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课程改革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习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几点思考

2022-11-20顾润生胡莉英

江苏教育 2022年4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方案新课标

顾润生 胡莉英

2022 年4 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并召开了新课标发布会。新课程由1个统领的课程方案和16 份相互耦合的课程标准组成,于2022 年秋季开始实施。众所周知,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认真学习新方案、新课标,把握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是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与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比较研究:明晰2022 年版课程方案的变化

笔者长期从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与上一版课标共同走过多年,深切感受到随着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沿用了20 多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0 多年的课程标准确实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新方案体现了中央作出的新部署,回答了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解决课程实施中发现的新问题。

1.完善了培养目标。新方案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2.优化了课程设置。新方案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3.细化了实施要求。新方案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深入解读:领会2022 年版课程标准的新意

16份相互耦合的课程标准涵盖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历史、英语、俄语、日语、地理、科学、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等16 门国家课程,新课标明确了各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学业要求、学业质量、实施要求等,给各学科教学提出了具体详细的指导。总体来看16份课程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意。

1.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

2.调整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不断扩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对四个学段(一、二年级为第一学段,三、四年级为第二学段,五、六年级为第三学段,七至九年级为第四学段)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描述。

4.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对“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5.强调了各学段的内在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的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三、提升站位:掌握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和目标

1.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育人蓝图,改革重点凸显。

一是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的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

三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避免认识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2.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目标。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一是育人方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贯彻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

二是课程建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三是方式变革。深化改革,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四、转变方式:提升落实新课程能力素养

从4月份的发布到9月份的正式实施,教科研部门和教师发展部门、一线教师在这几个月中要做好哪些工作、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是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研究并落实的重点。

1.教师在新课程中会遇到系列挑战。教师是落实新方案、新课标最基础、最重要的一股力量。研究新方案、新课标的特点,基于2001 年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我们预计教师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挑战的。

一是育人站位的考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作为一线教师能理解新方案、新课标的初衷,但在日常繁重又琐碎的工作中,往往难以保持较高的育人站位来落实新方案、实施新课标。

二是系统思维的历练。如前所述,新课程由1个统领的课程方案和16份相互耦合的课程标准组成,既有核心理念的变动,又有相互联系与各自分工的具体要求,信息量庞大。如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九年一体化设计,艺术课程的分年段要求,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领域课程在目标与内容架构上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每学科拿出10%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这些变化都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一线教师要有“大教育”的格局,不再只是关注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实施本学段的教学要求。

三是教材重组的挑战。从新方案的出台到新教材的出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手里拿的是老标准指导下的老教材,学习并执行的是新方案、新标准。这就需要教师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教材,重组教材,落实新课标。这对一线教师来说,也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

2.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新课程执行力。对于教科研部门和教师发展部门而言,落实新的方案和标准,在教师培养或培训内容与方式上要有所转变。

一是研究并发挥考试评价这一指挥棒作用,让教师“想做”。一线教师迎接改革的动力从哪里来?实施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改革无疑起着关键作用。新的考试评价改革从知识导向转向素养导向,从过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和理解转向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关注标准答案看对错转向关注行为表现看素养。当教师发现原来的教学方式在新的考试评价中的作用减弱时,自然就会主动创新。因此,教科研部门和教师发展部门要充分研究新方案、新标准的学业质量水平和评价,发挥考试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二是开启线上线下多样培训方式,让教师“会做”。让教师会做,就要提升教师落实新课标的能力,当下最好的途径就是先培训。培训能够解决“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这正是教师行动的先导,这次培训还可以有先行者“怎么做”的经验分享。培训的方式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讲究实效。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通过腾讯会议、钉钉等线上形式进行培训效果也非常好。

三是指导学校增强国家课程行动力,让教师“能做”。学校是落实新方案、新课标的基层组织。学校实施新课程,重点是对课程内容、教与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领域进行改革,提升学校实践转化力。教科研部门和教师发展部门可以通过指导学校的校本行动,营造教育改革的良好环境。

四是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攻坚项目,让教师“做好”。新课程指出,将启动一批课程改革项目,推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落实。教师发展部门可以让教师实战演练,抱团成长,推动创新实践。

五、组织落实:让“双减”与新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新课标发布会上,教材局局长田慧生就有关内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介绍,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思路之一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修订过程中全面梳理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减负提质,增强课程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1.“双减”与新课程落实两项工作相呼应。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的成果,继续全面压减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督促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好新方案、新课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发挥课程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让学校教育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为“双减”工作落地落实扫除顾虑。

2.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评价这一“牛鼻子”。

关于今后的教育教学评价如何更好地开展这一问题,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为例,一是坚持评价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育人为本;坚持对学生素养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知行合一;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合力;坚持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二是把握评价内容。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三是用好评价方法。要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相关信息,要加强纸笔测试与观察、谈话等手段的结合,注重不同情境中学生品行的日常表现,避免仅凭考试分数进行评价的传统单一评价方式。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导向。教育教学评价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基于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成长、改进教学实践中的作用;要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评价体系。

六、展望未来:义务教育奏响立德树人最强音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描绘了育人蓝图,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在这一蓝图的指引下,将进行科学有序的改革,必将产生新的变化。

1.教育教学的思想性会更加突出。在未来的义务教育段教育教学中,应系统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在课程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会更加注重。未来的义务教育段教育教学将改进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形式,注重学科内知识关联、学科间知识关联,进一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教师在课程方案和标准的引导下,通过“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评价案例”等具体的指导,在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上将更加科学合理。

3.教育教学的时代性会更有体现。未来的义务教育段教育教学将进一步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

4.教育教学的整体性会更为加强。未来的义务教育段教育教学将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进一步注重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配合。九年一体化教学,注重幼小衔接、小初衔接。

5.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会更为优化。如前所述,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另外还有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劳动、信息科技课时独立计算。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 课时;信息科技的课程安排(三到八年级)要占九年总课时的1%~3%。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发布,引发了全国一线教育人的热议。教育蓝图已经绘制,在这改革的洪流中,需要我们把握改革的方向,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育人理念,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方案新课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烂脸了急救方案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稳中取胜
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