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培养
——以统编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教学为例
2022-11-20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邵莲萍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 陈 杨 邵莲萍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随着统编历史教材的推广使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全新的时代命题和实践方向。
统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上承动荡的春秋时期,下启秦统一中国,从课文标题的拟定、课文内容(包括史料、文物图片、历史地图等)的选用、课文语言的表述、课外史事的补充与拓展、课堂思考的设问、课后活动的设置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的贯彻和渗透。现以本课为例,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统领历史,坚持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素养,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充分体现,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在中学历史课堂引导学生坚持唯物史观,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历史和高屋建瓴地把握历史,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1.揭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人类社会的进程。生产关系需要适应一定发展阶段下的生产力水平,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
在本课中,教师可以揭示以下史事:奴隶社会使用木石农具,生产力低下,人们只能通过集体劳动来弥补效率低下的弊端,具体表现为西周的井田制。在井田制下,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构成了当时的生产关系。而到了春秋时期,铁质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人们纷纷开垦私田、舍弃公田,原有的井田制一步步走向瓦解。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革,土地逐渐归于部分贵族和奴隶主私有,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产生,封建的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地位提高后,纷纷进行变法,希望废除井田制,以国家的名义去承认土地私有,并且要求允许自由买卖,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权益、更高的政治地位。在揭示史事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一个观念:每一个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着相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适应着一定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于是变革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选择。
2.探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历史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构成社会历史的各种社会现象也处于螺旋上升的运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辩证的观点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还要把研究对象放到一定范围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把握对象。
战国时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老百姓心理必定倾向于结束战争,他们渴望和平,渴望社会秩序安定、国家再次统一。加之战国时期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诸侯强并弱,大国兼并小国,统一的趋势逐渐明朗。中国将在兼并战争中走向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本课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统一是历史的发展潮流,明确历史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的。同时,延伸到当今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我们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我国也必将在统一中繁荣发展。
二、重视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是对初中生从微观到宏观、从孤立到整体、从横向到纵向、从中国到世界、从历史到现实等多重角度,去审视、看待和把握人类自身历史而提出的思维训练目标。新课标要求,学生需要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空相联系的;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
1.培养具象空间观念。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出示了《春秋争霸形势图》。通过地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春秋后期各个诸侯国的空间地理位置,在头脑中构建起时间和空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随后,在谈及战国后期秦灭六国的具体策略——合纵连横之术时,教师出示了《战国形势图》,具体分析六国地理位置因素。由此,凭借这幅《战国形势图》,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千古传奇军事策略的高超之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建立抽象时间观念。
教师展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战国初期与春秋后期的形势有何不同。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在战国初期位于中部的晋国消失不见,转而出现了赵、魏、韩三国,引出三家分晋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反复观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图,将特定的史事与特定的时空相联系,开始尝试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对历史信息进行总结和分类,建构起诸侯国之间此消彼长的知识联系,在主动思考中逐步按照抽象的时间顺序建构知识体系。
三、史料实证,贯彻能力立意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这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本课选择的所有考古发现、文献史料均有翔实可信的来源,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能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历史框架。另外,教师也可以展示一些课本之外的史料。比如,为引导学生理解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进一步推广,展示了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考古发现图片。
当然,在课堂上展示的材料必须要经过教师的严格筛选。历史是真实发生的,也是不可重现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有的实物遗存和传世文献。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必须要重视史料的选择,去伪存真,为进一步学习历史奠定基石。
四、精选问题,引导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用时空观念构建框架,以实证精神对待史料。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设置问题或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解释历史。当然,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规范表达。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其意义便在于使学生能够对史事的记忆提升到历史认识层面。
五、价值引领,凸显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目标的追求。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历史课堂的最终归宿,也是历史学科素养的核心追求。如何体现家国情怀、实现价值引领是历史教育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1.把握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但分裂混乱中孕育着统一的基调。上至诸侯下至黎民,以自己的行动直接或者间接地推动着统一进程。诸侯国之间残酷激烈的兼并战争,黎民百姓痛恨战争的拳拳心声,无一不指向最终的融合和统一。此后历代,虽说也曾战乱分裂,但追求和维护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坚定改革开放的进取精神。
在本课的讲授中,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一些重要讲话内容,如“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更好前进”,升华本课主题: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革,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新兴生产力的发展。也证明了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综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细化、落地、落实,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建立核心素养目标养成与课堂教学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