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英语教学中落实学科德育功能的研究

2022-11-20

教师博览 2022年4期
关键词:保护区志愿者道德

谭 元 周 颖

(1.苏州市振华中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6;2.苏州第十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6)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简言之,学科教学要体现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现行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本身蕴含许多德育因素,教师可以根据英语学科特点及初中学段的学习任务,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以英语学习内在的逻辑和应有的过程加以呈现,让英语教学更具教育性。

一、出行方式中的道德辨识

德育不是简单的认知问题,而是情感的判断、选择和自身行为的落实。译林牛津英语8B第一单元话题为Past and present,整个单元提供了许多今昔内容的对照,语法要求是操练过去时、一般现在时,旨在对新授时态现在完成时有更深入的理解。在Welcome to the unit的板块中,父女对上学交通工具的选择进行对话交流。父亲之所以过去不乘公交而选择骑自行车的理由是公交车上人太多,等待班车时间太长;而Millie认为如今乘坐公交车非常快捷方便。父亲选择骑车,更多考虑自己生活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并非提倡节约,父亲的行为够不上道德意义上的高尚;而女儿的做法是响应低碳生活,出于社会公德的选择。

而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不仅有正确的认知,还有正确的行动。笔者给予学生建议:平时由家长接送的学生,请选择一次绿色出行上学,并且布置了课前演讲的任务,运用used to、wait for等词组。几天后的课前演说及问答环节中,很多学生认为:Iused to go to school in my father’s car,but now I think it is easier and faster to go to school by subway or by bus.呈现的理由也展示得非常好:We don’t need to wait for the bus or the subway for a long time,they are alwayson time.也有学生表示不会选择骑自行车:Iwill not go toschool by bike.Because there is a lot of traffic on the road,some drivers even break the traffic rules,it is dangerous.短短的对话,教师对学生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想法给予肯定及赞赏,并提醒学生要从身边做起,呼吁父母及身边更多的人遵守交通规则,以不断改善的私德来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学生对于过去时与现在时的运用清晰明确,教师适时渗透了完成时的用法:Things have changed a lot,maybe some of you have been used to taking a bus to school.强调现状,但变化早已发生,持续到了现在的状态。教师抓住这句话讲明,不仅要明白坐公交的道理,更要养成坐公交的习惯,这样道德认知便发展为道德行为。

用现在完成时来表达习惯的养成与保持是非常合适的,同时,习惯养成对学生理解现在完成时起到了帮助作用,更为完成时态的正式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操练语言要点的同时,教师注意发现素材中的德育要素,帮助学生由认同到改善自身行为,真正达到知行合一。

二、环保行动中的国家决策

在育德活动中激发学生同情心与同理心,通过角色代入,会取得更好的成效。以笔者开设的8A Unit 6 Reading:Zhalong-a special place公开课为例,这是一篇以志愿者视角写的环保文章,介绍动物及保护区的现状,呼吁更多的人来帮助观鸟协会,一起来保护鸟类。在文章内容呈现之后,学生分角色扮演与讨论:如果你是当地居民,你有何想说?如果你是保护区的鸟类,你会对之前、现在及将来有何感受与期待?学生讨论之后给出的答案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些学生认为保护区的建立让当地居民享受到了绿水青山的福利,政府的补助与旅游业的开发让他们现在更富有;而有学生认为虽然建立保护区带来了很多游客,但居民还是擅长捕鱼,希望能捕鱼致富……扮演鸟儿角色的学生表述则更具创意:更多的同伴带来了更多的朋友;以前没有食物,现在很多食物;以前看见人们都拿着枪,现在看到的都是人类的笑容。在积极热烈的角色融入讨论中,学生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而此时教师的评论与总结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引导性。笔者指出:国家是想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因此建立保护区的目的是纯粹的保护,进行旅游开发并不合适。文中作者观鸟者的身份是志愿者,我国有很多观光者,但是欠缺志愿者。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保护区和观光区之间,在游客和志愿者之间,国家意志倾向于纯粹的保护区和目前并不多见的志愿者。就像央视纪录片《动物星球》希望人们能形成共同的道德认知一样: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要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而不是凌驾于他者之上。呼吁学生在假期参与各级各类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从而推动学生的道德践行。

接着教师将重大新闻事件作为拓展内容,以激发学生作为地球小主人为环境保护尽己所能。教师投屏给学生两幅时事新闻的图片。在告知学生图片相关信息后,笔者问学生是否了解我们为保护长江采取的措施。果然有学生提到了太湖禁捕。教师将太湖十年禁捕作为学生的课后拓展任务:了解禁捕的相关要求与政策,思考作为中学生能做些什么来支持政府。这次的环保教育,已经自然融入国家环保政策和重大举措,使学生的视野和认识上了一个台阶。

三、共克时艰中的家国认同

牛津译林版英语8A Unit 8 Natural disasters的各个板块,都提到了natural disasters or accidents。在welcome to the unit A部分中,书本罗列了8个事件,让学生区分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由于疫情带来的影响与生活上的变化,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新冠肺炎。这时有学生提到:COVID-19 isa big disaster.笔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表达。We couldn't go for a trip during our holiday.The year before last,we stayed at home for several months instead of going to school.We always have to wear masks.We have to stay at home tokeep ourselvessafe...

更有学生提到,The situation is becoming better and better in China,while the disease is still serious in other countries.教师也融入学生的话题:The government has done a lot to/in order to protect us,they have taken action to prevent the disease from spreading.So while facing danger,we should support our government,work hard together and have enough confidence to get out of trouble.

师生互动看似偏离了教学目标,但学生非常愿意谈论自己生活中的变化,而在问答中,教师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使用动词不定式表目的的句子,就这样,看似枯燥的语法,被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在讨论中。这样由学生主导生成的自然课堂,看似随性,由于遵循了在运用中学习英语的规律,课堂学习既达成了语言运用的目标,又让学生强化了对国家的认同感。

英语课堂育德功能的实现,就是始于教师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结合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场景、事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自然融入其中。学科育德不是外在的嵌入,而是内在的生发。就学习本身而言,英语学习固然有自身的逻辑,而情感因素、道德因素、理想因素都是推动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妨在设置情境的时候,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在课堂上安排各种各样的对话训练、话题论述、角色融入等活动。因为贴近实际会让学生更有话说,更容易产生表达的欲望。而课后的社会考察与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则会把道德认知和情感推向初步的道德践行。

猜你喜欢

保护区志愿者道德
志愿者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向志愿者致敬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