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性教育课程中帮助幼儿了解生命诞生
2022-11-20李佳洋刘文利
李佳洋 刘文利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自2013年起开始研发幼儿园全面性教育(以下简称“性教育”)课程。该课程共分为8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内容相辅相成。课程第二个单元的名称为“新生命的诞生”,是在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的学习基础上,为幼儿介绍与生命诞生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一、知识学习:生命的诞生真神奇
婴幼儿对生殖和生育的认知水平遵循其发展规律。美国缅因大学学者卡农等人对比了英国、荷兰、瑞典和美国幼儿对受孕和生育问题的认知情况,发现在不同文化下,6岁幼儿对受孕和生育的理解是有限的,但良好的性教育有利于幼儿更准确、科学地认识受孕和生育,避免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1]该研究也启示性教育工作者:对幼儿进行生殖和生育相关内容的性教育是可行的,这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幼儿阶段,与生殖和生育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受孕过程、怀孕过程、出生方式等。
为了易于幼儿理解,课题组利用绘本故事为幼儿讲解与生殖和生育相关的知识。《新生命的诞生》是课题组研发的课程绘本,以主人公小吉的妈妈怀孕为故事主线,通过讲述小吉在妈妈怀孕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做,向幼儿讲解受精卵的形成、胎儿的成长过程、怀孕的周期和脐带的功能等知识。在课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能够很好地记住“怀孕需要10个月”这一知识点。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胎儿在这10个月中的变化,课题组在中班的教学活动中穿插了一个小游戏——胎儿长大啦。“胎儿长大啦”游戏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连连看”和“走迷宫”游戏。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张印有妈妈怀孕1~10个月的子宫剖面图,这些子宫剖面图以S形或Z形排列在纸上。幼儿需要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些子宫剖面图进行连线。在连线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观察胎儿的大小变化判断连线的走向,进而加深对胎儿在子宫内成长过程的认知。
二、技能学习:我是小小助产士
本文以大班“我是小小助产士”游戏为例,具体阐述“新生命的诞生”课程中技能学习的相关内容。“我是小小助产士”是一个角色扮演类游戏。游戏道具为课题组研发的教具——生产娃娃。“生产娃娃”为一位怀孕女性的卡通形象,生产娃娃的肚子里还有2个性别不同的胎儿。教具的辅助教学目标是帮助幼儿认识胎儿的两种出生方式:自然分娩和剖宫产。
为了营造游戏氛围,教师选取园中已有的游戏材料,如医生服、护士服、医疗玩具等道具,布置游戏环境,增强幼儿的游戏代入感。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化身“小医生”或“小助产士”,通过亲自动手帮助生产娃娃生产,了解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不同之处,认识到自然分娩是指胎儿从妈妈的阴道出生,而剖宫产需要在妈妈的肚子上开刀,再把胎儿从妈妈的肚子里取出来。游戏结束后,教师还会请幼儿回家问问父母,自己是通过哪种方式出生的,加深他们对生产方式的认知。
三、态度学习:关于怀孕的价值观很重要
在“新生命的诞生”课程中,有以下3个与生殖和生育有关的价值观很重要。
第一个价值观是“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珍贵的,都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宝贝”。教师应告诉幼儿,他们的出生对于全家来说都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爸爸妈妈的爱和祝福来到这个世界上。
第二个价值观是“在怀孕期间,父母都应该细心照顾新生命”。虽然胎儿是在妈妈的子宫里长大的,但是怀孕并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首先,受精的过程需要爸爸和妈妈共同完成,即需要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细胞结合。其次,妈妈怀孕时会有一些不便,需要特别照顾。最后,妈妈怀孕时身心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需要全家人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个价值观是“生命的诞生十分不易,我们都要感恩父母、珍爱生命。”每个幼儿都会好奇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教师应告诉幼儿正确、科学的怀孕和生产知识,用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语言告诉他们精子、卵细胞、受精卵、子宫、脐带等概念。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性态度。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幼儿知道成长不仅意味着变化,还代表着自己能力的发展;每个人的生命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并且将会持续一生。同时,幼儿也应该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始于新生命的诞生,并感恩父母的付出与爱。
四、启示与建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于精子和卵细胞知识的理解存在年龄差异。因此,这部分内容需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小班的幼儿了解“精子来自爸爸,卵细胞来自妈妈”即可;中班和大班的教学目标则需要在小班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幼儿要知道“精子来自爸爸阴囊内的睾丸,卵细胞来自妈妈腹部的卵巢”。这些知识都需要以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的教学为基础。因此,在性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课程的系统性以及课程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