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策略
2022-11-20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劳动街小学郑戈洲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劳动街小学 郑戈洲
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一脉相承的两个环节,但在实际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英语水平两极分化、开口难及读写能力弱等现象,主要是由于中小学教材和教学方式差异较大,初中英语教学以讲授知识为主,且中小学英语的师资配置与课时设置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基于教材内容,强化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知识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学目标的衔接,抓好中小学的过渡阶段,充分遵循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规律,以平缓渐进的方式达成英语教学的总目标。
一、优化教学目标,提升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契合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活动开展的基本导向,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具有检查、反馈、完善等功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也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衔接,应兼顾小学和初中的英语教学要求,使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快速适应初中的育人模式。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确保课程设计与目标紧密贴合,促使学生基于目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真正将知识内化成能力。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从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出发,应符合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标准要求,将长远目标变为课时具体目标,强调结果和功能,且要避免抽象、模糊和空洞,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比如,应将“能运用‘—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some...please.’”修改为“学生学习并能运用‘—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some...,please.’”询问同伴并列出晚餐菜单;或将“能听懂并会说‘What's for dinner?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some..., please.’”修改为“学生学习并能恰当使用‘What's for dinner?’询问晚餐食物。学生学习并能恰当使用‘—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some..., please.’询问他人晚餐意愿并能正确回答。将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进行限制,使教学目标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检测性,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upermarket?”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材将教学目标明确化、具体化,应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能听、说、读、写以下词汇和短语:way,supermarket,beside,behind,between,Children's park,take a bus,get off,along,on the left;能听懂、会说、会读、会用到以下句型:Is there a...near here?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Go along the...,The...is beside/behind it./There is...between...and...等句型,并能运用以上词汇和句型在日常生活中恰当自如地问路和指路。通过确定和优化教学目标,即可围绕目标开展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Excuse me.Is there a supermarket near here?
学生:Yes,there is.
教师: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upermarket?
其间,教师要解释“way”和“the way to”的用法。
教师:Go along the street.You can see a...on the left/right.
教师:Thank you very much.
学生:You're welcome.
如此一来,使学生能根据所学对话模式,模仿或根据实际交际情况运用本课所学词汇及句型,进行交流与对话,确保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达到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基于学情活用教材,搭建语言平台
在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喜欢在课前导入环节运用多个热身活动,以此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低效的,且若活动中的对话与教学主题关联度不高,学生可能没有兴趣。即使教师会面面俱到地铺设教学情境,但情境若呈现零散状态则无法提升学生的整体语言感知能力,导致学生难以有效掌握课程的核心词汇。而此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未充分考虑学情,缺乏对课堂交流的关注,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在活动对话中运用多种形式的句型。因此,教师应基于学情活用教材,围绕教学主题,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平台,并对学生运用恰当的激励型评价,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She Looks Tall and Thin.”一课的教学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和谈论有关人物特征的描述,学生要会运用“thin,strong,old,young”等词汇描述人的相貌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通过介绍自己和询问学生来自哪里来引出本课课题。
教师:We all come from China.And I come from Taiyuan,Shanxi Province.Where do you come from?
学生1:I come from Datong.
学生2:I come from Changzhi.
教师:Today, I'll introduce a new friend to you.He comes from Japan.He is tall.He is thin.He has two big eyes.His nose is small.His hair is short.Who is he?
学生:He is Conan.
教师为学生讲解本课重点词汇,词汇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人物形象的图片或形容身边同学形象的方式使学生加强对重点词汇的掌握。
教师:同桌之间运用本课词汇描述彼此的形象。
学生:He/She comes from…He/She looks (young/old; thin/strong; tall/short).He/She likes...best.He/She is good at...
以此实现知识的平行迁移,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和运用能力,将词汇与句型等知识融入具体的交际场景中整体感知,从而为学生打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堂,实现对话教学的交互性和语言运用的无痕拓展。
三、立足项目化设计,创设沉浸式体验
进入初中后,学生难以快速适应初中的新学习环境,为避免学生学习茫然或困难,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都应该作出转变,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打造充满童趣的英语课堂。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外语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运用英语巧妙设问,设计故事情节,围绕教学主题设计任务项目并为学生创设沉浸式情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观察、互动、交流,有效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挑战、喜表演的心理特征,使英语学习过程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发散性思维。例如,在“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upermarket?”这一课的教学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问路与指路的相关句型,并要在实际生活中礼貌地询问与作答。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阅读本课对话,设置题目补充环节,加深学生阅读对话文本的整体理解,使学生初步掌握“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等问路指路用语。而后教师应创设英语问路对话情景,并设计情境角色,为学生展示不同的街区指路图片,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
教师:现在六人一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情境对话分配角色,围绕大屏幕展示的街区指路图片开始问答练习。
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演绎。
教师:大家需要在对话演练中运用本课“get to,beside,the way to,along,there be”等重点词汇和短语,在练习中掌握和巩固本课新词汇和句型表达。
学生在沉浸式的互动活动中,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想象,有效实现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
四、依托思维导图,有效掌握知识层级逻辑关系
在中小学英语衔接课程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够使英语课程更加具有发散性、逻辑性和创造性,依托于思维导图的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相互联系等特点,能够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运作,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清晰展现不同层级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相整合,围绕教材中语篇阅读的主体开展写作训练,学生通可以过续写阅读文本、撰写相似文章、点评阅读文本、改写阅读文本等方式,使学生可以直接将从语篇阅读中学习到的词汇、语法、举行等知识迁移应用于写作中,以此强化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At Table”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示例如下。
教师:Do you know how to use knives, forks and chopsticks?
学生:Left fork right knife.
教师:Good!Use the fork with your left hand and use the knife with your right hand.Use the chopsticks with your right hand.
此后,引出本课课题“At Table”,而后教师为学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的关键信息。
教师:Look at the picture.What's in it?
学生1:There is a table.
学生2:There is a table and two chairs.
学生3:Some food is on the table.
教师向学生展示带有本课重点词汇的思维导图,也可以组织学生根据生词共同绘制思维导图,以此加强学生对本课词汇的深度记忆。单词掌握后,教师需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课文,并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中提炼文中的重点词汇与短语,将学生整合的重点词汇与短语带入重点句型的讲解中,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对英语课文的内容与重点知识加深印象。课后阶段,教师针对本课的阅读文本布置任务,模拟课文对话开展写作训练,文章必须包含“at table,with,like”等本课重点词汇,完成高质量的输出,以此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和知识内化,不断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五、基于合作的探索与互动,运用多元化游戏机制打造个性化课堂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根基,但要熟练掌握一个英文单词,就需要重复背诵、多次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疲惫和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可以运用PK 和奖励机制,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更积极踊跃地融入英语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单词接龙、问题抢答、对话表演比赛等多种竞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能力,使学生在英语游戏环境中强化听力水平与口语水平,从而打造个性化和高效率的中小学英语衔接课堂。教师还可以采用背靠背穿单词、抽纸牌联系语句、空中画单词、单词接力等多种游戏活动,使学生通过游戏强化学习与表达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做到真学习、真合作、真表达、真思考。
(一)课堂新授环节
例如,在“What's Your Favorite Food?”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开始阶段,通过英语对话邀请学生一起去超市购物,引导学生制作购物清单。
教师: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supermarket with me on the rest day?
学生:Yes.
教师:We can make a shopping list.So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
学生1:My favorite food is bananas and grapes.
学生2:My favorite food is Pears.
学生3:My favorite food is Peaches and strawberries.
教师:Very good!Let's play a game.
通过语境问答使学生巩固“What's...favorite...?My favorite...”等句型,而后引出本课标题,教师拿出抽奖箱,抽奖箱中是包含本课重点词汇的食物卡片,让学生抽取,借此讲解本课重点词汇,增强学生对单词的初期印象,使学生会写会读“tomato,tofu,green beans,fish,potato,eggplant”等词。教师还可以运用PK机制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每局PK 需要为学生提供单词卡片,由一组学生根据单词在黑板上快速画出食物图形,另一组学生猜出与本课有关食物的单词并用英语回答,以此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课堂巩固环节
游戏活动不仅需要设置在课程新授环节中,在知识稳固、知识运用等阶段也需要借助多元游戏机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当堂内化。
以“Be Helpful at Home!”一课为例,在新词讲授完毕后,教师可以运用“What can you do at home?”引导学生用“I can...”句型回复。教师可以开展传球游戏,当球传到下一名同学手中,学生之间需要相互询问“What can you do at home?”并回答,依次完成对话练习,以此复习与稳固learn 这部分的短语。教师还可以采用句子接龙的游戏活动,运用“Can you help me...”和“help sb do sth”的句型依次指定学生答复。
小组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后,集中核对答案,根据小组的正确率进行打分。通过情境对话和游戏活动,可使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词汇,学生可在轻松愉快、新颖有趣的教学环境中产生良好的无意识记忆,在游戏中巩固生词学习,检查学习效果,加深对单词拼写与词义的记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英语衔接的关键期,教师要基于教材知识为学生打造趣味化、个性化的英语课堂,就应基于目标要求加强教学设计,活用教材,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交互体验,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搭建语言平台,并运用项目式方法、思维导图法以及合作法来组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英语,为后续步入中学的英语学习做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