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激发*
2022-11-20侯文江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
侯文江 (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就需要我们着眼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和文化的塑造。
一、培养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内驱力
初中学生的认知与心理仍然处于发展时期,学习动机一般不强。针对这一现象,抓住初中生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关键。就语文学科来说,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强了,语文学习的劲头就足、动力就强。
(一)从语文学习的价值入手,让学生深入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把幼稚的、自我的思想变为成熟的、博大的思想,能够把简单的、无关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思维缜密的语言。因此,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使其语言更加丰富,思维更加缜密,交流更加顺畅。
2.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运用它,人与人之间就能顺畅地进行交流和交际。而且,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其他学科教材编写都在运用语文,包括初中英语教材中,还有一些内容也在运用语文。课堂学习更是这样,时时刻刻都在运用语文,无论是通过阅读课文和作者进行交流,还是讨论课文内容,乃至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都在运用语文。
3.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千百年来,语文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继承和传播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语文不断地吸纳西方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就能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享受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就能不断汲取世界文化的智慧,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获得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
(二)从志向抱负的树立做起,让学生不断强化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经说过,“决定一个人的高度与格局,并不是能力,而是内在的志向”。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也要从远大学生的志向和抱负做起。尤其是语文课程,承担着涵养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理想的重大责任。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就要把学生理想信念、志向抱负的培养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树立学生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理想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熏陶。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都是激发学生理想、抱负的好篇目,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内驱力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素。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反复研究教材
所谓的兴趣点,指的是教学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欲望的话题、问题或内容。每一堂课,其实都有兴趣点可挖,关键是教师有没有这个意识,能不能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去反复研究、深入挖掘。如果挖掘得出,就能很好地预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包括一些具备形象性的情景、事件或物体等,也包括课前、课堂中教师对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引导语等。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高教材研究、处理水平着力挖掘教学中的兴趣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朗读中的抑扬顿挫、音律平仄等,就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教师如果能够抑扬顿挫地范读,以此引导学生像模像样地自读,然后看哪一名学生读得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
(二)突出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更开放。教师如果依然摆出一副权威而不可“商榷”的架势,就势必影响学生思维。为此,全面了解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迈进,以此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思索、创新思维,就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适配度。例如,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要突出其这方面的特长和爱好,让他为同学们诵读诗歌,从语气语调的处理和节奏音韵的把握上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大胆探索为同学们做示范;在课外实践中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诵读比赛,主动参与探究性活动,像研究古代诗歌与古典音乐之间的关系等,以此突出其主体作用,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设计趣味问题
结合课文学习内容,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趣味的内容,引导学生集中学习,对于学生兴趣的挖掘和欲望的激发都有很显明的作用。例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环境有这么重要吗?是环境影响人的心情还是人的心情影响对环境的感受?因为像这样的问题极具趣味性,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与思考之中。这样做,就能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大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此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四)用好媒体技术
就课堂而言,课堂氛围的营造、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参与的方式、课堂节奏的变化、教材的变相讲解等,都是可以设计兴趣点的方面。尤其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普遍运用,都为课堂兴趣点的设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声音等结合起来,为学生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景、情境或意境,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陌上桑”,诗中对秦罗敷的美貌的铺陈,就是可以预设的一个兴趣点。结合“陌上桑”中的描写,教师先让自己体会秦罗敷有多么的“好”,然后用自己的理解对秦罗敷的形象进行概括,最后对照多媒体投影,看哪一幅人物是与自己心目中秦罗敷最像。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增,不但能很轻松地理解诗歌内容,而且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秦罗敷亲切可爱、机智活泼、貌美品端的“好女”形象。再如,学习“春”时,教师通过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增强学习内驱力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三、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内驱力
(一)打开深层结构
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育人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打开知识的深层结构,从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和年龄特征等出发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育人方式。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打开知识的深层结构,以知识的内在吸引力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利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造字用字法,打开知识的深层结构,分析实词意义,引导学生从乐学走向会学,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语文学习内驱力。
(二)培养个体情感
初中学生对情感的渴望或需要尤为突出,尤其是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具有独特的优势。每一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无论表达的直白还是含蓄,只要学生能够体会、理解,无论学生个体是内心还是外向,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或引发学生的共鸣。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都具有显著的作用。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体悟作者情感,就能培养学生个体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背影”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儿子对父亲的一种理解和感动,学生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正因为学生个体体会到了这份情感,也会在深深的触动中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实践证明,学生之所以学习无动力,除了学习动机不强,还与不注重激发学生情感、学生学习内驱力不强、情绪调节意识有很大关系。所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培养学生的个体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就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示、心灵的浇灌,为学生学习语文注入不懈的动力。
(三)重视文化影响
语文课程负载的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强的育人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内驱力。就目前的初中语文教材而言,所涉及的古诗词等经典作品,语言凝练含蓄,意蕴深化悠长,意象丰富多彩,意境深远优美,教师如果善于挖掘,就能抓住其中一点,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例如,学习“春望”时,抓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修辞,把诗人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反复体会,通过理解连“花”“鸟”都为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而“溅泪”“惊心”的写法,就能体会出在那么美的春天里诗人睹物伤情所表达出的亡国与离别之悲是何等的悲戚!再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思考“作者为何叹息”,并让学生感知其中所描写的“苦”,包括自己的、周围人以及战乱中更多的百姓的苦。如果再引导学生联想“岳阳楼记”中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理想进行对比,学生就会感受到古代诗文中不朽的思想魅力。像这样,通过挖掘古诗词中的魅力所在,让学生从中体悟感受,慢慢地,学生就会喜欢上古诗词,从而激发出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四)进行教学引领
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教师通过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是教师以科学合理目标设定,引领学生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此吸引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强大动能。例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时,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和对医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精神,容易从情感方面激发学生感触,以此为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反复阅读、深入体会中感受白求恩的伟大奉献精神,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如,学习“猫”时,设定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简单叙述猫的来历和家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也可以让学生说出对第三只猫的深刻印象,还可以让学生说出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以此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二是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丰富学生感受,让学生在“峰回路转”的惊喜中,收获学习的快乐和智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例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之后,趁学生的意识还处在演讲上,教师如果来一个紧急“转向”,让学生选择在课堂中紧接着是开辩论会还是在课后举办演讲比赛,大部分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选择开辩论会。这种方法就是“峰回路转”,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劲头,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内驱力的目的。三是教师要通过激励性的学习评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特长和学习中的“闪光点”,表扬、肯定学生,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内动力。例如,在学习古诗词后,我让背课文比较积极的同学在当堂对学习内容进行记诵,并及时给予表扬,结果,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也被带动了起来,有些为了在课堂上表现,在课文学习之前就提前开始了背诵。这样,通过教学引领,教师以新颖而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增强课堂学习的吸引力,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内驱力。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力不仅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初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有无和强弱,他们获取新知识的热情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制约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所以,着眼于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培养,尊重对学生的个性和文化塑造,不仅对于学生个体,而且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很大意义和作用。