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性格优势发展”的大中小学心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2022-11-20蔡素文

江苏教育 2022年64期
关键词:心育学段课程内容

蔡素文

心育课程一体化是大中小学心育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具体落实心育一体化的着陆点和生长点。但从当前大中小学心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现状来看,还是存在诸多有待调整与完善的部分。一是大中小学心育课程目标的递进性不够,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各个学段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共性特质,还要将这些特质转化成学生群体梯次提升的心育课程目标。二是大中小学心育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不够,就目前情况来看,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的心育课程,各学段之间在内容上还是存在重复、错位的情况,也存在几个学段皆未涉及的内容盲区。三是大中小学心育课程学段之间的衔接性不够,各学段之间的心育课程各自编撰,缺乏学段间的过渡与呼应,导致学段之间的课程内容断层与脱节。

基于“性格优势发展”的大中小学心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学生个体习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发展性格优势、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载体,是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核心内容的有效路径,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具体内容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部分的创新实践。

一、基于“性格优势发展”的大中小学心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路径

基于“性格优势发展”的大中小学心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从发展性格优势这一视角,为大中小学生提供纵向贯通、横向联通、螺旋上升的一体化心育课程。

(一)聚焦课程建设的内圈,抓实课程目标内容一体化

1.厘清“性格优势发展”的概念

关于个体的性格优势,古今中外都有相关研究和论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或者是“温、良、恭、俭、让”,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个体为人处事的原则和素养。在西方,性格优势这一概念起源于积极心理学,指的是生命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语、行动、感情、思想等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性格特质,这些积极的性格特质发展为个体的长处与美德,会带给个体生活的幸福感和生命的意义感。

2.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一体化

基于“性格优势发展”的大中小学心育课程的目标一体化,体现在统一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出发,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互动能力。共同的目标是在社会互动中,学生个体形成坚毅、合作、利他、感恩等积极的人格特质,进而形成生命意义感、价值感、道德感等高层次的心理品质,用自己的内在力量构筑蓬勃的人生。

3.课程建设的内容矩阵一体化

在心育课程目标一体化的基础上,以“性格优势发展”的内容体系架构一体化课程内容。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个体修为精神主旨,再结合积极心理学的24项性格优势,梳理出结构化强、系统完整的大中小学学生“性格优势发展”心育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中的性格优势发展一以贯之,体现课程内容的“垂直式”特点,形成坚毅、合作、利他、感恩等性格优势内容矩阵,课程内容布局考虑年段特质及年段之间的渐进性,体现课程内容的“螺旋式”特点。“垂直式”与“螺旋式”相结合,以“性格优势发展”为主线,各学段之间的课程有效衔接、螺旋上升。

(二)聚焦课程建设的中圈,抓实课程实施路径综合化

基于心育课程目标与内容的一体化,在课程实施阶段,鼓励各学段开展多样态、综合化的实践,体现心育课程的张力与活力。从课程的课时来看,以系列化的长周期课程为主,结合灵活自主的短周期课程、微周期课程;从课程的场域来看,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主阵地,借助校园活动,最后形成关注学生性格优势发展的校园心理文化,体现课程实施过程的综合化。

1.课堂教学主渠道实施

发挥好心育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好班级团队会的辅助性作用,在相关学科的教学中,注重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向学生传递发展性格优势的相关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注重学生思维、情感、态度等心理要素的同步发展。在发展学生性格优势的框架下,有意识地借助课程开展大中小学学段融合课程,大学生走进中小学校园、中小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共同探讨自身的性格优势与内在力量,培养理性应对挫折和困难的积极品质。

2.系列活动体验式渗透

发挥好社团活动及体育、美育、劳育等学生活动的作用,在活动中发掘学生的性格优势。性格优势的形成,需要在活动中积极实践、有效反馈。开展大中小学学段融合式活动,如在美育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坚毅的品质,在科技活动中有效实践创新思维,在活动中学生积极感知生活、探索生活。

3.校园文化融合式推进

发挥好校园文化感染力与感召力,学校的办学思想、校风学风、人际关系、舆论环境等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在心育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以校本文化为主,有意识地融入性格优势发展的内容。以学校为单位,在心育课程与文化融合实践路径上提炼一般性策略,形成典型实践模板,鼓励积极创新、百花齐放。

(三)聚焦外圈,抓实课程资源保障一体化

1.加强心育课程的师资建设

落实心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师资队伍是关键。要积极建立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资培养与研训机制,构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教研体系,不断加强课程教学的指导与研究,打造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共同体,开展联合备课、联合研课、联合展课系列活动,形成常态化机制。

2.加强心育课程的机制建设

建立与完善心育课程一体化的教科研机制、督导评估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形成实现大中小学心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机制保障。以机制与制度的保障为牵引,优化心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强化心育课程的过程实施,细化心育课程的结果评价。以制度保障课程发展,以机制促进课程完善。

3.加强心育课程的资源建设

统筹与拓展心育课程的智力资源与场域资源。形成专家团队,为心育课程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形成主体团队,为系统化心育课程推进提供人员保障;形成专业团队,为储备课程数字资源,构建云端平台提供专业支撑。此外,心育课程实施的空间资源和场馆资源要有效融合,为性格优势发展构建全方位的“心育场”。

二、关于大中小学心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大中小学心育课程一体化学段跨度大,课程内容的实施对象又处于人格的快速发展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处理好纵向贯通与横向联动的关系

从纵向来看,一体化课程要提供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相应年段需培养的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内容,设计时需依照个体心理成长脉络,随年龄变化而变化。从横向来看,课程要提供学生与他人积极互动的相关知识、方法、策略等,课程设计要能够满足学生个体与他人社会化互动的需求,要以立体、全面的视角关注课程建设,循序渐进。

(二)处理好课程建设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心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建设要关注顶层设计、系统架构、有效推进,要基于理论,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唯理论,要把握学生人格发展阶段中呈现出的特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有序发展,体现大中小学心育课程建设一体化的人文性、科学性。

(三)处理好科研深度与交流广度的关系

积极组织力量开展心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总结与归纳实践成果,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将大中小学心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往纵深推进。总结并推出一些经典课例与校本经验,加强不同学段或学校之间的工作交流与学术合作,基于大中小学交流的广度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拓视野、提高站位,推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形成。

猜你喜欢

心育学段课程内容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山区学校心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云南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