队伍排队,学生自然会选择人少的队伍去排队,同时能遵守规则有序排队。此时,教师可以扮演“插队者”,测试学生对这一行为的反应,极富正义感的小学生纷纷要求教师“不要插队”。在情景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有序排队和制止插队行为的做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延伸,如果是在银行排队取钱时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尊重他人隐私。另外,在等地铁排队看到老弱病残时我们要懂得礼让。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遵守规则和文明礼让才能建设美好社会,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又如,在教学“绿色小卫士”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在屏幕上为学生呈现多组具有强烈对比性的照片。第一组照片,教师可以选择绿叶红花、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炊烟袅袅的美丽风景照片。第二组照片,教师可以选择道路拥堵、污染严重、河道淤积等环境惨遭破坏的照片。在展示这些照片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亲眼见过这些场景,随后让学生选择更喜欢哪一组照片中的环境。学生经过简短的讨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一组照片,说明大家都更喜欢在自然、环保、绿色的环境中生活。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自身生活行为与环境之间存在直接关联,进而在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与习惯。
(三)结合低段学情出发,创新多种教学方法
小学低段学生具有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所以教师要不断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与丰富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基于低段学生学情与课本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动画、视频,或者搜集与教材内容贴近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通过倾听、讨论与情景模拟表演,便能理解其中蕴含的生活道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同样的问题能懂得如何处理,实现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比如,在讲解“上学路上”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是怎样来上学的?”有的学生回答“走路来的”,也有学生回答“坐公交车”“家长送来的”等。教师便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与上学路上相关的动画视频,如一群学生在校车上追逐打闹、过斑马线没有看红绿灯等,随后让学生判断看到的这些行为对不对,如果不对应当如何做呢?通过结合多媒体和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他们迫切地想要和同学讨论寻求答案。在学生讨论交流完毕后,教师要对核心内容进行总结:“遵守交通规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非常宝贵,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懂得珍惜,在上学路上不能随意闯红灯,不能在校车上吵闹而影响司机,这样才能保证大家平安到校。”这段教学通过情境体验、视频导入、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平日生活中存在的错误做法,懂得怎样做才是对的,进而在生活中加以改正,实现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培养。
(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开展实践活动引导
小学低段学生思想单纯,对他们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与培养不能盲目灌输,而是要根据其个体差异清晰合理地规划。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人生“规划师”,教师本人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严于律己,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礼貌待人为标准,同时不断增强教学能力,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逐步提升个人素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处在与学生平等的状态下进行言传身教,与学生交朋友,促进自身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促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更多良好生活习惯。
当然,良好生活习惯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养成,需要长时间积累,所以教师除了做好自身示范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外,还应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不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在学习“拉拉手,交朋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游戏,比如同学模仿秀、接力传球等,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在游戏规则的启示下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生活习惯,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下,能让学生不断领会与他人交往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实现行为内化,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五)积极推进家校共育,督促指导习惯养成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所以能够体现出来的教学成效也比较浅显,尤其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要想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显然很难达成。从本质上讲,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仅能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但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最主要是来自平日生活的实践。因此,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扮演好“良好习惯传递者”的角色,将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习到的良好习惯知识融入生活,督促他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而督促带动他人的过程正是学生在课后坚持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小学低段学生自制力较弱,可以尝试使用这个方法去督促指导,家长在这一方式中同样需要承担共育职责。
比如,在教学“餐桌上的浪费”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张“餐桌行为评价表”,让学生对自己和家庭成员的餐桌行为及习惯进行评价,通过自我监督与监督他人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从而不断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杜绝浪费粮食。当然,教师需要提前与家长建立联系,让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督促指导工作,也可以在“餐桌行为评价表”中为家长开设评价栏,对孩子进行监督,有效约束孩子自己的餐桌行为习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能够对其今后的思维发展与行为养成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有益于其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指导学生行为与思维时,应当基于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需要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提升,聚焦于培养低段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生活习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坚持人本理念、联系教材与生活经验、基于低段学情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实效,助力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