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面对“躺平”的孩子

2022-11-20

江苏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小武小文小叶

施 英

所谓“躺平”,是指时下部分年轻人奉行的及时行乐、享受当下的生活方式。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躺平”表现为无心学业、放弃努力,也不愿意思考未来。面对孩子的“躺平”,父母感到束手无策。

案例一:考了高分,绷断了弦

期中考试之后,小叶的学习状态就完全松懈下来了。小叶期中考试的成绩在班级排名第二、年级排名十五,父母对此感到很满意。老师说,按照这样的成绩,小叶考进全市最好的四星级高中没有问题。父母原以为小叶是因为考试期间累坏了,所以要放松一下,谁知她的状态越来越差,从一开始上课打瞌睡、开小差,到后来完全不想听课,拒绝做任何作业。对于小叶的变化,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孩子明明有学习的能力,成绩名列前茅,为何突然就“躺平”不学了?小叶说:“我从小到大都特别努力,每次考试都向着‘考进前三’的目标努力,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可是每当达成目标后,我只有3秒钟的时间感到高兴,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对得起父母和老师了。3秒之后,我又陷入了迷茫和慌乱之中,开始担心接下来我要怎么努力才能保持或者超越这个成绩,担心如果考不到前三,我的人生是否会一败涂地……我始终处于紧张和压抑的状态,日复一日,永无止境。我的弦绷断了,我想‘躺平’不干了。”

案例二:努力无果,不如“躺平”

小文和小武是一对孪生兄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校外培训班两人都是同班同学。两人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享受着同样的教育资源,可在学习上却是天壤之别——小武成绩优异,小文成绩垫底。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小文放下了自己喜爱的音乐、绘画、编程,一心投入文化课的学习中。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文的成绩仍然远远落后。小文开始消极怠工,向父母提出不想去上学了,把自己关进房间没日没夜地打游戏。父母问小文:“你将来想做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小文说:“不知道。”父母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小文回到学校学习,哪怕是拿个初中毕业证书也好。可小文说:“你们就不要管我了,我就是没用。反正有小武给你们长脸就行了。”当父母要求小文“不上学,就得去打工赚钱”时,小文振振有词地说:“我还未成年,你们要养我。你们不是有四套房吗?你们收收房租不也过得很好吗?将来给我两套房,我这辈子就够吃够花了。”

成绩优异的孩子停下努力的脚步令人担忧,成绩落后的孩子不肯付出努力还想要“权利”让人气愤。父母希望借助各种力量帮助孩子站起来、走起来、跑起来,然而孩子纹丝不动、无动于衷。“躺平”的孩子怎么了?父母又到底应该怎么做?

一、孩子“躺平”背后的原因

1.越“鸡娃”,越“躺平”。

俗话说,把子女培养成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入了“鸡娃”大军,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给孩子“打鸡血”,让孩子努力拼搏。年幼的孩子相信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好,渐渐地把父母的高期待和严要求内化成自己的行动准则,告诉自己“只能赢不能输”;在学习中始终绷紧着一根弦,一刻都不敢放松,担心自己考不好,无法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案例一中小叶的父母说他们对孩子并不严苛,从小到大很少打骂她。而在小叶的记忆中,只有考试成绩排在前三名,父母才会露出笑脸,否则就会眉头紧锁、一言不发。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业负担的加重,“前三名”越来越难达到,尤其是升入初中,班里尖子生很多,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常常压得小叶喘不过气来。尽管她依然拼尽全力拿下前三,但已经是筋疲力尽,用她的话来说——弦绷断了。选择“躺平”后,小叶不需要再面对竞争,回避了内心的冲突,可以暂时缓解由竞争带来的紧张、焦虑情绪。

2.用“躺平”呼唤“爱”。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选择“躺平”,他们也曾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希望能取得成功、获得认可。案例二中的小文无数次痛下决心要赶上小武,可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他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父母对待他和小武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小文一方面为自己的无能感到沮丧,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另一方面又为父母只看重结果而看不到自己的努力过程感到愤怒和委屈。嘴上蛮横地说着“我还未成年,你们要养我”,为自己找了一个“躺平”的理由,实际上是在呼唤父母的爱和关注,表达“我在努力,请你们看看我”“我受伤了,请你们帮帮我”的无助和迷茫。

3.父母“兜底”,我“躺平”。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物质充裕、衣食无忧的时代,很难体会生活的艰辛。父母常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人比我们更爱你”“听我的,肯定不会错”“我可以为你付出一切”,既然有人这样“兜底”,那么我还有努力奋斗的必要吗?既然遇到任何困难都有逃避的退路,那么哪里还有勇气去挑战生活和学业中的困难呢?案例二中的小文提出将来可以用家里的两套房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这是爷爷奶奶曾经答应过他的。在小文看来,辛苦努力地学习换来美好未来的可能性很小,用两套房子换生活的保障则要靠谱得多。父母有爷爷奶奶“兜底”,将来父母也一定会给他“兜底”,所以权衡之下他选择“躺平”。

二、理性看待孩子的“躺平”

1.从积极的角度看“躺平”。

不少父母都盼望着孩子将来能上一流的大学、成名成家。他们承认自己是普通人,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孩子选择“躺平”是在用行动向父母宣告:“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请降低对我的期待”“我也想做好,但我已不堪重负”……当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期待背道而驰时,恰恰是父母重新理解孩子、促进亲子沟通的好机会。

“躺平”是一种甘为普通人的心态调整,是沉重压力下的自我缓冲,暂时的“躺平”是为了认清现实、重新出发。因此,面对孩子的“躺平”,父母要放下焦虑,不要急于让孩子回到原来的学习轨道,而要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思考。同时告诉孩子:“你一定有自己的难处,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们,让我们共同面对,不要一个人独自扛。”在取得孩子的信任之后,父母可以心平气和地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不易,与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当下的困难。

2.尊重孩子“躺平”的决定。

不要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躺平”,否则只能是两败俱伤;也不要试图用大道理说服孩子,这些道理孩子都懂。要尊重孩子“躺平”的决定。当案例一中的小叶一反常态不再为“前三名”拼搏时,父母可以告诉她:“你一直认为爸爸妈妈爱的是你的成绩而不是你,也许现在你是在试探爸爸妈妈,想看看如果考不到前三名,我们会怎么对你。所以,我们愿意接受你的考验,向你证明,无论你考第几名,我们都是爱你的。学习如同登山,不要为了登上山顶的目标而忽略了欣赏沿途的风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当案例二中的小文彻底地逃离学校把自己关进房间时,父母也要努力克制情绪,与他进行理智的“谈判”:“你在学习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和我们的认可,这让你感到很沮丧。如果你愿意给我们彼此一个机会,我们会耐心地倾听你的心声;如果你选择待在家里,我们也会尊重你的选择,人生的路只能靠你自己走,我们着急也没有用。关于你提到的未成年人的权利,你不止享有权利,还有义务,我们可以深入地谈一谈。”父母越是冷静、理性,越能让孩子深刻反思。在“谈判”的过程中,父母无须告诉孩子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只需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底线,如“你是未成年人,你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如果你放弃了义务,那么父母就没有义务照顾你的生活起居,满足你的所有愿望。你选择提前结束未成年人的生活,那就只能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父母要给孩子思考未来、体验生活的时间,也要给孩子自己面对现实、承担责任的压力,等待孩子做出理性的选择。

3.培养自信的同时增强耐挫力。

社会要进步,个人要发展,竞争无处不在。父母要善于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多肯定、多赞扬,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案例二中的小文面对来自胞弟的竞争,在目前的多子女家庭中十分普遍,父母在表扬小武学习成绩优秀的同时,也要由衷地肯定小文在音乐、绘画、编程等方面的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孩子在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父母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积极进取的榜样,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孩子,接纳自己的不足也接受孩子的失败。这样,孩子才能放下“我不优秀,父母就会不爱我”的心理包袱,学会调节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提高抗压能力,寻找比“躺平”更有用的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办法。

猜你喜欢

小武小文小叶
小叶樟树下的遐思
天门石
七步之才
剥花生的智慧
事半功倍
我家的小文(2)
你的书包呢
小武的心思
和司机抢饭碗
五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