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学习力的提升策略
2022-11-20蒋凯敏
文 /蒋凯敏
引 言
当下,数学教学改革处于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信息技术是教师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支撑。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数学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切实激发学生兴趣,驱动学生发挥自主性,逐步掌握学习内容,提升学习力[1]。基于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将信息技术灵活应用于不同教学阶段,生成多样的学习活动,推动学生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提升学习力,具体策略如下。
一、课前:搭建在线课堂,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前自学是先学后教的具体体现,可以为实现以学定教奠定基础[2]。在线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颠覆了传统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便利。因此,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选用适宜的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在线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现实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非常多。基于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利用钉钉搭建在线课堂,为学生呈现各种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如伸缩门、停车位等。在学生观看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些生活现象中有哪些图形呢?这些图形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边思考,能够自觉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同时着力探究它们的特点。此时,教师要把握时机,提出自学任务:“我们下节课要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内容。教材介绍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请大家利用课前时间,阅读教材,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在如此任务的驱动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激发自学兴趣,积极阅读教材,有针对性地探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自主探索数学新知,为进行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还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锻炼自学能力,增强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力。
二、课中:创设多样活动,探究学习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操作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样探究,获取现象,抽象结论,自然而然地掌握所学知识,锻炼多样能力,提升学习力。对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操作活动,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以“圆的面积”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提出讨论问题:“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有哪些?”在讨论问题的驱使下,学生自主回忆数学学习过程,并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描述不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教师把握时机,追问:“能否用这些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自主验证不同方法,总结出可行性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各小组毛遂自荐,派出代表到讲台上操作电子白板,展示本组总结的方法。例如,一个小组代表将一个圆先后平均剪切为不同份数,并拼接剪切部分。学生发现,平均分出的份数越多,拼接出的图形就越像长方形。立足于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观察白板上的图形,你们觉得这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其长、宽和圆的哪些部分有联系呢?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对比“圆形”和“长方形”,就可以发现二者关系,如宽约等于圆的半径;长约等于圆的一半周长。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发现,继续引导:“根据这样的关系,是否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推导出怎样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便会迁移数学认知,应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列出式子,并一步步简化,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按照如此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继续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此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操作机会,掌握了数学知识,还锻炼了操作能力、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应用能力等。同时,大部分学生还因此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练习活动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可以逐步探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了解学情,设计练习活动,推动学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效果。
以“口算除法”为例,在课堂上,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算理,积累了经验。立足学生的探究所得,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现“跷跷板游戏”。在这项游戏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随机选择两组,开展口算比赛。接着,教师点击电子白板,此时跷跷板上出现一个除数是一位数的算式。比赛双方快速口算,给出答案。教师将两组给出的答案展现于跷跷板两侧。答案正确且回答快速的一方“压下跷跷板”,并累计得一分。五次比赛后,得分高的小组为获胜方,获得奖励。在竞赛机制的驱使下,大部分学生有浓厚的练习兴趣,积极参与。没被选中进行比赛的学生也会踊跃口算,锻炼口算能力。在第一次比赛后,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其他小组,继续组建比赛队伍。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作用下,课堂氛围愈加高涨。同时,全体学生在锻炼口算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课后:延伸数学课堂,复习巩固
梳理知识是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巩固的重要途径。思维导图是以逻辑思维为中心,以框架为主的思维工具[3]。已有实践证明,有效绘制思维导图,不仅可以使学生高效地梳理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还可以使学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思维水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延伸课堂,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以“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为例,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活动,掌握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方法。立足学生的探究情况,教师可以布置任务:“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不同的方法蕴含着不同的数学思想。请大家自主编写一道与“鸡兔同笼”类似的问题,并联系课堂所学,应用不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思维导图,用框架形式展现不同的方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联想情境,编创练习题,并分析问题条件,把握关键信息,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学生纷纷使用思维导图软件,快速绘制框架,展现解题方法,分析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体验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大都强化了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知,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也提高了知识梳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绘制能力等。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数学学习力,增强数学教学有效性。因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以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为抓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如自学活动、情境活动、操作活动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增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提升创造力等,助力核心素养的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