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引起的攻击行为的对策研究

2022-11-20江苏省常州市刘海粟美术幼儿园尹冬菊

家长 2022年22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小班同伴

□江苏省常州市刘海粟美术幼儿园 尹冬菊

分离焦虑是小班初入园幼儿常常经历的情绪问题,分离焦虑引起的攻击行为在幼儿园班级中也并不少见,如何正确引导幼儿减少这种问题行为,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本文对如何干预小班幼儿因焦虑情绪导致的攻击行为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希望对解决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提供支持。

分离焦虑是学前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障碍,尤其在初入园的小班幼儿身上最常见。分离焦虑源自长时间与照料者分离,离开家庭、来到相对陌生的班级中游戏、学习、生活时,产生的不安、紧张的情绪。分离焦虑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较为常见的反应是哭闹,进而出现生理上的不适,比较严重的情况是引发情绪积压和问题行为,如攻击行为。幼儿的攻击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对自身的社会交往及周围同伴带来消极影响。如果没有及时矫正,幼儿的攻击行为会延续甚至加剧。因此,及时察觉小班幼儿因分离焦虑引起的攻击行为并实施干预措施十分必要,这也是教师和家长共同面临的难题。

一、正确分析攻击行为的成因

造成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部分幼儿的生理因素会影响攻击行为的出现,包括激素分泌、身体发育及气质性格等。气质困难型的幼儿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社会认知发展较慢或缺乏社会交往技能也会导致同伴间的冲突,致使幼儿使用“暴力”解决问题。除了先天的影响外,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也是造成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家庭中不当的教养方式,如父母的过分溺爱,会让幼儿误以为攻击行为是被允许的。一些家长甚至会肯定幼儿的攻击行为,这导致不良行为被强化。而家长过于严厉、经常采用惩罚的方式管教幼儿,也会使幼儿习得不正确的问题解决方式。当然,社会环境也会对幼儿的行为造成影响,家庭生活中的冲突与暴力、电视中的暴力元素都会让幼儿无意间模仿类似的行为,并沿用到日常生活中;身边同伴的行为也会对儿童产生影响。此外,班级的环境、幼儿自身的情绪都有可能引发攻击行为。如班级中空间较小、玩耍材料数量不足,都容易诱发矛盾和争吵;幼儿因离家而产生的不安和焦虑感也可能是攻击行为的诱因之一。由于幼儿尚未学会表达自身情绪或排解负面情绪的正确方式,可能会采用不适宜的方式宣泄情绪。对教师来说,幼儿的攻击行为可能也是一种不良情绪的“预警”。也正由于导致幼儿攻击行为的因素很多,所以,教师在察觉到小班幼儿入园后出现攻击行为时,应当持续观察、细致分析,找准其中的原因。并非所有的攻击行为都是源于分离焦虑,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教师可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日常表现,从而判断幼儿是否由于分离焦虑而产生攻击行为。确定成因后,教师可以有效措施进行引导。在采取方法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的同时,也要及时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

二、采取措施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一)关爱幼儿,营造有爱、温馨的氛围

幼儿焦虑情绪的产生一部分是因为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和依恋的亲人而产生的不安感。教师如果在班级中能营造出温馨的氛围,对安抚幼儿的情绪会有较大的帮助。首先,在班级中,教师应当爱护幼儿,以充满爱心的态度耐心地观察、关注幼儿的行为,并在语言和行动上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在幼儿有良好表现时及时给予积极肯定,在日常教学中给幼儿一个拥抱,轻轻地摸摸头、拍拍肩,给他们一个微笑,或者是在他们的身边静静陪伴。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便能逐渐平稳情绪,融入集体生活中。除了从态度上表达关心、为幼儿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外,教室的物质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情绪和情感。班级环境应该让幼儿感觉安全和温暖,能体现家庭的氛围,而这种熟悉感和安全感能有效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在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设计上可以采用比较柔和的颜色和暖色调的灯光,在环境中也可以融入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元素,如收集班级孩子的全家福作为墙面装饰,或允许幼儿在教室中放置自己喜欢的玩具等,当幼儿对环境的陌生感降低、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时,他们的焦虑情绪就能逐渐平复下来,这对幼儿的学习、游戏都会有促进作用。

(二)开展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转移儿童的注意力

当幼儿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无所事事时,更容易陷入负面的情绪中。但是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也比较容易转移,他们会被新奇、多变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师可以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其中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普遍喜爱且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能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也为宣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组织幼儿进行一些情节简单但又生动有趣的集体游戏,包括室内或室外游戏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投入其中,将注意力放在当下的游戏上,体会游戏成功带来的喜悦,搁置对父母的思念情绪。除组织游戏外,教师也可以提供种类丰富的玩具,新颖的玩具能吸引幼儿,使他们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暂时忘记不愉快的情绪。而且玩具的投放也能增加幼儿之间交往的可能性和互动的频次,尽管小班幼儿多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但是玩具的存在会让幼儿之间产生目光的交集、身体上的接触甚至是语言交流。通过玩具的投放让幼儿之间逐渐熟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也会给幼儿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助于他们克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三)培养社会技能,积极推动师幼、同伴交往

小班幼儿也有与人交往的意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能让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这也是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的有效手段。在幼儿园班级中,与幼儿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同伴。初入园时,幼儿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尚未掌握有效的交往技能。要推动师幼之间和同伴之间的交往,教师可以从引导幼儿掌握社会交往中的规则以及技巧为切入点,通过阅读绘本故事或者肯定正确的交往方式进行强化,引导幼儿在愿意交往的基础上变得善于与人交往。同时,教师要努力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例如,可以主动为幼儿讲故事、询问幼儿的感受与体验、与幼儿一起游戏等,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在遇到问题或情绪困扰时能主动向教师求助。教师也应该为幼儿之间的交往创设情境,除了上述的在游戏中投放玩具的方法外,也可以组织合作性的游戏,鼓励幼儿之间互帮互助,分享彼此之间有益的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如果幼儿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教师也要充当好中间人的角色,搭建起幼儿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幼儿学会体谅他人、解决矛盾。当幼儿之间形成新的依恋关系后,幼儿就会在班级中找到愿意一起游戏的好朋友,与父母分离的焦虑感也会降低。

三、引导幼儿的攻击行为

(一)及时制止幼儿的攻击行为

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但是在观察到幼儿因分离焦虑出现攻击行为时,也要及时制止,并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引导。面对幼儿的攻击行为,教师首先应将幼儿带离现场,等待幼儿情绪逐渐平复。教师要详细询问导致幼儿出现攻击行为的直接事件,与幼儿分析当时的情境,并分析产生矛盾的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合理。无论幼儿的攻击行为是否事出有因,教师都应当对这种行为提出批评,在批评时要表现出明确的态度,帮助幼儿理解类似行为是不合适,也不允许的,这会对他人以及班级的纪律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出幼儿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行为的严重性。此外,教师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幼儿一起探讨,除了攻击他人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幼儿可以如何做,这样能降低幼儿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用更合理的方式应对冲突或矛盾。

(二)给幼儿适当宣泄情绪的机会

幼儿的攻击行为也来源于情绪的积压,他们心中的难过和焦虑无法纾解时,就可能会烦躁、不安,最终表现为伤害他人的行为。对幼儿来说,他们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也难以完全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在班级中受到的委屈或者是与同伴产生了矛盾,他们可能都会归结为对亲人的想念和依赖。而且,他们也尚未掌握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因此会采用不恰当地方式进行情绪的宣泄。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分离焦虑表现较明显的幼儿在班级的适应性和活动状态,在他们出现情绪低落或心理状态不稳定时,应当及时地与他们沟通,询问他们的感受,并尝试从幼儿的视角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态度。尽管幼儿可能无法清晰、准确地描述自己情绪的来源,但是他们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幼儿提供合理宣泄情绪的代替方法,可在班级中设立一个较安全的个人空间,让幼儿在有情绪问题时,可以在空间里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排解负面情绪。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带自己熟悉的玩具进入私人空间,或为幼儿提供绘画材料,让幼儿随意涂鸦,待幼儿情绪稳定后再参与活动。通过这种形式,幼儿能逐渐让情绪得以释放,从而减少因为焦虑情绪带来的行为问题。

(三)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小班幼儿自控能力仍在发展中,因此,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也难以意识到不良行为对周围同伴造成的伤害和不良影响。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幼儿进行引导。一方面,让幼儿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站在同伴的角度思考问题,意识到攻击行为带来的可能后果,通过理解他人的感受认知行为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掌握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能力,有效地抑制攻击行为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升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游戏化的场景或生活中的常规,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如共同制定班规或游戏规则,熟悉和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则,在学习生活中能做到等待、合作等,通过规则意识强化幼儿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这种能力也会对幼儿的情绪控制带来积极的作用,当幼儿能更好地调控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时,他们攻击行为出现的频次也会相应减少。

(四)及时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

因分离焦虑而导致的攻击行为并不会频发,可能只是偶然出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当教师发现幼儿出现积极的行为表现时,也应当予以肯定并适度表扬,发挥正向强化在行为引导中的作用。教师不仅要看到幼儿表现出的问题行为,更要看到这些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当教师注意到幼儿与同伴融洽相处,能共同游戏或者为他人提供帮助时,要把握机会,对幼儿的正面行为给予鼓励。当幼儿能逐渐克服焦虑情绪、主动加入集体活动时,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巩固好的行为。当幼儿得到教师的鼓励时,就会更加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向着好的方向过渡。

四、家园合作,共同引导幼儿

(一)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

在引导幼儿克服因分离焦虑带来的攻击行为时,不仅教师要发挥作用,家庭的力量也不可忽视。教师与家长应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在此过程中,当教师察觉幼儿有攻击行为时,应及时向家长反馈相关信息,并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与家长共同努力,排除幼儿生活中可能引发攻击行为的潜在因素。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家长消除自身的分离焦虑情绪。幼儿的情绪问题存在镜子效应,即幼儿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们在幼儿园中表现出的行为或情绪问题,背后深层的原因可能来自家庭。部分家长对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习也感到焦虑,他们在情绪上的紧张状态也会传递给幼儿,加剧幼儿的恐惧和不安。当发现这种情况存在时,教师也可以采取主动沟通、定期反馈的方式帮助家长消除顾虑,让家长建立起对幼儿园的信任感,多以积极的态度谈论幼儿园中的人和事,并肯定幼儿在园中的表现,为幼儿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让幼儿能实现入园的顺利过渡,摆脱焦虑状态,避免攻击行为的出现。

(二)鼓励家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缓解焦虑情绪

除了在态度上对幼儿有积极的榜样作用外,家长也应当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技能,让幼儿能尽快适应班级的集体生活,减少分离焦虑对幼儿的影响。教师应提醒家长帮助幼儿做好入园的心理和能力准备,在心理上,家长要帮助幼儿消除对幼儿园环境的陌生感,而在能力上尤其要关注生活能力的培养,在家里对吃饭、如厕、穿脱衣物等技能进行培养,同时与幼儿园中的要求保持一致。例如,在幼儿园中幼儿通常会独立进餐,在家中家长也要避免因为溺爱而帮助孩子进食,防止家庭和幼儿园中教育原则的不一致,否则这种矛盾也会对幼儿的适应造成困扰。当幼儿能熟练地掌握生活技能、有较强的自理能力时,就能有信心面对困难,那么就会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也能减少因分离焦虑引发攻击行为的可能。

五、结语

攻击行为是小班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面对幼儿出现的攻击行为,教师应冷静分析、正确归因。针对分离焦虑所引起的攻击行为,教师可以从缓解分离焦虑和制止攻击行为两个方面入手,同时做到预防和干预。此外,除了在园内干预幼儿行为外,教师也应加强家园联系,用贯彻一致的教育原则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小班同伴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再去小班看看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寻找失散的同伴
落地
粗和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