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意象,让作文更具思维张力

2022-11-20王红军

初中生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秋千桂花意象

■王红军 季 源

在中国美学中,“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孔子有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语言还不足以把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于是便通过“立象”来“尽意”,补救言之不足。而最早把“意象”这一概念引入文学领域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文字的创造在于“神与物游”。这一概念发展到明清,便演化为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无论是中国的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追求的都是具体可感的视觉化效果。

同样,教师如能教会初中生善用、巧用意象,使某种意象为情感的表达服务,为人物的塑造服务,为主旨的深化服务,那么作文的“意”会表达得更透彻、更充分、更具思维张力。

一、选择贴合文章主题和风格的意象

选择意象是使用意象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时,要告诉学生:选择的意象要与所写文章的主题、内容和风格贴合。如表达思乡之情的一般选择月亮、大雁等哀愁的意象;如果表达指点江山的少年情怀,一般会选择高山、明灯、波浪等气象开阔的意象。

如果所用意象跟文章表达的情感不一致、主题不吻合,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在教学生选用意象时,一定要让他们先弄清自己要表达的“意”,再选择符合“意”的“象”,这样文章的情感表达才能水到渠成。

如下面这段文字:

井边有一棵大槐树,春天会开满一树的槐花,香气一丝丝,一缕缕,直往人鼻孔钻。鞠家哥哥在树下做了个秋千,天气炎热的时候,我会坐到秋千上看书。蝉鸣声声声入耳。阳光如碎金,倒映在井中泛着点点金光。院子里偶有人走动,有时随风还会飘来鞠家哥哥讲话的声音。那时我就曾想过,如果时间可以定格在这一瞬间多好。

这段文字用井边的槐花、秋千、阳光和蝉等意象营造出初夏幽静清新的氛围,与文字表达的情感贴合。

下面还有一段:

井边槐树下的秋千慢慢朽去,绳子断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去玩了。阳光依然如碎金洒在井中,只是曾经的谈笑声已随风飘散。

鞠家遭遇变故,曾经承载欢乐的秋千朽去。阳光虽然依旧灿烂,但物是人非。文字中秋千、阳光等意象,用在此处也恰如其分,与慨叹命运无常的主题相契合。

同样,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李白《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两句,云海、长风等意象大气雄浑,与诗歌飘逸奔放的风格是统一的。又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两句,梧桐、细雨、黄昏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寥落冷清的意境,与本词哀婉凄凉的风格是统一的。

201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桂香中弥漫的青春》一文,用“桂花”这个意象串联全文,文章风格清新淡远。作者用本就香远益清、超凡脱俗的桂花来抒情达意,可谓恰如其分。我们且看这一段:

院子里满是阿婆精心呵护的桂花树。枝条肆意生长,在绿叶的掩映下,上面时不时冒出几朵淡黄色小花。我从未见过如此温柔的黄色,如同明月散发出的光。小花在绿叶间躲躲闪闪,宛如正值青春的羞涩小姑娘。她的美,是只许阿婆欣赏的。

作者笔下的桂花温柔却不失坚强,清新又饱含生机,与阿婆的形象契合,与文章的风格统一。“如今的阿婆早已青丝变为白发,但她依然坚持做桂花糕,坚守着一份青春时期便已坚守的责任。微风拂来,吹起淡淡的桂香,桂香中弥漫着阿婆的青春。”全文用桂花这个意象烘托人物,营造气氛,抒情写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淡淡的桂花香气;文字清新传神,风格淡雅怡人,与桂花这个意象的内在神韵水乳交融,完美契合。

二、对意象本体进行描写

学生在写作时,教师一定要指导他们选择具体的意象。意象越具体,越有利于彰显写作内容的个性。细化意象最好的方法是,在所选取的意象前加修饰成分,让人人都能用的意象变成独属于自己的意象,变“泛指”为“特指”。如“灯”——“路灯”——“我家门前的路灯”——“我家门前准时在六点亮起的路灯”,这样就更容易表现出内容的真实性和具体性,对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是有帮助的。

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文字:

再看小虫,突然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天地间,竟有着同样的可悲之处。我陡然心生怜爱之情,用笔尖将它挑起,轻轻放在栀子花叶上……此刻,花、蝶、我融为一体,有一种难言的伤感之美!此刻,“平等”的思想在我心中放彩。

作者文心雕“虫”,借一只小小的虫子,阐述道家的“齐物”、佛家的“慈悲”思想,以此来表达忧与爱的哲学。作者对小虫描写细致,写其钻入花中,躲避“我”的戏弄;写蝴蝶在清香四溢的栀子花上栖息,刻画入微。试想,如果作者缺少对花和虫的细腻描写,文章的议论和抒情该多么空洞无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在脑中勾画出这个意象的形象,再展开描写,从形态、色泽、质感、嗅觉、动静、虚实等角度落笔,适当进行想象,加入与该意象有关的场景描写,使得文字具有一定的画面感;可以不必浓墨重彩,但语言一定要细腻、精微。

三、深刻挖掘所用意象的内涵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很多意象都有着特定内涵,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如蓬草、沙鸥往往象征漂泊流离的生活状况。这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内涵,为我们解读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提供了便利。

现当代作家的散文有时也会挖掘意象的内涵和其象征含义,如鲁迅先生《秋夜》中的一段: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们细细琢磨“天空”这个意象,可以发现鲁迅笔下的天空是“奇怪而高”的,是“冷眼”的,露出“大有深意”的“微笑”。这个天空明显带有象征含义,它难以捉摸、冷漠无情、阴险狡诈、隐藏杀机,联系下文和背景,我们可以看出它象征了当时的统治者及黑暗、残忍、狡诈、冷酷的恶势力。如果我们不推敲其内涵,那么天空这个意象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了。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意象的内涵进行挖掘时,要学会由此及彼,化实为虚,可以跟人性、生命、灵魂关联,也可以跟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相接;既要关注意象的本意,同时要挖掘其引申义和象征义。这样,不用作者直接发表议论,揭示主旨,意象就可以让主旨呼之欲出,并产生含蓄蕴藉之美。

四、根据需要组合多个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到一种技巧,叫“列锦”,最早大约见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格。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整句诗仅用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我们在叠加意象时,不一定全部使用名词,也可以将一系列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表现一个画面、一种意境、一个主题、一种情感。

余光中先生的奇作《听听那冷雨》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令人拍案叫绝:

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余光中先生的这段文字从伞上的雨写到船上的雨,写到草木之间的雨,写到古中国记忆的雨,多个场景串联,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从一个画面切转至另一个画面,由实到虚,表现了城市的雨、乡村的雨和古中国的雨,层层深入,由此及彼,拓宽了时间和空间,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迷恋。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列锦的方式,将名词叠加,也可以借用蒙太奇的手法,这样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诗意浓郁、文采斐然。

总之,善用意象,会为文章增色,让文章更有意蕴。教师如能教会学生在文章中使用意象,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一定会越来越丰富,文章的思想高度也会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秋千桂花意象
抚远意象等
桂花
“荡秋千”的由来
荡秋千
桂花蒸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荡秋千
NO.4 秋千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