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人性四善端学说”对中职德育的启迪

2022-11-20甘肃省天水农业学校马会玲

亚太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孟子人性德育

甘肃省天水农业学校 马会玲

孟子认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地底下流一样,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那么人到底有哪些善的萌芽呢?孟子把它总结为四种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源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从教育角度讲,如果一个人具备这四种善端就完成了道德教育的大部分任务,这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就达到了为社会所赞许的水平,所以人性的四种善端应是每个人的基本追求,学校德育也应充分注重学生善端培养。中职阶段的学生恰好在这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教育者发现问题,强化引导,促使善端萌芽。

一、孟子“人性四善端学说”的含义及意义

孟子将人的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孟子坚信人性向善,他认为人从出生就有“四善端”,“端”是指“苗头”,其“四善端”是指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品德,也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源头。孟子还认为“人之与禽兽者,几希也”(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少),但正是由于人具备“仁义礼智”四德,才保持了人的尊严。

“人性四端说”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它是孟子在继承孔子的“忠恕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以之为中心思想,演变出“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系,对研究早期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孟子对于“人性四端说”的最有力论证是和人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的,孟子认为为人善良是能够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而得以验证出的,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也就有据可依,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二、对在校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我们经常说德育为首,培养品行端正的人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这要求学校在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加大品行教育。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内在修养的教育,只有先提高学生的修养才能实现其发展价值。我国古代有很多品质高尚的人,诸如孔子、孟子、关羽、包拯、岳飞等,因此,教师不但要传承古人的优良品质,还要谆谆教诲学生积极向上,形成良好思想道德修养,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中,教师看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全身心倾注于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从社会和学生发展的角度讲,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初步辨别对错、独立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也能感召他们的自觉能动性及创造性,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完成从领导者向引导者身份的转变,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思想素养培养,并且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为人处世能力。

三、中职学生德育水平及德育状况

中职生大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道德角度来说,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存在很多发展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道德发展水平还处于“自律”阶段。他们只关心自己,对教师、同学表现比较冷漠,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不认可,经常抱怨,缺乏基本的理解和关心。平时学习生活我行我素,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漠视传统伦理道德,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自己说了算。

2.部分中职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不能正确认识自尊。他们不愿意听别人的批评,一旦有人当众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或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他们立马表现得非常反感,甚至以逆反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反击。他们不懂得尊重别人,也不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3.部分中职生不会与人正确交往。在和同学相处时,他们不愿讲礼貌,说话喜欢呼来唤去,甚至脏话连篇。在社会交往中,他们不会正确称呼他人,同学之间交往乱起外号、说脏话,一部分同学就算有求于人,也不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4.少数同学没有是非观念,容易被他人引诱或误导。对于稍微复杂的问题和人生的重要事情,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判断,他们以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去理解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此,中职生的德育水平是令人担忧的,然而在实际德育教育中主要依靠德育课程,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对作业和考试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大多数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一知半解,不思考也不识记,即使有些德育知识学会了,也不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还是会产生不良行为,这是在中职德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四、“人性四善端学说”对中职德育的启迪

基于中职德育现状和学生德育水平,笔者认为孟子性善说中的四种善端对中职德育有以下几点启迪。

1.“人之初,性本善”且“性相近”,所以我们应该坚信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可以培养的,即使存在较多问题的中职生也不例外。孟子对人性的经典论述有“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通过流水的比喻,形象说明“善”是人性本质属性。他认为人性有四种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亦即仁、义、礼、智,也就是四种道德规范。孟子认为这“四心”人皆有之,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是人,所以在孟子看来,人天生就有向善的要求,也有为善的能力,而且这四种善端是人的共性,只不过由于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人在善端上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即使中职生的部分行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他们身上仍然具有这四种善端,在适当条件的刺激下这些善端可以萌芽,所以我们应该坚定培养中职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信心,以四种善端为基本内容,创设一定教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把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充分展现出来,做有道德的文明学生。

2.“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种善端包含道德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德育课程重视善端教育并将之发扬光大。我们经常以通俗的说法概括教育必须完成的两大任务: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人们普遍认同学会做人比学会做事更重要,而学会做人更多是对人的一种道德要求。四种善端要求我们在待人处事上要有同情和理解他人之心,自己做错事要有羞愧、厌恶之心,对待他人有谦让、替他人着想之心,同时还要有明辨是非、不受他人误导之心,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些品质,那么这个人就学会了做人。所以在中职德育中,我们应该结合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把这四种善端的教育融入德育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具体情境创设,让学生学会这些规范,同时结合其他的德育形式,比如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将这些善端发扬光大。

3.纵观中职德育课程,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体现出对这些善端的教育,但在学生身上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成效,这不得不启发我们从其他方面做出反思。就目前中职德育课程而言,有涉及礼仪教育的内容,从个人的仪容仪表到待人接物的礼仪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这能体现出“辞让之心”,即“礼”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关于情绪情感的体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恻隐之心;在道德养成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哲学的人生意义等内容上,或多或少涉及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的教育。尽管这些课程教师教了,学生也学了,但最后中职生的道德水平也没有显著提高,这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就这些学习内容而言,包含人性中善端的萌芽,大多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会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但是为什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1)教师上课过程中更多注重德育课程教学功能,而对其教育功能关注不够。大多数教师认为教给学生学科知识,让他们能够识记、理解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没有在学生价值追求上进行足够引导,也没有在他们道德行为养成上进行督促。教学是具有教育性的,尤其是德育教育不仅要发挥教学功能,更应该发挥其教育功能,通过知识的传授与教师的引导要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行为变得规范。(2)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甚至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毫无兴趣,这是中职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问题,除了与教师教学方式有关,更多是和中职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有关。这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探讨解决,多关注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教育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逐渐培养学习兴趣。(3)课堂教学方式、手段比较单调,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倦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下功夫,比如引入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多媒体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师生互动丰富课堂。另外,从学校角度讲,除了德育课程,还应该想办法让德育形式多样化,如举办专题讲座、定期进行主题活动等。当然,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建立激励引导机制,让学生朝着学校和社会认可的角度良性发展。

4.教师应注重在课本中发现关于德育教育“四善端”的素材。教师应该在专业知识储备充足、善于教学的同时,善于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要求教师具备将德育教材中的“善端”进行挖掘的能力,然后在讲解教材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插图、名言、案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感受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善端”的萌芽。尤其是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教学中,教师应挖掘大量关于“善端”教育的现代表现形式,让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型交流会,让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讨论生活中的善行,强化他们对基本的社会规范的掌握。

5.以“善端”教育的现代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德育活动。中职阶段的学生需要教师全面指导才能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实施课堂上的“散养”教育,要有针对性的要求指引,并且在课外多组织学生参加关于道德教育的活动,以此激发他们把“善端”发扬光大。中华民族非常看重集体意识,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参加团体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道德规范意义,激发遵守规范的决心,如带领学生参加“红色革命活动”“缅怀英雄先烈活动”“帮扶弱小”等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为一组,让他们在具体活动中学会分析他人思想,发现问题并提醒指正,使双方共同进步提高。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积累有助于激发学生“善端”的素材和资料,教师还应当做好日常授课的总结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发现教学弊端,并以此为基点为下一次授课做好准备。此外,教师要踊跃参加校内教研教育活动,与其他教师就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开展深入性探讨交流,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然后根据自身不足研究适合自身的德育方案。例如,日常授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引入书本外的素材,通过英雄故事、道德模范的具体事例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意义和原则,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总之,孟子的性善说影响巨大,他的“人性四善端学说”对我国学校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德育应注重学生善端的养成。尤其是对于中职生来说,因为他们在这些方面存在缺失,人们也常常认为中职生行为习惯差,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在他们身上培养这些善端,充分发挥孟子“人性四善端学说”的价值。教育者,尤其是德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孟子的学说,不断从“四善端”中得到启迪,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孟子人性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磨刀不误砍柴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