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与要点
2022-11-20余清臣
□余清臣
一、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探索与挑战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随后也印发了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政策指导。
几年来,中小学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富有特色的具体方式,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认识和做法。这些常见的劳动教育认识与做法主要有:遵照国家和地方劳动教育政策和办法,对本校劳动教育体系进行规划和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劳动教育基地,特别是农业劳动教育基地;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家校共育等劳动教育内容;挖掘劳动教育的校内历史、基础和经验;申报劳动教育课题,培训劳动教育队伍;编写和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读本和课程;通过加强劳动教育项目学习和评价来强化劳动教育的实施;联合校外组织和家长共同开展更大范围内的劳动教育。从这些常见的做法中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在劳动教育中,已经普遍掌握了教育改革的行动经验和有效做法,这在短时期内大大推进了劳动教育实施的进程,但也存在针对性和深刻性不够的问题。因而可以说,目前常见的劳动教育还处在一个开始状态,劳动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需要中小学更加立足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直面劳动教育的难题与挑战,最终使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进一步明确当前劳动教育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深入践行劳动教育的起点,也是持久开展劳动教育要慎重面对的主要议题。结合我国对劳动教育的战略定位,以及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有这样一些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和谨慎应对的:一是没有把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必要性与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深度联系,也没能明确劳动教育对于当前学生发展的特有意义;二是对劳动的认识与理解,不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给予应有的定位和深化,也不能结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认识劳动的时代内涵;三是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给传统形式变个名称,进行 “贴牌式” 实施的行为,也有转化为若干基本劳动任务,让学生 “拍照打卡” 的形式化做法;四是逐利的商业力量介入和捆绑了劳动教育的资源建设和发展方向。毫无疑问,这里列举的问题与挑战并不是当前劳动教育每时、每地都会出现的问题,但在一些地方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理解与澄清
在全面展开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之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劳动和劳动教育进行内涵上的深入理解是非常必要的。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当前有一些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有必要澄清其基本概念和内涵。
首先,关于劳动教育中 “劳动” 的定义,现实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这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去追根、溯源。在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很多人对 “劳动” 的认识,事实上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些分歧主要有:劳动是否只为体力劳动,劳动是否只为生产劳动,劳动是否只为传统农业劳动,劳动是否只是做事情,等等。抛开具体争议内容来谈,这些争议首先折射出,不是所有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角度来认识劳动这一概念的。事实上,“劳动” 一词在中外 《词源》 中有这样一些基本的含义可供人们参考:劳动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劳动需要人明显出力,劳动经常意味着忍受和承受痛苦。对于我国当前的劳动教育来说,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至关重要的认识基础和出发点,教育工作者至少要认识到: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蕴含着人类解放的力量,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类通过劳动实现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改造。当然,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开展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加具体地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的理解应该有助于对目前常见的分歧进行澄清和判断。结合这些基本认识,当前要进行的劳动教育在基本内涵上,就是教会学生从人类发展意义上理解劳动的重大意义、价值和必要性的教育,也是教会学生能够把自身力量作用于具体对象,从而实现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进行改造的教育。
其次,劳动教育的深刻意义,需要在劳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系中,得到进一步回答。在劳动教育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把劳动教育主要作为职业的发展预备教育,这样的做法虽然不算完全错误,但在把握劳动教育意义上出现了偏差。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思想和我国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看,劳动教育更应该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格局中,也更应该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找到应有位置。在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探索中,他特别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今天的劳动教育就是要在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得到加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劳动教育的支撑,也正是因为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在劳动教育的切实有力支撑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真正全面实现,才能 “立” 可以经受劳动实践检验之“德”,“树” 具有更强大力量的自主之 “人”。
第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需要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得到定位。相对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劳动教育在教育政策中是加以强调和推进的新成员。不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既把劳动教育当作与其他四种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另一方面,又强调已经开展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具有劳动教育的内涵。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种教育的关系,就要紧紧抓住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概念。德智体美劳 “五育” 分离的思路和做法,肯定不能对应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整体性。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马克思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强调,启发教育工作者正确把握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构成了认识现实教育活动的五种维度,特定的现实教育活动通常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维度意义。劳动教育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基础,劳动教育实现了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统整和提升。
三、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要点
相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既有容易推进的一面,也有比较困难的一面。说容易,是由于劳动教育因劳动的普遍性而可以广泛开发资源和组合人力,也可以专门融合到社会生活中开展,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吸收和改造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活动的经验和成果。说比较困难,是由于劳动教育因劳动本身的易变性和直观性而比较容易陷入片面性和表浅性中,劳动教育根本的意义和价值因而被埋没和削弱。为了更深入、更精准地开展劳动教育,中小学在当前的劳动教育工作中,需要紧抓四个方面的要点。
第一,紧抓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归宿。尽管劳动教育肯定有利于促进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学生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也肯定是培养责任感的必要手段,但劳动教育能够成为 “五育” 之一,就意味着有必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上加以考虑。在这个方面,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劳动教育中过于关注劳动活动的开展和劳动任务的完成,没有深刻和全面关注劳动教育的根本育人目的和价值,这是当前应该注意和避免的。无论是在教师层面还是在学校层面,在开展劳动教育之前和之中,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哪些素养主要由劳动教育来促进,劳动教育到底怎样促进这些素养的发展,劳动教育是否促进了这些素养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劳动教育的根本归宿。
第二,把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改造能力提升,作为劳动教育的直接目标。在当前教育领域中,“以具体分化整体” 是比较容易出现的行为倾向,其实质就是把大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主题,然而即便实现了一个个小的主题,但未必能够实现整体效果。对于劳动教育来说,“以具体分化整体”也是要谨防出现的问题。其中的道理就是:虽然劳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成分,但并不是分解后的成分还能自然统整为系统的劳动教育。因此,劳动教育在实践中的分解,要以保留完整的教育目标为前提,即分解后还能够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主体能力为目的。因此,当前的劳动教育应该把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改造能力作为直接目标,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第三,要充分依靠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已经积累的基础,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一些具体目标往往都会体现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之中。例如,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经常会在德育中体现,劳动能力也常常会在德育中体现。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种教育的关系,才经常会出现一些争议。但是,这样的争议在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统整作用和地位之后,应该可以消解。劳动教育不是孤立的,要充分依靠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已有成果,促进劳动教育进一步发展。其他 “四育” 也要在自身的发展中,为劳动教育积累必要的基础。
第四,劳动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的根本原则。虽然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是所有教育活动都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并不妨碍当前的劳动教育也要坚持这两个原则。对于劳动教育来说,因材施教就是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处境和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根源是直接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不可忽视的是,“远离学生生活现实” 的劳动活动,也是开阔学生劳动视野的必要环节。与因材施教一样,因地制宜也是不少劳动教育者容易忽略和轻视的问题。他们认为,让学生远离所处环境去参与别样的劳动和劳动教育,这不是长久之计,毕竟 “劳动不远人” 是更为长久的、可以坚持下来的活动。当前中小学结合学生和环境的实际,来选择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内容载体是普遍的做法,但偶尔的远离,也是为了更好、更长久地回归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