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劳动教育 践行儿童德育渗透
——对小学劳动课程中德育活动模式的策略性构建

2022-11-20/代

名师在线 2022年22期
关键词:劳动德育课程

文 /代 文

引 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以道德品质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建设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易经·彖传》中有:“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一流传深远的信条式箴言,意在强调启蒙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由此可见,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德育启蒙的黄金时期,我们应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学生群体的德育渗透与教化引领工作,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为德育工作注入无限活力。作为一门基础类必修课程,小学劳动与技术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阵地,是开展并加强儿童德育的有效载体和优质平台。那么,儿童德育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义有哪些呢?如何切实构建德育和劳动课程互动的课程模式呢?

一、简要解析儿童德育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义

德育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简称。从广义上而言,它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从狭义上来说,它特指在思想道德和行为品质上的教育与培养。本文所说的儿童德育,更多地侧重后一方面。具体来说,儿童德育是指在校园学科活动中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行为品质[1]。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儿童群体普遍存在如下一些消极现象:在体育活动中非常活泼,而在参加体力劳动时却怕苦怕累;力所能及的劳动不是不乐意去做,就是不能做,不会做或做不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他人主动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集体性劳动活动中不是丢三落四,就是偷工减料,没有应有的耐心和足够的耐力;对伙伴、家长、教师等他人缺乏爱心和感恩意识;遇到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或困难,不是迎难而上,努力解决,多是束手无策,寻求外援,普遍缺乏耐挫心理和抗压能力……归根结底,就是“道德意识薄弱,行为品质欠佳”,由此可见,有效的德育渗透已经成为儿童教育的“必需品”。

二、对小学劳动课程与儿童德育互动模式的策略性构建

劳动与技术及其课程活动中蕴含着丰富多元的德育元素,思想道德品质的逐步养成又能发挥令人期待的“正强化”作用。教师要善于将二者互相渗透,收获寓教于育的双赢效果。

(一)以教材活动为根本,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德育养成

凡是被编入基础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的,是引领与开展学科活动的优质资源和主要依据,不仅具有不容忽视的经典性或精髓性特征,还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指令性和指导性特征。正如叶圣陶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就是在于强调教材内容的这种性质和现象。劳动与技术教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在生活与生产、学习与工作中相关技术的接触与观察,如利用电脑进行网上查询,感受打印机和传真机的实际用法,就是在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他们热爱科技活动的初始化思想道德素养;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房子相框”“动物笔筒”之类的手工制作活动,就是通过“教学做合一”,培养他们学用结合的行为品质和道德修养;通过学习穿针、打结的“钉纽扣”教学,学习基本针法的“逢沙包”活动,就是在引导学生注重学会生活常识的同时,体悟并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等基本道理……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让劳动课程变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二)以创新实践为载体,在主动创造中提高德育品质

小学劳动课程本身具备一定的实践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依据教学的内容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按照相应的要求来执行,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传统,课堂氛围也比较枯燥。在德育渗透背景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学会创作,在劳动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以生活链接为主线,在内外互动中丰富德育内涵

劳动与技术、劳动与生活、技术与生活三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一种深度融通、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尤其对于小学劳动学科来说,丰富多元的生活元素是普遍存在、触手可及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2]。在小学劳动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接受生活元素的滋养,这既可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内化体悟和学用结合,又能在学科资源开发中不断深化德育内涵,让“劳德互动”更趋于常态化。教师将德育融入小学劳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热爱劳动,鼓励学生借由劳动认知和感知世界,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这也是小学劳动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例如,在“家用电器的使用”教学中,由于平时学生在生活中很少会自己操作电器,如冰箱、微波炉、空调等,所以,在教学家用电器的内容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规范使用家用电器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开关电视、空调等,并鼓励学生在课下有意识地收集不规范的电器使用现象,主动分析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收集和整理,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例子,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当学生看到自己辛苦收集的案例呈现在课堂上时,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热情也会越来越高,从而养成热爱劳动、喜欢劳动的习惯。又如,在“穿针引线”“缝制沙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动作慢而笨拙,自己缝制出来的沙包简单而又粗糙。鉴于此,教师让学生回家让妈妈做一做、缝一缝,并把自己的手工与妈妈的比一比——“谁会做得既快又好呢?”在此基础上想一想:“为什么妈妈做得又快又好呢?”由此让他们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

(四)以主题实践为手段,在情感体验中提升德育实效

小学劳动课程具有操作性、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在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观的指引下,我们应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情感育德”为有效途径,通过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组织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手、口、脑、眼、心良好互动和协调并进中,逐步树立劳动意识、提高生活技能、创新能力和培育实践精神,进而在综合实践与深度学习中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我劳动,我光荣”主题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制订如下活动方案:(1)母亲节这一天进行“小鬼我当家”家庭劳动实践;(2)组织开展“劳动我光荣”主题班会;(3)出一期主题黑板报;(4)开展一次主题教育心得交流会;(5)对主题教育的成果进行展示,并开展评议活动。学生们“不用扬鞭自奋蹄”,自始至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积极性。尤其在心得交流与分享中,许多学生在为获得一些生活技能而自豪的同时,切实感悟到了父母日常的辛苦付出和不易,这不是令人欣喜的“劳德双赢”吗?

(五)以文化传承为目标,在文化熏陶中进行德育熏陶

在将德育融入小学劳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尊重文化,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小学劳动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文化元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里的文化内容,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学会尊重并且自觉传承,形成文化自信[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研读教材,提取文化元素,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知,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文化自信融入血脉,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泥笔筒”的教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够制作简单的泥塑。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让学生按照相应的步骤来制作一个泥笔筒,不仅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学的内容和范围也过于局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我国古代优质的泥笔筒展品,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虽然这些笔筒是用非常普通的泥土制成的,但是经过烧制和加工后就能够成为非常精美的工艺品。教师在这里还可以向学生普及有关于陶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陶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充分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小学生本身在动手能力上有所欠缺,所以在制作泥塑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再加上小学生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不高,所以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会出现消极的负面情绪。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疏导负面情绪,用自己正面积极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帮助学生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创新,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同时,教师要对德育内容进行充分的梳理和整合,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德育知识点来进行渗透,将德育融入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劳动和实践中能够学有所获,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学习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六)以激励评价为帮手,在合作探究中放大德育效应

良好的教育不仅需要智慧和情感元素,还需要讲求一定的艺术成分。只有使三者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才能形成实质性效应。究竟什么是教育艺术呢?套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学艺术论,那就是“教育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传授知识、能力培养等智力因素上的本领,而是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工具性教育是这样,人文性教育同样如此。例如,在植树节前后的劳动课上,笔者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操场,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开展“亲手植树,绿化校园”活动。为了营造热烈的氛围,笔者提倡在小组之间开展“创优争先”的比赛活动。在评比环节,我们采取了“小组自我评价+各组相互评价”方式,最后进行师生共同参与的集体评价。不仅如此,除了通过上述形式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外,还在征得大家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专门评选出一批“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合作能手”,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此,在日常劳动活动中,教师更要注重把“耐挫抗压”教育有效地渗透其中。

结 语

与其他方面相比较,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更加讲求从小学开始。在小学劳动课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科活动优势,善于以上述方法为有效抓手,让德育内容在渗透中不断丰富与优化,让“劳动与德育之花”并蒂开放。

猜你喜欢

劳动德育课程
《中国德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